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叔嫂戀:北涼國主私通嫂子導致家滅國亡
導讀:縱觀中國古代史,「叔嫂戀」大都以悲劇結局,因為這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自古以來就有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的古訓,小叔子對於嫂子只能有敬愛之心,不能有愛慕之情,嫂子也不應對小叔子心存幻想。這裡講述的是中國古代那些深陷瘋狂「叔嫂戀」帝王將相的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史上最昂貴的「叔嫂戀」,私通嫂子導致家滅國亡。
如果不是因為和嫂子偷情,北涼國主沮渠牧犍不會落到「面縛請降」(《資治通鑒》)的尷尬境地,北涼的滅亡也不至於來得那麼快。歷史就是這樣殘酷,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偶然事件,卻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一系列連鎖效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北涼國主沮渠牧犍向南朝宋國和北朝魏國均稱臣,同時,送其妹興平公主於魏國,被拓跋燾納為右昭儀,魏國也加冊他為「河西王」。南朝宋文帝也厚報其使,也加封他為「河西王」。沮渠牧犍自小左右多儒生,深知臣藩之禮,同時孝敬南北兩朝。繼位之初,也謙恭下士,留心朝政。但這小伙子匈奴人體格,荷爾蒙分泌旺盛,好色喜淫,恰恰是這麼一個君王「小節」,導致了北涼最終的滅亡。北魏太武帝為鞏固邦交,出於好心,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給沮渠牧犍。懼於強勢,牧犍只得把髮妻、從前西涼國主李暠之女安置於酒泉,以拓跋氏為正妻。估計拓跋燾的妹妹長相一般,牧犍娶回來,只當「菩薩」一樣禮敬著,天天與他貌美如花的寡嫂李氏姦通,大亂人倫,為人所不齒。
李氏這女人色膽也不小,為了長期和沮渠牧犍過小日子,竟派人往武威公主吃食中下毒,北魏皇帝派御用「傳車」載御醫疾馳而至,才撿回妹妹一命,但已經落下不小的殘疾。大怒之下,拓跋燾要沮渠牧犍交出李氏,牧犍捨不得,送李氏於酒泉匿藏。拓跋燾由此,頓起滅北涼之心。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也是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六月,拓跋燾又親率大兵出發,列表沮渠牧犍十二大罪,分兩道伐涼。窮途末路,沮渠牧犍只得開城出降。北涼滅亡。
第二個故事:唐太宗發動政變,奪來自己嫂子成為後宮的寵妃。
廬江王李瑗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兄。玄武門之變後,李瑗起兵「謀反」,李世民殺了李瑗,把李瑗漂亮的愛姬納入了後宮。唐太宗的太太團規模也不小,其中既有長孫皇后,有賢妃徐惠,也有隋煬帝的女兒,有弟弟齊王元吉的妃子。
太子和齊王雖然已經被除掉了,但是他們的十個兒子還在。李建成死時三十八歲,李元吉死時二十四歲,所以,他們的兒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計也不過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僅僅在蹣跚學步。殺完太子和齊王的兒子們,秦王的部將還想殺光他們左右親信百餘人、籍沒他們的財產。並將李元吉的妃子楊氏納入李世民的後宮。
李世民殺兄奪嫂大臣都看不過眼:殺人奪妻情何以堪。侍中王珪與李世民談話,見他身邊侍立著一位美女,便問是誰。李世民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殺了她丈夫娶了她。」王珪對李世民的做法不滿,問道:「陛下認為,廬江王納姬是對還是不對?微臣心中弄不明白,所以大膽請教陛下。」李世民不解地說:「殺了人,又搶了人家的妻子,是非已經十分明顯,卿何必還要問呢?」王珪說:「廬江王殺人奪妻,陛下認為他不對。可是,廬江王因謀反被殺,他的愛姬卻留在陛下身邊,陛下不是明知故犯嗎?因此,我覺得陛下肯定認為李瑗做得對。」李世民聽了,明白了自己的做法不對,便虛心納諫,立刻把美女送出宮去了。
第二個故事:唐太宗發動政變,奪來自己嫂子成為後宮的寵妃。
廬江王李瑗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兄。玄武門之變後,李瑗起兵「謀反」,李世民殺了李瑗,把李瑗漂亮的愛姬納入了後宮。唐太宗的太太團規模也不小,其中既有長孫皇后,有賢妃徐惠,也有隋煬帝的女兒,有弟弟齊王元吉的妃子。
太子和齊王雖然已經被除掉了,但是他們的十個兒子還在。李建成死時三十八歲,李元吉死時二十四歲,所以,他們的兒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計也不過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僅僅在蹣跚學步。殺完太子和齊王的兒子們,秦王的部將還想殺光他們左右親信百餘人、籍沒他們的財產。並將李元吉的妃子楊氏納入李世民的後宮。
李世民殺兄奪嫂大臣都看不過眼:殺人奪妻情何以堪。侍中王珪與李世民談話,見他身邊侍立著一位美女,便問是誰。李世民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殺了她丈夫娶了她。」王珪對李世民的做法不滿,問道:「陛下認為,廬江王納姬是對還是不對?微臣心中弄不明白,所以大膽請教陛下。」李世民不解地說:「殺了人,又搶了人家的妻子,是非已經十分明顯,卿何必還要問呢?」王珪說:「廬江王殺人奪妻,陛下認為他不對。可是,廬江王因謀反被殺,他的愛姬卻留在陛下身邊,陛下不是明知故犯嗎?因此,我覺得陛下肯定認為李瑗做得對。」李世民聽了,明白了自己的做法不對,便虛心納諫,立刻把美女送出宮去了。
第三個故事:「陳平盜嫂」,史上最有名的「叔嫂戀」戲碼。
東漢末年,曹操在著名的《求賢令》中稱:「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這裡的「盜嫂受金」說的就是漢初丞相陳平。從此之後,陳平即成為那些品行有污點,但卻懷有曠世奇才者的代名詞。以至世人在不知陳平有何事功、對歷史有何貢獻時,倒先瞭解到陳平「盜嫂受金」的「醜行」。
陳平受到劉邦重用,引起軍中諸將的不滿,讒言也便接踵而來。據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記載:「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踢,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這是千年流傳下來的關於陳平「盜嫂受金」的最早、最權威的記載。後於司馬遷100多年的班固,在其所撰《漢書·陳平傳》中記載此事與《史記·陳丞相世家》大體略同。當劉邦聽到絳侯、灌嬰的議論而對陳平的德行提出疑問時,《史記·陳丞相世家》和《漢書·陳平傳》對「受金」問題也直言不諱,「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唯獨對「盜嫂」之誣,未置辯解之詞。這便給後世留下了一樁懸案。
第四個故事:孝莊皇太后下嫁小叔多爾袞,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孝莊皇太后,也是孝莊文皇后。公元1625年,即天命十年,孝莊當時只有13歲,便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她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公元1643年,即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後,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不惜兵戎相見。在這關鍵時刻,孝莊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最後孝莊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登上龍位,是為順治皇帝。他也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
六歲的福臨被擁立為新皇帝,是清朝初年權力鬥爭的微妙結局,但是在眾多的皇子中選中福臨,讓攝政王多爾袞點頭表示同意,這就和福臨的母親孝莊太后分不開了。對於孝莊與多爾袞的關係,而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而此傳說的產生,始於明末清初浙東抗清志士張煌言的筆下,即張蒼水所寫的七言絕句。在這首題為《建夷宮詞》的詩中寫道:「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這首詩成於順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是為當世人的記載,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在民間迅速地流傳開來。可是,假如清初真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封攝政王為「皇父」一事,必然有頒詔告諭之文。
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即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也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於《清實錄》與《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於抬寫皇上處,一併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然而,雖然傳言眾多,但一直沒有關於「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據說,這有可能是被清朝皇室後人、歷代帝王所隱滅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