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兒子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全因諸葛亮執掌大權 | 陽光歷史

 

A-A+

劉備兒子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全因諸葛亮執掌大權

2016年11月10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350 次

  有一句話叫做「扶不起的阿斗」,是說一個人怯懦、沒主見、沒骨氣、沒作為,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不值得人們寄予希望,更沒有必要把心思花費在這樣的人身上。阿斗名字叫做劉禪,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肯定有他自身的很多問題所在,人們有理由看不起他,因而貶低他、諷刺他,拿他作為反面典型來看待。然而,歷史上亡國之君不是他一個,和他同時代沒有作為甚至亡國的君主同樣不是他一個,為什麼劉禪能夠成為一個「扶不起」的「標本」呢?

  劉禪作為蜀漢皇帝,是繼承父親劉備的基業登上大位的。劉備早年,雖然也被稱作是天下少有的英雄,但卻是顛沛流離,連一塊屬於自己的尺寸之地也沒有。但這個人始終不放棄,屢戰屢敗而屢敗屢戰,愈挫愈勇,一直在夾縫中生存,卻從不放棄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劉備真正的起點是在荊州,這兒是他劉姓兄弟劉表的地盤,劉表覺得自己的兩個兒子不行,需要這個兄弟輔助。但是,這塊地方不允許獨立存在,曹操要掌握這塊地方過長江統一全國,孫權沒有了這塊地方就沒有了院門,這時候的劉備,還沒有能力和這兩家抗衡。諸葛亮告訴劉備,天下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屬於你,西川。劉備明白了,上蒼只能給他這麼一次機會了,而豪強給他的時間卻並不多。劉備抓住了這個機會,奪取了西川,有了立腳之地,建立了蜀漢政權。可以說,劉備是在自強不息中走向成功的。劉禪沒有像他爹那樣,給了他一個國家他還給丟了。

  另外,劉備的遺囑也給了劉禪一個不好的影響。劉備的托孤遺囑有一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過去一般認為,這句話是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覺得他不能成器,你就自己當皇帝。現在另有一種解讀: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覺得他不是這塊料,你就(從我的其他兒子當中)自己另選一個當皇帝。不管怎樣解讀,總感覺劉備對這個兒子也不是那麼放心,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這也給了劉禪一個不好的影響,認為劉備覺得這個兒子也是一個扶不起的主兒。假如劉備能夠多少誇獎上幾句,事情能不能稍好一點?假如說,這段話是對著諸葛亮說的,多少有點兒說給諸葛亮聽的意思,那麼,在他當皇帝時冊封劉禪為太子,也沒有一句誇獎的話。劉備說:「太子劉禪,我遭逢漢室國運艱危,賊臣竊國篡位,社稷沒有主宰,體察有識之士與文武百官的良苦用心,尊重上天聖明的命令,我繼承了漢朝的帝業。現在以劉禪為皇太子,以便將來敬奉宗廟,恭謹而嚴肅地安定國家社稷。特此委派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予印綬,望太子敬聽師傅教導,做一件好事便可得到多種益處,不可不努力啊!」這時候,劉禪已經做了兩年漢中王太子了!

  劉禪當皇帝的時候十七歲,在此之前並沒有自己獨立做事的經歷,大權在諸葛亮一人手中。劉備臨死,專門給劉禪一封詔書,要他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劉禪上台後,也有史書說劉禪說過一句話:「政歸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所有的政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他劉禪只管著國家祭奠一類事務。劉禪不僅僅是這樣說,他還真正的這樣做了。當皇帝後,劉禪讓諸葛亮「開府治事」,就是讓他成立丞相衙門,獨立辦公。

  另外,劉備的遺囑也給了劉禪一個不好的影響。劉備的托孤遺囑有一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過去一般認為,這句話是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覺得他不能成器,你就自己當皇帝。現在另有一種解讀: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覺得他不是這塊料,你就(從我的其他兒子當中)自己另選一個當皇帝。不管怎樣解讀,總感覺劉備對這個兒子也不是那麼放心,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這也給了劉禪一個不好的影響,認為劉備覺得這個兒子也是一個扶不起的主兒。假如劉備能夠多少誇獎上幾句,事情能不能稍好一點?假如說,這段話是對著諸葛亮說的,多少有點兒說給諸葛亮聽的意思,那麼,在他當皇帝時冊封劉禪為太子,也沒有一句誇獎的話。劉備說:「太子劉禪,我遭逢漢室國運艱危,賊臣竊國篡位,社稷沒有主宰,體察有識之士與文武百官的良苦用心,尊重上天聖明的命令,我繼承了漢朝的帝業。現在以劉禪為皇太子,以便將來敬奉宗廟,恭謹而嚴肅地安定國家社稷。特此委派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予印綬,望太子敬聽師傅教導,做一件好事便可得到多種益處,不可不努力啊!」這時候,劉禪已經做了兩年漢中王太子了!

  劉禪當皇帝的時候十七歲,在此之前並沒有自己獨立做事的經歷,大權在諸葛亮一人手中。劉備臨死,專門給劉禪一封詔書,要他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劉禪上台後,也有史書說劉禪說過一句話:「政歸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所有的政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他劉禪只管著國家祭奠一類事務。劉禪不僅僅是這樣說,他還真正的這樣做了。當皇帝後,劉禪讓諸葛亮「開府治事」,就是讓他成立丞相衙門,獨立辦公。

  不僅如此,劉禪當皇帝初期有很多決策都是出自諸葛亮,如和吳國建立親善友好關係、平定南方諸郡叛亂、出兵伐魏等。尤其是和吳國建立友好關係,不應該是劉禪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劉備就是征吳失敗而死。對於和魏國的關係,諸葛亮在世時,基本上都是出於攻勢,也就是蜀國主動對北方用兵。這很符合後世那些惋惜漢家滅亡的士人們的心理,因為諸葛亮北伐中原,提出的口號就是恢復漢家天下。而諸葛亮死後,蜀漢國對魏國的軍事行動,再也難有諸葛亮那樣的聲勢。在這種比較當中,也讓人覺得,有諸葛亮這種大才之人主政,蜀漢帝國尚可支撐,沒有了這個棟樑,蜀國頹勢立顯。這一切,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劉禪的無能,也說明了劉禪的確是一根軟繩索不是一根竹竿——扶不起來!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劉禪還葬送了諸葛亮北伐的大好局面。諸葛亮在北伐走得最遠,也就是取得最大勝利的時候,劉禪下詔讓諸葛亮回來,諸葛亮不知道都城發生了什麼,只得班師。回來後,諸葛亮問劉禪為什麼讓他班師?劉禪沒有話可說,只得以想念丞相搪塞。這被認為是蜀漢政權失去了最好的一次統一全國的機會,也是認為劉禪的的確確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扶不起的主兒。實際上,諸葛亮走的是當年劉邦、韓信楚漢相爭所走的路,而他的對手絕對不是驚弓之鳥似的三個秦朝降將,而是強大的曹魏政權。諸葛亮的軍隊從來就沒有望見過長安城,更不用說曹魏政權的都城許縣!所謂「平定中原」、「復興漢室」,實在是八字還沒有一撇。不過,小說家言自有這番魅力,劉禪也只有自認倒霉吧!

  公元263年夏天,魏國調集大軍進攻蜀國,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大決戰。冬季,魏國將軍鄧艾攻下綿竹以後,劉禪接受了臣下的建議,投降了魏國。劉禪全家遷到洛陽以後,被封為安樂縣公。這時候,魏國皇帝已經成為傀儡,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用的是蜀地的歌舞,蜀漢舊官員看到後都感傷而悲愴,只有劉禪如常,像沒事人一樣。司馬昭對賈充說:「一個人無情無義,是不是像這個人一樣就到了頭了!即便是諸葛亮在,也不能長久成全他,何況能力差一些的姜維呢?」賈充說:「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殿下又怎麼能這樣輕易兼併他吶!」這大概是最早說劉禪是一個不值得扶持的主兒吧!

  過了一些日子,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很想念蜀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出處。這種無心無肺的言論,大概實在是讓人看不下去了,原蜀國官員郤正聽說後,要求見劉禪,然後對他說:「如果王(司馬昭)以後再問,應該哭泣著回答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因此常常心內悲傷,沒有一天不思念』,然後閉上眼睛。」等到司馬昭再一次問他,劉禪按照前面的話回答了,司馬昭說:「這番話怎麼聽起來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吃驚地看著司馬昭說:「就是您說的這樣。」司馬昭周圍的人都哈哈大笑。

  如果說劉禪前面的表現是一個扶不起來的主兒的話,後面這番話則說明,劉禪根本就是一個不值得扶持的主兒。封建時代,帝王區別於常人,在於他有一份「基業」,不管是祖上留下的,還是自己掙來的。劉禪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當然不敢奢談蜀國的那份兒「基業」,但作為一個常人,按照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要求,每逢節日、忌日要祭奠一下父母,這是起碼的孝道。劉禪連這個「人之常情」都不講究了,他還是個人嗎?這種連一個草民都不如的「主子」,又怎能扶持起來呢?三國形成於諸侯爭雄的時代,走向統一也是歷史的必然。像劉禪這種表現,在一般年代都有可能丟掉江山基業,在三國這種英雄輩出的年代,他能夠「安樂」而死已經是他的幸運了,誰又敢指望他成為「霸主」呢?所以,當諸葛亮以管仲自居得到了人們認可,漢室的江山卻並沒有得以延續,阿斗這個扶不起的主兒,自然就要承擔這個責任啦。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