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爭論李銳折服毛澤東擱淺三峽大壩
毛澤東提出建三峽大壩為何又中途擱淺?
這些情況,毛澤東有時瞭解得多一些,有時瞭解得少一些,但爭論存在的事實他是不迴避的。爭論激發了他更大的興趣,他要看看,雙方都有些什麼理由?
就在毛澤東前思後想這一切時,林一山和李銳已經到達南寧,下榻同一座賓館。過去在延安就和李銳熟識的田家英找到李銳,三言兩語介紹了會議的一些情況:主席大批「反冒進」,大家緊張得很,有的人都睡不著覺。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反冒進」社論原件,也專程從北京調來了。主席認為「 反冒進」砍掉了多快好省、農業綱要40條和促進委員會,潑了冷水,洩了氣,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主席還批評做經濟工作的人只務實不務虛,只專不紅。說平時不通氣,一來文件就傾盆大雨,四時八節逼著簽字,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鎖,表示要反對分散主義,只專不紅。隨後見到的周小舟也告訴李銳,毛主席在插話中批了張奚若的那四句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輕視過去,迷信將來」。
顯然,政治氣候不適宜李銳唱「反調」。不過,他的心情還算平靜,他相信自己的理由站得住腳。
晚飯時,瞭解林、李二人爭論經過的人開玩笑說他們是「兩個冤家碰了頭」。
「御前」爭論見分曉
會一開始,毛澤東便開門見山,要林一山、李銳開腔,並問林一山:
「你要講多長時間?」
林一山說要兩個小時。
又問李銳:「你要講多少時間?」
李銳說要半小時。
兩人客氣地推讓一番,自然還是主管長江的林一山先發言。
林一山是個博學的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侃侃而談,很有激情。搞三峽工程是他朝思暮想的宏大心願,他帶來的文件箱裡滿滿裝著的都是有關三峽的勘察資料。
聽到這裡,毛澤東點頭說,三峽這樣的工程當然會吸引敵人的注意,絕不能遭受破壞。也有人附和,那可是下遊幾千萬人生命安全問題。
爭論的雙方都把自己的理由陳述完了,該毛澤東表態了。毛澤東卻又說出這麼一句話來:
「講了還不算數,你們兩人各寫一篇文章,不怕長,三天交卷。第三天晚上,我們再來開三峽的會。」
看起來,毛澤東還沒拿定主意,上與不上的兩種意見還要經過第二個回合的較量。
第三天,林一山揚揚灑灑2萬多字成文。這篇題為《關於長江流域規劃的初步意見》共涉及四個問題:(1)長江概況;(2) 綜合開發長江水利資源的迫切性和對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作用;(3)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為主體的流域規劃;(4)有關興建三峽樞紐若干重要問題的研究。李銳的文章8千字,題為《大力發展水電以保證電力工業十五年趕上英國和修建三峽水電站的問題》,除了論述電力工業趕上英國的四個問題外,對三峽工程提出六點看法:(1)控制三峽修建時間的主要因素是什麼?(2)投資問題;(3)105萬人的搬遷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4)三峽與國防的關係;(5)三峽的技術問題;(6)關於「圍堰發電」問題。林、李兩人的文章付印後,迅速地發至與會人。
剩下來的事情自然就是最後裁決了。
第三天的晚上,會議室裡又坐滿了人。雖然沒有人說笑,但氣氛已不似前幾天那麼緊張。1992年,李銳發表過一篇文章《關於三峽問題的「御前」爭論 ——憶毛主席親自主持的1958年南寧會議》,其中這樣形容這次會議:「大概有點像圍棋什麼名人戰、天元戰的結局一樣,勝負已決,只待主持者宣佈結果,會議不到半個小時就散了。」
毛澤東宣佈的結果是,三峽問題並沒有最後決定要修建。有意思的是,毛澤東的講話是從讚賞李銳的文章寫得好,意思清楚,內容具體,論點可以服人開始的。他特別稱讚李銳文章中關於電站容量跟電網及全國電力的比重關係,以及壩址地質條件的說明。對於三峽問題,毛澤東說,中央並沒有要修建的決定。對三峽我還是有興趣的,如果今後15年能修建成,那是趕上美國的問題,還有原子彈,太集中了也不好,還得有別的電站。關於水電,他說水力用之不竭,應當多搞水電,加快發展水電,「水主火輔」嘛,沒有水力的地方,當然要搞火電。最後,毛澤東又指著李銳說:「我們要有這樣的秀才」,「大家都要注意培養秀才」。
南寧會議最後一個議題——三峽問題,到此算是有了眉目。對此,李銳後來評價說:「由此可見,在當時那樣緊張的批判『反冒進』的形勢下,三峽這樣具體問題爭論的結局,同這種形勢完全不協調,可見只要言之成理,毛主席那時還是很聽得進反面意見的,尤其是小人物的反面意見。」
會後,周小舟對李銳說:「你中了狀元了!」
不過,狀元也好,秀才也好,李銳沒有想到會有這麼一幕:散會前,毛澤東指著他說:你當我的秘書,需要這樣的秀才。李銳忙道,當不了,水電業務忙得很。但毛澤東卻不容他推辭,說:是兼職的嘛。於是,李銳的命運由此改變。
何時高峽出平湖
三峽工程之爭暫告一段落,輿論也漸平淡。南寧會議後,毛澤東把三峽問題交與辦事一向細緻縝密的周恩來管。
周恩來在會後出訪朝鮮,2月底一回京,便風塵僕僕趕往武漢,在李先念、李富春的陪同下溯江而上,視察三峽。3月8日,周恩來到重慶,又旋即轉赴成都,出席在此召開的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參加的工作會議。
會議的主題之一,便是繼續批判1956年的「反冒進」。然而,心情並不輕鬆的周恩來沒有忘記把查勘三峽的情況以及對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做一個全面的報告。
「但是最後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正如毛澤東所說的,決定雖未做出,但準備工作可以說是一直在進行之中的。
根據林一山1978年的《長江艦上見毛主席》一文回憶,1958年夏季在武漢的東湖之濱,毛澤東曾讓他匯報長江泥沙問題,也就是規劃中的三峽水庫的壽命問題。
當時,林一山說,長江的含沙量遠比黃河少,相對量少,但絕對量還很大。根據計算,三峽入庫泥沙,每年約5億噸,合4億多立方米,三峽水庫的總庫容,大約200年才能淤死。
毛澤東沉思著,說:「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只200年太少了!」
這讓人不由想起毛澤東的一句有名的感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的確,毛澤東渴望著國家能夠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以改變在世界上一窮二白的落後地位。但此時,他又的確認識到,不爭朝夕,只緣200年太少!
三峽工程的腳步由此漸漸放慢,但並沒有被忘卻。
34年過去,三峽問題重登中國歷史舞台。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
「決定批准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
2006年5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大壩——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夢想,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