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幾次遷都?歷史上為何都喜歡遷都
中國歷史上有10次比較重要的遷都:
1.盤庚遷殷 殷商時期,盤庚將商朝的首都遷到了黃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穩定的政治局面,實現了商朝的中興,並為商朝取得燦爛的文明成就創造了先決條件。從盤庚遷殷之後,中國的王朝歷史也就此結束了頻繁遷都的時代,出現了後世一個個歷時長久的都城。
2.平王東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鎬京遷到了黃河南岸的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這次遷都事件是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線,同時也宣示著一個新的時代——春秋時代的來臨。
3.秦遷咸陽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國的國都由偏居西方的櫟陽遷到了渭水下遊的咸陽。從這之後,咸陽一直就成為秦國的政治中心而存在。秦國的這次遷都,使其勢力向東大步推進,而政治中心的東移,也使秦國真正成為了與中原各國對等的政治大國,對秦國後來的統一中國的大業創造了重要的先決條件。
4.晉室南遷 公元317年,晉室遺族重以江南的建康為都城,將中斷的晉王朝的皇統又延續了起來,是東晉的開始。這次遷都使中國歷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現了一個政治中心。此後兩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動盪,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終是不可動搖的,它一直是南朝統治的中心所在,這也使南京開始成為中國極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次大批北方知識分子和掌握先進技術的生產者的南下,使長期落後的江南地區得到了一次大發展的機會,也就此拉開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遷都 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從偏僻的平城搬遷到了處於黃河流域腹地的洛陽,伴隨著此次遷都,鮮卑人開始了一場全面的漢化運動,之後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鮮卑貴族階層就基本完成了漢化,實現了融入中華民族的目標。而北魏政權的漢化對中國歷史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北朝由此結束了在中原漢人心目中「胡虜」的形象,開始以正統政權的面目出現,其政治也由此上了正軌。這就為一百多年後隋朝最終完成中國的統一而奠定了基礎。
6.海陵南遷 海陵王於1153年完成了遷都中都的大業,金國的政治中心就從偏遠的東北地區遷到了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這個王朝也成功地由一個邊疆王朝轉化為了一個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大大有利於女真人的統治。北京這座城市也就此開始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7.元遷大都 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之後,就開始倣傚漢族建立封建化的王朝——元朝,並且將蒙古的都城從草原上的和林遷到了大都。從元朝的建立和定都大都開始,蒙古政權逐漸實現了中原化,並且使政治按照漢族封建國家的模式逐漸走上了正軌,從而為元朝最終穩固對中國的統治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8.永樂北遷 朱棣統治期間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固然有「天子狩邊」的豪情,也有重建明朝政治中心的原因。而北京,也就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直至今日,這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9.清遷北京 在清軍佔領北京之後,攝政王多爾袞立即做出了遷都北京的決定。僅僅半年之後,大清王朝的都城就由關外的盛京遷到了北京,從此,清王朝以北京為都城,開始了對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這一政治舉措使滿清政權的漢化速度異常迅速,並且很快就在漢族地區站穩了腳跟,對清朝歷史的影響極其巨大。
10.國府遷渝 1937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終於爆發。中國在戰爭初期無法阻擋日本的強大攻勢,首都南京的淪陷在所難免。國民政府不得不開始了一次規模浩大的遷都行動。這次遷都是分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從南京遷到武漢。在武漢失陷以後,國民政府又西遷重慶,歷時一年多,終於完成了這次遷都。這使中國在首都南京失陷的情況下得以繼續保持政府的完整性,並得以保持對日本的抵抗態勢,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國抵抗到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