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為什麼把原配夫妻稱為「結髮夫妻」呢?
結髮」原是古人成人禮的一部分,就是束髮。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就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女子則在十五歲舉行笄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就規定女子在訂婚後出嫁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時也要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黑布將髮髻包住,再以簪插定髮髻。古代無論男女,只要舉行了成人禮,就意味著到了成年,代表著一個人到了可以結婚成家的年紀了。
到了漢代,「結髮」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儀式之一。漢代蘇武有詩云:「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記載:「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在洞房花燭夜,飲交杯酒之前,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再把這兩縷長髮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生死相依。古人還有詩總結:「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發「結」在一起,有牢固、結合、結伴之意,也寓意著新婚夫婦恩愛纏綿、白頭偕老。因而「結髮」自然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們也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了。在《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裡就有「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