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敗告終的大明援朝第一戰:祖承訓兵敗平壤
天兵天將終於來了!
前來迎接祖承訓的朝鮮接待使柳成龍,感激得涕淚交加。柳成龍是萬曆朝鮮戰爭中值得一說的人物,他是李朝著名大臣和學者,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三道都體察使、左議政、領議政(朝鮮最高官職,相當於宰相),為人忠直,顧全大局,積極啟用李舜辰、權慄等名將,戰後寫有回憶筆記《懲毖錄》,被中朝日曆史學家公認為最權威的第一手戰爭史料。
祖承訓,在歷史上沒有他的大兒子出名:死守大凌河的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不過,祖家是遼東武人世家,祖承訓本人長年跟隨遼東名將李成梁和蒙古人作戰,曾經以三萬騎兵擊敗過十萬土蠻,是邊庭的知名勇將
祖承訓的意識裡,始終把侵朝日軍想像成當年肆虐東南的倭寇,至於朝鮮人丟了國家,完全是因為朝鮮軍隊太過無能的緣故。據朝鮮人申炅寫的《再造藩邦志》記載,祖承訓率兵至朝鮮嘉山時,問當地人:「平壤日軍尚在否?」回答:「尚在。」祖承訓舉杯仰天祝之曰:「賊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7月16日黃昏,陰雨連綿,祖承訓命令遊擊史儒率本部騎兵兩千人為先鋒,自己率三千主力隨後,連夜急行軍數十里殺往平壤。熟知日軍厲害的柳成龍勸他「天雨路滑,不宜急擊。」但祖承訓豪氣干雲地回答:「予觀倭賊如蟻蚊耳!」
第二日黎明,祖承訓率眾殺到平壤城下。令他驚喜的是,平壤居然「城門不閉,城上亦無一賊防守者。」祖承訓率部從七星門入城,前鋒已到達大同館前。城內道理狹窄,全是彎曲巷子,騎兵擁擠在一起。這在這時,埋伏在民居裡的日軍「從左右傍室鑿壁穴,同時放銃,聲震天地。」騎兵在巷戰中毫無用武之地,人和馬都成了活靶子,明軍退到城外,騎兵馬蹄陷入泥淖之中難以行動,史儒中彈墜馬身亡。千總戴朝弁、張國忠也陣亡。
僅僅半個時辰,五千騎兵大多陣亡,祖承訓率殘部潰亂敗走,「一夜馳二百里,還至安州城外。」
日本人對這一戰,是如此記載的:祖承訓史儒皆為遼東勇將,與蒙古人作戰多有勝績,很輕視日本人。因為以前擄掠明朝海疆的日本海盜,甲仗敝惡,明人很蔑視,以為豐臣秀吉的士兵也不過如此。《日本外史》載道:「與明軍戰於安定。旗幟偉麗。人馬皆被鬼頭獅面。明馬駭。行長麾兵蹂之……我兵迫明人於淖。擊鏖之。承訓挺身而走。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在曹操面前蔑視袁紹的河北人馬:「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祖承訓卻把倭賊比作螻蟻之輩,他比關羽更牛氣。不過,關雲長成功斬殺了顏良文丑,祖承訓卻落得個「策馬先遁,僅以身免。」
祖承訓卻嘴巴不認輸,他對前來送糧草慰勞的朝鮮人說:「天時不利,大雨泥濘,不能殲賊。當添兵更進耳。」不過,祖承訓在駐紮安州城外控江亭的兩天裡,連日大雨,士兵身處野外衣甲盡濕,紛紛口出怨聲。祖承訓不得已退還遼東。大敗後,祖承訓上奏朝廷,把責任推給朝鮮方軍糧不足,援軍逃散,甚至稱平壤城中有朝鮮人向明軍射箭。云云。
把水攪渾,是不願承擔責任者的一貫伎倆。自古驕兵必敗,祖承訓不顧天氣地利,不知敵情,冒然進軍,使得明軍援朝的初戰以慘敗告終。但戰略上的責任卻不該由他負,朝廷兵部大員、遼東巡撫戰爭動員不足,料敵不准,盲目以為區區五千騎兵就能攻下平壤,委實太小看了倭寇。
反過來,駐守平壤的小西行長打敗了明軍更是得意非凡,送給朝鮮國王一封書信,嘲諷道:「明人來抵擋我們,好比用一群羊來攻一隻虎,大王明白了吧?現在遼東已經沒有一個明朝騎兵了,我舟師十萬即將開來,未知大駕將逃往何方?」
兩個朝廷都在日夜待捷,得知精強的五千遼東鐵騎卷甲而還的消息後,朝鮮君臣相聚頓足,大明則朝野震動。朱翊鈞和他的大臣們這才沉重地意識到,鴨綠江對面的「倭賊」遠非東南的小股倭寇可比。要斬「華雄」,光靠「上將潘鳳」級的偏將還是不行,非調集主力大軍不可。
主力在哪裡?
明朝最能戰的野戰軍當屬遼東名將李如松的部隊,但他當時正率主力在寧夏平定哱拜之亂。其次,就是火器犀利的戚家軍班底南方兵。不過夏季的朝鮮暴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利火器作戰。最合適的時機是秋後。
時間,一切都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