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獄」:殺人數為歷朝之最
明初死於朱元璋刀下的文人多達數萬之眾,開創了自秦始皇以來歷代皇帝「文字獄」殺人之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貧苦出身的農家子弟。他從小當過放牛娃,做過賊,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後來參加紅巾軍造反起家當了皇帝。雖說在寺裡當和尚時,從佛經中生吞活剝認了幾個字,到底根基差,許多字認識模糊不清,當上皇帝後護短的自卑心理強,憑著權力胡亂殺了無數文人,造成了震驚明初的「文字獄」。朱元璋殺人的理由很簡單,憑自己對事物的片面理解,憑個人的文化素養來讀臣下的奏折,凡文字中有觸犯忌諱不合己意者,這些人就屬殺頭對象,所謂禁忌,其含義是非常廣的。
就拿同音宇說吧,一般都是音同義不同。然而,朱元璋不是這樣理解。凡是與自己身份有關的字和詞都是犯了禁忌。舉一例說吧,和尚的明顯特徵是光頭,因此不但「光」、「禿」這一類字眼犯忌諱,就連和尚的簡稱「僧」這個字也被他討厭,推而廣之,「僧」字的同音「生」字也不喜歡。又如:朱元璋早年是紅巾軍中的一名小兵,紅巾軍在元朝時被稱為「紅賊」、「紅寇」。於是,這「賊」字不管說的是誰,他總認為是在罵自己。推而廣之,連和「賊」同音的「則」字也犯忌諱。朱元璋對「賊」字十分厭惡,但對做過賊的人十分同情。他曾不打自招地說:做賊是被迫無奈,有吃、有穿、有喝,誰還願去做賊呢?就拿朕來說吧,當年如果是豐衣足食,也就不會參加紅巾軍造反了。由於朱元璋對做過賊的人有袒護心理,導致明朝海盜十分猖狂。
其實,這「賊」和「則」本屬同音字,從字眼上分析也是音同義不同。像這一類常見的同音字,遇平常人最多是罵一場打一架。有本能護短心理的朱元璋就與眾不同了,一旦他人文章中帶有「光」和「則」等字眼就是犯禁忌,就遭抄家、砍頭、誅滅九族。
其實,這「賊」和「則」本屬同音字,從字眼上分析也是音同義不同。像這一類常見的同音字,遇平常人最多是罵一場打一架。有本能護短心理的朱元璋就與眾不同了,一旦他人文章中帶有「光」和「則」等字眼就是犯禁忌,就遭抄家、砍頭、誅滅九族。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為海門宦官寫《謝增俸表》,因文中有「作則垂憲」一字被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岑寫《祝萬壽表》,因文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字被殺;福州府學訓導伯景為按察使撰寫《賀冬至表》,因文中有「義則天下」一字被殺,桂林府學訓導蔣質為按察使寫《正旦賀表》,因文中有「建中作則」一字被殺,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作《賀表》,因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一句話,朱元璋看後惱羞成怒說,這個徐府學十分可惡,他不但罵朕是和尚,還罵朕做過賊。殺他一人不行,應該滿門抄斬!可憐這個徐學士在《賀表》中用了「光」和「則」兩個字,被株連九族慘死50餘人;澧州學士鄭孟清為本府作《奉民師表》,因文中有「聖健作則」被殺,總之,朱元璋在讀表文時因做賊心虛,把文中所有的「則」都念成「賊」,他十分惱怒地說:則音近賊,有人膽敢罵我做過賊,用心何其險惡,理應一律處死殺無赦!
朱元璋不但死摳字眼,而且對文中的詞、句也犯忌諱之心。懷州府學訓導呂睿為本府作《謝賜馬表》,因文中有「遙贍帝扉,一句遭來殺身禍。事後,朱元璋還強詞奪理地說:「帝扉」就是「帝非」,他亂言惑眾誹謗朕,此人不殺留他何用!縣學教諭賈翥為本縣作《正元賀表》,其中有「取法家魏」一句,朱元璋讀成「去發像鬼」。鬼就是禿髮,說我是和尚,命錦衣衛立即推出處死。毫州訓導林雲為本州作《謝樂宮賜宴箋》,因文中有「式君父以班爵祿」一語被殺。朱元璋認為:「式君父」就是「死君父」的諧音,這是詛咒皇上。尉氏縣教諭許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文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兩句讚美詞。朱元璋片面理解為:法坤就是「發髡」,「藻飾太平」就是「早失太平」,如此居心不良,定斬不饒!
朱元璋看奏章,常常是從雞蛋裡挑骨頭。對自己不懂的詞句也認為是他人別有用心,這種人必殺無疑。陳州州學訓導周冕為本州作《賀萬壽表》,其中有「壽城千秋」一句,朱元璋左看右看,總是讀不出個花樣來,主觀認為此句惡毒,還是下令把寫文章的人殺了才放心。朱元璋崇信佛教,對印度高僧釋來復最為崇敬。一次,釋來復與朱元璋講經之後告辭回國。由於兩人之間結下了深厚友情,臨行前釋來複寫了一首《謝恩詩》,感謝大明王朝皇帝對自己的豐厚禮遇。詩中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兩句心裡話。其中「殊域」二字的意思是說:詩人生在異國沒生在中國,自己感到很慚愧,沒資格歌頌大明皇帝。朱元璋看了這兩句詩斷章取義說:詩中的「殊」字是歹、朱二字組合而成。我本姓朱,這分明是罵我無德無能。就這樣,釋來復由座上賓變為階下囚,被朱元璋斬首於市。後來聽說朱元璋無理錯殺印度高憎,曾一度引起中、印兩國外交關係的緊張。僉事陳守寫詩:「墟南有安婦,夜夜哭征夫。」朱元璋看後惱羞成怒說:這小子罵我徵兵打仗,守寡的女人每天夜晚都在哭盼自己的丈夫,應該投水淹死他,可歎陳守因寫詩沉潭喪命。
做文章用錯字和詞,觸犯忌諱被殺;寫詩被皇上曲解被殺,甚至亂用文字招牌也要被殺頭。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殿的遺址上修建知府衙門犯了忌諱,錦衣衛把此事報告皇宮,朱元璋得知親自到蘇州查看,果然看見知府衙門正堂書有「龍蟠虎踞」四個金光閃爍大字。朱元璋看後勃然大怒:什麼「龍蟠虎踞」,這小子居心不良,分明想效仿張士誠謀反!於是下令捉拿魏觀斬首於市。盧熊任兗州知府盡職盡責,發現州府大印「兗」宇錯刻成「袞」字,於是奏本請求更正。朱元璋看過奏本十分不高興地說:這些窮秀才懂個屁,原本就是「兗州」,偏要說成「袞州」,實在是可惡至極。朱元璋認為:「兗」就是滾蛋的用意,一個小小的知府敢罵皇帝滾蛋那還了得,於是下令將盧熊斬首示眾!
總而言之,在朱元璋的眼裡,文人最可怕,殺人不見血,他要用自己的一套粗野辦法來制服文人。可他越是粗野橫蠻,許多文人越是對這個和尚出身、靠造反起家的乞丐皇帝瞧不起,拒絕與大字不識幾個的「草包皇帝」合作。朱元璋對不願與自己合作的人絕不放過,還特別制定了一條法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滅其家,不為之過,貴溪文人夏伯啟叔侄,砍斷手指發誓不做明朝的官。朱元璋大怒,派人把叔侄二人押解京城,並當眾宣佈:宜梟令籍沒其家,以絕狂夫愚婦倣傚之風。遂將夏伯啟叔侄和全家滿門抄斬。蘇州人姚潤、王漠被抽調進京纂寫《明通志》,兩人原本就窩著一肚子氣。像朱元璋這種「草包皇帝」,就算把文章寫成一朵花,在他眼中也是一堆「臭狗屎」,與其進京送死,不如在家等死,兩人就是抗旨不願進京。朱元璋一怒之下,將二人處死,砍殺全家誅滅九族。
明代首屈一指的詩人高啟,善寫豪宕凌厲、奔放馳騁的歌行詩體,與楊基、張羽、徐賁號稱「吳中四傑」,為世人所崇敬。朱元璋編纂《元史》委任他為編修,授戶部右侍郎高位召他進京做官,被他婉言謝絕。朱元璋認為這是抗旨藐視皇上,尋找各種借口將他腰斬於南京市曹,罹難時年僅39歲。明朝新修建太學落成,朱元璋前往視察,但見太學集賢門匾額「門」字右邊少一鉤,朱元璋硬說這字像一口「棺材」,命武士將題字人詹希原活活吊死,由於朱元璋本能護短心理和處事粗野,凡是做官的文人隨時隨地都會招來殺身之禍,人人都在提心吊膽,這日子過得太緊張太可怕了。有的人實在受不了,只好找借口辭官還鄉,回家當普通百姓過幾天安穩日子,不料又犯了皇帝的忌諱,說是棄官還鄉要謀反,這些想躲避的官員躲不開、逃不脫,眼睜睜看著被朱元璋殺了。據有關資料記載:明初死於朱元璋刀下的文人多達數萬之眾,開創了自秦始皇以來歷代皇帝「文字獄」殺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