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記·魏世家》看「擺架子」這個詞的歷史?
「擺架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我們一般會把這個詞用在稍有些成就的人身上,而這些人也時常認為比他人有優勢,因此也經常「擺架子」。
「擺架子」是什麼意思呢?廣義上來講是指自高自大,為顯示身份而裝腔作勢,高高在上的冷漠態度,目中無人的藐視目光,愛理不理的「哼、呵」官腔,動輒訓人的蠻橫專斷,因為講不出新意而說些老話、套話等。
「擺架子」最早見於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林之洋道:『他果另眼相看,俺更要擺架子說大話了。』」但在幾千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關於「擺架子」的幾句對話,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原文是:「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躧然,柰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翻譯過來就是說:有一次子擊在路上遇見了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子擊趕緊引車讓開道路,並下車恭敬地拜見。田子方不還禮。子擊問田子方說:「是富貴之人有資格擺架子呢,還是貧賤之人有資格擺架子呢?」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之人有資格擺架子。比如:一個諸侯要是擺架子,那他就會亡國;一個大夫要擺架子那他就會亡家。而貧賤之人就不同了,行為不相投合,意見不被採納,就可以馬上離開你到楚國去、到越國去,丟棄你就如同丟掉一隻破鞋子。這兩者怎麼能相提並論呢?」子擊聽了頗覺若有所失。」
寫到這,我想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一個諸侯王不能「擺架子」,諸侯王「擺架子」勢必會喪失人心、民心,那諸侯國必亡。不「擺架子」而以禮相待呢?那國人必定讚揚他是仁君,舉國上下一片和睦。
古代國君如此,現在的人亦如此:
官員「擺架子」,則失民心,民心不能所向,結果可想而知。
企業管理者「擺架子」,則失人心,人心不能聚合,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學者「擺架子」,則失禮,學者無禮,結果便是誤人子弟。
明星「擺架子」,則失去追捧者,一個沒有追捧者的明星,何談星?
小有成就之人「擺架子」,則失去朋友,一個沒有朋友的人,怎麼可能有更高的成就呢?
……
以上幾種人「擺架子」,那地位低下的貧賤者就會離他們而去。沒有民心的國家何談強盛;沒有人心的企業何談發展;沒有禮的學者何談教書育人;沒有追捧者的明星何談大紅大紫;沒有朋友的小有成就之人何談成大事……
正如《史記·魏世家》中的「若脫躧然」:丟棄你就如同丟掉一隻破鞋子。
沒有誰一出生便是富貴者,即便你是某二代,假如你只會「擺架子」,那等待你的是:坑爹。
沒有誰能輕易的成功,假如小有成就或者成功之後就開始「擺架子」,那等待你的是:失敗。
那誰能「擺架子」呢?像《史記·魏世家》中所講的貧賤者?非也!俗話說的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魏世家》中上述那段話中的「貧賤者」指的是那個歷史時期的一個特定群體,這個群體都是有能力、有抱負,但一時沒能遇到伯樂的人,也就是那種恃才傲物的人。這些人一般都看不起哪個諸侯國君,大多也都把諸侯國君玩的團團轉。他們的「擺架子」只是尋找能禮賢下士的國君而已,真正在旁人面前,他們也不「擺架子」。
除了上述幾種人,那就剩下真正的地位低下的貧賤之人了。回到題目:誰能「擺架子」,上述幾種人不能「擺架子」,那地位低下的貧賤之人就能「擺架子」?答案也是一樣:不能。因為沒有資格。
這個世界上,往前數幾千年,往後數幾千年、幾萬年,這所有的人都不能「擺架子」,每個人都需要低調。成功者不「擺架子」是為了更加的成功,做一個有涵養的人。而暫時沒有成功的人就更不能「擺架子」了,因為你沒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