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火星化石或隱藏於白色隕石中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火星化石或隱藏於白色隕石中

2016年09月05日 宇宙奧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42 次

科技時代_火星化石或隱藏於白色隕石中(圖)

岩石試驗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科學家應該在哪裡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呢?一項新研究顯示,他們至少應該在地球上碰碰運氣,尋找由沉積岩構成的白色隕石。歐洲航天局在軌道上「釋放」的兩塊岩石顯示,類似這樣的隕石能夠攜帶生命痕跡並保護這些痕跡免受重返大氣層時的熱量和地表撞擊損害。


  身披藍細菌外衣


  長期以來,科學家便相信沉積岩和沉積粘土是尋找火星生命跡象的最理想所在。它們經常在水中形成,由慢慢沉積的成層物質構成,能夠誘陷和保留微生物。但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未在地球上發現一塊由這種相對易碎的物質構成的隕石。每一塊發現的火星隕石均含有堅硬的火山岩,例如由冷卻的熔岩凝固後形成的玄武岩。


  法國奧爾良分子生物物理學中心的弗朗西斯·韋斯塔爾(Frances Westall)及其同事希望確定的是,撞擊時脫離火星地表的沉積隕石能否在穿過地球大氣層過程中倖存下來。他們將在地球上找到的兩塊沉積岩——每一塊的直徑大約在4厘米左右,外形類似一個圓屋頂——附在俄羅斯「Foton M3」號無人飛船外部。韋斯塔爾在接受《新科學家》採訪時說:「這些岩石與可能在火星上發現的非常類似。」在軌道中飛行了12天之後,「Foton M3」號飛船重返地球大氣層,最後在哈薩克斯坦著陸。


  兩塊沉積岩是在澳洲和蘇格蘭形成的,裡面含有曾在這兩個地區生活過的有機生物的微型化石和化學痕跡。研究小組為每一塊沉積岩披上一層活生物體外衣。這個火生物體就是Chroococcidiopsis,在地球溫泉及其它極端環境下發現的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藍細菌,據信是能夠在火星嚴峻環境下生存下來的少數生命體之一。


  大部分熔化


  在重返大氣層過程中,17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讓每塊沉積岩的一半以上熔化,熔化後的表面呈奶油色,像玻璃一樣閃閃發光。此前測試沉積隕石強度的實驗——STONE 1和STONE 5——利用的是易碎的白雲石和沙巖樣本,撞擊後粉身碎骨。但此次STONE 6實驗使用的岩石因含有二氧化硅,並沒有遭遇粉身碎骨的厄運。


  撞擊後,科學家在原子水平下對每一塊岩石進行了分析,以確定它們運送的生命簽名是否在此次太空之旅中倖存下來,分析結果在上周舉行的歐洲行星科學大會上公佈。實驗中用到的澳洲沉積岩是在沙層中形成的。此次太空之旅中,這塊沉積岩中所含的35億年前的生物體微化石倖存下來。在來自蘇格蘭奧克尼群島的泥巖中,生命體的化學痕跡仍可以被探測到,儘管熱量改變了這塊泥巖的成分。


  燒焦的殘骸


  Chroococcidiopsis細菌被置入面向飛船的沉積岩表面,在重返大氣層過程中受到這兩塊2厘米厚的沉積岩保護。但即便如此,它們也沒有倖存下來,雖然燒焦的殘骸倖免於難。韋斯塔爾對《新科學家》表示:「我們認為是岩石後面冒出的火焰把它們燒焦的。」


  位於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約翰遜航天中心的大衛·麥凱(David McKay)說,根據五花八門的「隕石獵人」的報告,一種有關生命痕跡倖存的解釋為,隕石在墜落後快速冷卻直至接觸地面。也就是說,在重返大氣層過程中,被加熱的只有岩石外部的一個薄層。麥凱說:「這項實驗說明隕石內部並未受重返大氣層這一過程影響。」隕石獵人通常在冰冷地帶對面尋找黑色物體,例如澳洲。但在此次實驗中,沉積岩的石英外殼卻熔化成奶油色。韋斯塔爾說:「我們應開始尋找淡顏色的隕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