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喜馬拉雅山形成之謎:起源於小島嶼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喜馬拉雅山形成之謎:起源於小島嶼

2016年09月28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62 次


  據美國廣播公司6日報道,喜馬拉雅山脈包含著珠穆朗瑪峰等數百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喜馬拉雅」這個名字來自梵文,意思是「冰雪之鄉」。但是喜馬拉雅山的大部分高聳的山峰都曾經是太陽照射下泛著粼粼波光的海洋。這是地質學家早就證實了的,但一項即將發表的研究成果則強調了滄海桑田的過程。

  這項研究成果將發表在10月號《美國地質學會通報》上,論文的第一作者、休斯頓大學的蘇哈勃·科韓說:「事實上,這些小島就位於現在的山脈的邊緣,因此你可以從岩床走到這些小島的海底沉積物上,這種現象令人難以置信。」


  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相撞是導致這些小島從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的海床上升起的原因。科韓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分析,展示了5000萬年前導致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板塊相撞過程,這些分析資料是由來自科希斯坦-拉達克(Kohistan-Ladakh)地塊的衛星圖、野外地質學、礦物學、化學和磁測年數據構成。經過測定,科希斯坦-拉達克地塊在恐龍時期是個群島。


  現在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相撞的現象仍在繼續,印度次大陸逐漸沉入亞洲板塊下面,導致西藏高原不斷上升。長期以來地質學家一直贊同科希斯坦(Kohistan)地塊島嶼代表著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點的觀點,但是直到現在他們仍無法確定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導致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過程。科韓和他的同事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不辭辛苦前往巴基斯坦西北部,研究科希斯坦地塊和巴基斯坦所在板塊交界處的火山岩。對火山岩進行的磁研究顯示了這些火山岩中的金屬在最終熔化前的方位。這告訴地質學家這些岩石在從火山中噴發出來時,它們距離地球磁北極有多遠。


  對科希斯坦的岩石進行的磁研究顯示,在板塊相撞時,這些小島位於赤道或在赤道附近,也就是處在早已消失的新特提斯(Neotethys)大洋裡。因為亞洲南部大陸地殼邊緣起始於赤道以北1800英里處,這意味著它一定受到印度板塊的擠壓。通過測定火山爆發產生的鋯石的年代,確定這些小島是在6100萬年前消失的。因為這些小島是由較輕的地殼材料構成,所以不會沉到西藏板塊的下面,而是在表面漂移的過程中逐漸集中到一邊,被夾在了大岩石和堅硬地帶的中間。


  科韓說:「這個地塊的兩邊以出產世界級寶石而著稱,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這次有碰撞的最後證據。」在這個地區北部曾是小島的地塊上發現的紅寶石,其紅色是由以前的海床上的鉻形成。在南部發現的祖母綠,其綠色是由以前海水所含的鈹形成的。科韓說:「它們都是有名的寶石,現在人們仍在開採。」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