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古代歷代處女鑒別:從守宮砂到驗血
漢代,根據馬王堆出土的文獻資料記載,鑒別非處的辦法,主要靠的是守宮砂。用新甕盛守宮(又名壁虎或堰蜓),飼以丹砂,然後等守宮死後,將其研碎,以水染取其汁,用來塗染女子手臂。這就是守宮砂。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守宮砂繼續沿用,例如晉代張華((博物誌》云:"蜥蜴或堰蜓,以器養之,食以硃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搗萬杵以點女人支(肢)體,終身不滅,故日守宮。",到了隋唐時期,由於胡風浸淫,上至皇室,下至民間,世風敗壞,女皇,公主,女道士,一股女權主義的濁浪惡流,衝擊著整個社會。無良女子為了逃避檢查,詭計百出,介紹一種,當時最通行的毒計。
例一,《醫心方》:取石流黃末三指撮,內一升湯中,以洗陰,急如十二三女。再以鯉魚鰾,內置雞冠血,則宛若處子。
簡單翻譯,這大概就是最早的修復術了吧。是否誠信,各位男性方家心中自有明鑒。最可惡的是,女子自認母雞也就算了,為什麼要難為人家真正的小公雞。
揭過可惡的髒唐,到了士大夫的樂土---大宋。總算可以揚眉吐氣了。鑒別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配套措施也跟進得力,比如,小腳制度的推廣,制約了女性的淫奔,社會風氣明顯轉好。光是察言觀色,就有很多口訣流傳,例如《鬼谷巷婦人歌》
有威無眉精神正,行不動塵笑藏齒,無肩有背立如龜,此是婦人貞潔體。
有媚無威舉止輕,此人終是落風塵,假饒不是娼門女,也市屏風後立人。
以上各種表面上的鑒別識人的相法,放到當今,也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以下是幾個實踐的法子。
最常見無非就是一方白巾,宋人結婚,新郎御車至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裡頭禮節一套,然後迎新娘出來上車,新郎御輪三周,先歸。新娘乘後車,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注意,新娘所乘之馬車,一般都由女方自備,事後三月要由男方送回。謂之"反馬"。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三個月試用期過了,才能正式上崗。若是洞房之夜,不見落紅,男家就可以要求退婚。
也許有人會問,新娘要是事先準備一方染血的白巾,趁夜靜更深之際,來一招偷龍轉鳳,那該如何是好?那你錯了,古人洞房之夜,真正的明媒正娶,是不吹滅龍鳳燭的,所謂燈下觀美人,對文人士大夫來說,是一種很美好的意境,更有風雅之士,有在染上落紅的錦帕之上,用硃砂研墨,題詩作畫的閒趣,或是點點梅花,或是黃鶯報曉,風雅得很。所謂李代桃僵之類的招數,只在當代無知的古裝歷史劇裡,才會上演。在古代,只有寡婦再嫁,才是吹燈辦事的。
跟著下來是明朝,說到當時的處女鑒別,除去自宋代延續下來的好傳統,還有進一步的提升,比如,驗血。當時的人認為"處女之血,滴入水中不散,而凝如珠"。
這在事實上有沒有現代科學道理呢?其實這是由古人滴血認親發展而來的一種檢驗法。滴血認親法,在古代就有專門的破解法,例如,若以白礬調之水中,雖非父子亦可相溶,而若以清油少許,置於水中,則雖是親子,亦不能相溶。同樣道理,若是非處事先在水中預置白礬,則血液亦不會散,所以說驗血,並不是一個好辦法,但可以做一個事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