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罵人都罵的那麼有學問!古文中那些罵人的話
罵人作為一種古老的發洩方式,再文雅的古人有時也是憋不住的,他們或是鄙夷對方的地位,或是抹殺對方作為人的存在價值,至於辱罵先人什麼的...這些也是常見的。今天大家一起從正統文籍中窺視一二,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鄘風·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你看這黃鼠還有皮,人咋會不要臉面。人若不要臉面,還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這黃鼠還有牙齒,人卻不顧德行。人要沒有德行,不去死還等什麼。
你看這黃鼠還有肢體,人卻不知禮義。人要不知禮義,還不如快快死去。」
夠直白,夠狠,臉皮薄的都能羞憤而死~
《小雅·巧言》(節選)
蛇蛇碩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既微且尰,爾勇伊何。
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通俗點講,這個就是罵人顛倒黑白,壞到腳上流膿嘴上冒泡~
《史記·項羽本記》:「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你小子智商餘額不足,以後叫劉邦得了天下,我們就要被他一鍋端嘍!」
《戰國策·趙策》:「(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滾蛋,你個下賤的奴婢養的!」
經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對後去弔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而齊威烈王卻不把周烈王放在眼裡,以「爾母婢也」叱之。
《晉書·左思傳》: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
名士陸機想寫《三都賦》,聽說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左思也要寫的時候,很是不爽。很不屑地說了:這個大老粗竟也敢寫,寫出來的東東能看嗎,不過是蓋酒罈子罷了!豈料後來左思書成,一躍成為中國史上第一本暢銷書(並為後世留下「洛陽紙貴」這個成語),陸機才發現自己看走眼,再不說要寫《三都賦》了。
《晉書·陶潛傳》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立馬覺得不能忍了,就此辭職~
《南史·到溉傳》:「到溉尚有餘臭,遂學作貴人」。
到溉是南朝梁代文學家,少時孤貧,曾「以擔糞自給」,結果後來被政敵以此進行譏諷,真是有夠狠~
李白寫過一首《嘲魯儒》:「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想不到吧,詩仙也免不了地域攻擊一把——某地的考生們,只會讀死書,不如回家種紅薯,有木有!!
杜甫的《絕句三首》裡面有一句:「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某些人現在不還這個譜?
白居易那就更不用說了,諷喻大師……《紅線毯》讀過沒,「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夠形象吧~大老虎們都沒個絕種的時候~
唐詩裡面諷喻詩不少,上面舉的三例是因為詩人知名度高。
《國老談苑》裡有這麼一段,說的是宋真宗時期的故事:王旦在中書,祥符末大旱。一日,自中書還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號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百姓困旱,焦勞極矣,相公端受重祿,心得安邪?」遂以所持經擲旦,正中於首。左右擒之,將送京尹,旦遽曰:「言中吾過,彼何罪哉?」乃命釋之。
這就相當於一國的首相被人迎頭拍磚,大罵「老百姓遭災都活不起了,您老還拿那麼高工資好意思麼」,兩邊保鏢立馬把人拿下要扭送派出所,王旦不讓,說人家有理,給放了。切實做到了「宰相肚裡能撐船」。
當然,罵人的話更多地出現在各類小說中。像明清時期,白話小說蓬勃發展,市井之間流傳的粗口也就越來越多地記錄下來了,其中很多慢慢演變成了今人熟知的罵人話。唐代的傳奇和筆記小說,裡面也有很多很強大很直白的粗口。很無賴、奴才、癡漢、蟲狗、賊禿……這些後世常用的粗口都是唐傳奇裡面噠!!!這裡就不表了~
中華上國罵辭,多彩多姿,變化無窮,猶河漢無極,這裡也就說個意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