秦可卿的真實出身:給秦可卿看病的真是御醫嗎?
有的讀者認為秦可卿一定有特殊身份,主要原因之一是給她看病的都是御醫,因為第十回都稱他們為「太醫」。既然是太醫院的好幾位御醫給秦可卿看病,那麼秦可卿的來歷一定極不尋常了。這是誤會。
御醫院在清代叫太醫院,所以御醫確實被人們尊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御醫。真正的御醫是極少極少的。正如為官者常被人稱為「老爺」,而被稱為「老爺」者不一定是做官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來看看《清史稿·職官志》中關於太醫院的記載:
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稱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與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醫士,共二十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三十人,無品,相當於現在醫院裡的助理醫師。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太醫院的「御醫」只有第一等大夫十三人,連院長、兩位副院長在內才十六人。即使從最廣義的意義上說,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醫院的大夫總共只有九十二人。太醫院的「御醫、吏目、醫士」這三級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獨立看病的,也就是說,有處方權;第四級的「醫生」看來只能當助手。「醫生」的「生」字,是「生員」的意思,「醫生」是見習大夫。
在《紅樓夢》中至少有六條直接證據,可以證明給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醫,而且根本不是太醫院的人:
1、尤氏多次抱怨這些「太醫」不是好大夫,水平要不得。如第十回尤氏先是對金榮的母親抱怨,來給秦可卿看病的「沒個好大夫」。後來又對丈夫賈珍說:「如今且說媳婦這病,你到那裡尋一個好大夫來與他瞧瞧要緊,可別耽誤了。現今咱們家走的這群(聽聽,不是論『個』,都論『群』了,還好得了麼)大夫,那裡要得,一個個都是聽著人的口氣兒,人怎麼說,他也添幾句文話兒(不疼不癢、四平八穩、萬古長青、永遠正確的廢話)說一遍。
2、秦可卿得的不是疑難雜症,不難診斷,最後被一位業餘醫生確診。馮紫英推薦的業餘大夫張友士名不虛傳,其實他只不過相當於京劇界的票友,偶爾票了一把,卻比那些角兒還棒。張友士一號脈,馬上就確診,分析了一通病情病因,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那幫「太醫」們的「喜脈」之說。
3、可卿身邊的婆子都知道那些「太醫」是草包。張友士確診後有一段文字特別值得注意:「旁邊一個貼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嘗不是這樣呢。真正先生說的如神,倒不用我們告訴了。如今我們家裡現有好幾位太醫老爺瞧著呢,都不能的當真切的這麼說。有一位說是喜,有一位說是病,這位說不相干,那位說怕冬至,總沒有個準話兒。求老爺明白指示指示。』」可見連地位很低的婆子都看不起那些「太醫」。如果真是御醫,作為奴才的婆子敢這麼當著外人褒貶麼?
4、業餘大夫張友士也被稱為「太醫」,毫不客氣地批評那些「太醫」耽擱了秦可卿。小說這樣寫道:「那(張)先生笑道:『大奶奶這個症候,可是那眾位耽擱了。』」張友士接著又詳細分析了病情,提出治療對策,強調秦可卿是個「心性高強、聰明不過的人」,得病是因為「思慮太過。此病是憂慮傷脾」等等。那婆子說「可不是」,證明張先生說的句句在理。張友士果然有見識,開出的藥是「養心調經」之藥。而且第十回寫得清清楚楚,秦可卿「吃了一劑藥」,第二天「頭眩得(就)略好些」。
有讀者問,張友士會不會是反對乾隆皇帝的皇弟弘皙負責和寧國府、秦可卿來聯繫的人?不會。一是沒有任何文本依據表明他和弘皙有什麼關係。相反,張友士的身份文本交代得一清二楚。二是,如果他負有秘密聯繫使命,那麼前面幾位所謂「太醫」就不會出現了。
在這六條證據中最有力的是第五和第六條:
5、賈珍的話否定了他們是御醫。第十回最後賈珍說,這些就是「混飯吃久慣行醫的人」。那麼賈珍怎麼不請真正的御醫來給秦可卿診治?御醫能隨便出診麼?不能,那病人得有級別。秦可卿是民婦,不夠格。那麼有沒有御醫來給賈府的人看過病呢?有,賈母,還有賈寶玉。
6、御醫出診的對象有級別,御醫本人要穿官服。《紅樓夢》中多次寫到這太醫那太醫來給這個那個看病,唯一能夠確定是御醫的是四十二回來給賈母看病的王太醫。小說寫道:「賈母見他穿著六品服色,便知御醫了。」再一問,原來這位王太醫的叔祖曾為太(御)醫院正堂(院使,院長),與賈府是世交。接著還順便給鳳姐的女兒大姐兒看了看。由此可見,一,御醫出診要穿本品級的官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冠帶」;二,御醫水平就是高,和那些「混飯吃久慣行醫」的江湖郎中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