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傳千年的作品當初是怎樣「發表」的呢? | 陽光歷史

 

A-A+

古代流傳千年的作品當初是怎樣「發表」的呢?

2016年09月18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82 次

  現在,我們寫了一首好詩或文章,可以通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及網絡等媒體來發表。那麼,古代的文人發表自已的詩文作品是通過以途徑呢?

  本文以唐代詩人為例。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耀眼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很多詩作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些流傳至今的作品當初主要通過以下的方式發表:

  一、呈示寄贈

  這是當時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萬山寄張武》,王維的《輞川閒居寄裴秀才迪》。有些詩雖不以「寄」「贈」為題,但也是贈送別人的,如李頎的《送魏萬之京》。有時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如杜甫的師友蘇渙,曾到杜甫的船上拜訪,當面把自己的詩吟誦給杜甫聽。就這樣在相互寄贈之中,產生了經典傳世的名作。

  二、投諸名流

  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得聲譽,順利及第,往往會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顯露自己的才華,提高自己的身價。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獻給丞相張九齡的一首干謁詩。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是獻給官水部郎中張籍的一首詩。

  三、即席賦詩

  不少詩人才華橫溢,即席吟詩,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閣詩》、鄭谷的《席上貽歌者》。大歷年間盧綸、韓胡、李端等所謂「十才子」,常奔走於王公貴戚的宴席上賦詠酬答,從而聲名大振。

  四、牆壁題詩

  驛館、驛亭、寺觀等公開場合的牆壁、柱子,都是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白居易在《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唐代詩人也喜歡在名勝古跡上「發表』新作。據記載,饒州干越亭上的題詩多達上百首。晚唐詩人張祜曾在全國各地的十座著名寺觀裡題過詩。

  五、詩板題詩

  這是中唐以後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用詩板題詩,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鹹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設立詩板的多是當地縣令、寺觀主人等,他們請過路的名人留下詩篇,以求為本地、本寺觀增光添彩。如秭歸縣令繁知一聽說大詩人白居易要路過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牆壁上用大字寫道「蘇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詩」,目的是請白居易留詩。

  六、題畫之詩

  詩人在繪畫作品上題詩,畫旁有詩,詩旁有畫,詩畫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畫以詩名,詩以畫傳。如韋莊《金陵圖》,就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寫南朝史實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