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心腹大患楊靖宇最後五天五夜:楊靖宇頭顱回歸記 | 陽光歷史

 

A-A+

日寇心腹大患楊靖宇最後五天五夜:楊靖宇頭顱回歸記

2014年12月25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426 次

  長白山下,松花江畔,一個美麗的小縣城,名曰靖宇。

  提到靖宇,第一時間你就會想到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楊靖宇領導東北抗聯部隊與日寇殊死搏鬥,在這裡書寫了蕩氣迴腸的抗日詩篇。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吉林省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英雄壯舉,浩氣長存,當地政府把將軍殉國地建設成園林式的公園,供人們景仰敬拜。

  用兵如神,他是日寇的心腹大患

  「『九一八』,大炮響,小鬼子,占瀋陽。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扔下百姓遭了殃。不是下令要勞工,就是強征出苛糧。逼得人們沒活路,上山去找大老楊。」這是一首在靖宇縣流傳甚廣的民謠,「大老楊」說的就是楊靖宇,那是東北民眾對他的暱稱,當年他和戰友們浴血抗戰,牽制了數十萬日寇入關南犯。

  然而,在敵人眼中,楊靖宇卻是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敵人為啥非得置楊將軍於死地,因為他用兵如神,只要有他在,小鬼子睡覺都不踏實。」抗聯老戰士黃殿軍回憶起當年的抗戰歲月,仍心潮澎湃。


被日軍殘忍割下的楊靖宇烈士的頭顱

  黃殿軍如今已年過九旬,家住靖宇縣龍泉鎮。「當時敵人對楊靖宇真是又怕又恨。」黃殿軍說。1939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偽通化、間島、奉天「三省聯合大討伐」,由關東軍第二獨立守備隊司令官野副昌德統一指揮2萬餘人,專門剿殺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據說當時野副昌德下了命令,同時遇到山林隊和抗聯,就打抗聯放過山林隊;如果遇到楊靖宇和其他的抗聯隊伍,就放過其他,死死咬住楊靖宇。」黃殿軍掰著顫抖的手指告訴記者。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時,一張陸空交織的大網,正一步步向楊靖宇撒開。面對敵人的瘋狂剿殺,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靖宇縣楊靖宇精神研究會會長李立斌介紹說,「1939年12月24日,楊靖宇身邊尚有400餘人的抗聯部隊,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個人了。2月18日,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名警衛員在濛江縣附近向群眾購買糧食和衣服時被捕,敵人從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判斷他可能就在附近,於是增派兵力和飛機展開圍捕。」

  1940年2月23日下午3時10分,也就是楊靖宇犧牲前的1個多小時,接到叛徒告密的敵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圍剿他。

  「敵人心裡明白,楊靖宇身經百戰,他們不多派日軍是根本鬥不過大老楊的。」李立斌說。

  為了抗日,他吃的苦常人難以想像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是楊靖宇自己創作的歌詞,也是抗聯將士們奮戰林海雪原的真實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點左右,楊靖宇踏著沒膝的白雪,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個進山打柴的農民。由於行動不便,他將購買吃穿用等事委託給他們。

  「那時他已6天6夜粒米未進,周圍還有幾百個敵人在全力圍捕。」李立斌介紹說,1939年冬天,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在濛江縣境內浴血奮戰了94天,別說吃口飽飯、喝口熱水,就連踏實睡上一覺都是一種奢望。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對面有一家門臉不大的飯店,飯店經理劉國良9年來執著地做著一件事:凡是專程趕來拜謁、祭奠楊靖宇將軍的客人,在飯店用餐全部免費。


  「那時儲存抗聯過冬物資的密營幾乎都被敵人破壞了,冬天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說糧食,就連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裡。」身為東北義勇軍的後代,劉國良這些年一直擔任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編外解說員,「現在生活好了,想吃點兒啥都行。可當年抗聯戰士吃的是樹皮、棉絮和草根。吃樹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裡嚼。我曾親自試過,根本嚥不下去,就是勉強吃下去了,肚子裡也不好受。」說到這裡,這位身材魁梧的東北漢子禁不住淚灑當場。

  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來,他已被圍困在冰天雪地裡,完全斷糧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麼生存?為了解開謎團,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查看,發現他的胃裡儘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歎,大大的英雄!」

  血戰到底,他把最後的子彈射向敵人

  楊靖宇將軍紀念碑的護碑亭下,長著一棵青松。

  靖宇縣人武部部長楊建國介紹:「當年,楊靖宇與敵人作戰時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樹,就是這棵樹的位置,後來乾枯了。」上世紀60年代,為紀念將軍,靖宇縣人民在此栽了這棵針葉松,起名常青樹,寓意將軍壯志如松柏常青,永留人間。

  楊靖宇當年的聯絡員於會斌已去世多年,他的女兒於勇告訴我們:「儘管敵人用了很多手段來圍剿楊靖宇,但楊將軍仍然有機會脫身,可他還是最終選擇與敵人血戰到底。」

  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楊靖宇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抗日決心。《抗日名將楊靖宇》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935年5月,楊靖宇在輝南縣石道河子召開會議,專門研究粉碎敵人「大討伐」的對策。主張撤退的同志提出兩個方案,一是部隊向蘇聯轉移,形勢好轉後再回來;二是楊靖宇帶司令部隱蔽到長白山深山老林裡,其他部隊留下打遊擊。

  「這兩個方案都被楊靖宇推翻了。」於勇說,「楊靖宇當時嗓門很大,他主張在這裡堅持打下去,這樣不僅能牽制敵人一部分力量,給黨中央減輕抗戰壓力,而且對鞏固當地群眾抗日基礎也有一定作用。」


  直到生命裡的最後一刻,楊靖宇還是把槍口對準了敵人。關東軍留下的一段戰場實錄這樣記述:「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手持雙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中其左腕。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槍應戰。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

  終因寡不敵眾,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語畢,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樹旁,終年35歲。鮮血染紅了皚皚白雪——時間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時30分。

  最激盪悲壯的詩文,往往在最慘烈、最殘酷的漩渦裡分娩。因為寫它的不是筆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後奉獻。楊靖宇用英雄壯舉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更展現了東北抗聯將士骨子裡的剛烈血性。置身楊靖宇將軍犧牲的地方,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硝煙彷彿並未走遠,「松花江水流不停,不滅日寇心不平,長白山上英雄多,數著那楊靖宇楊司令。」這首歌從1936年起開始在白山黑水間傳唱,半個多世紀不曾絕響。

  除了楊靖宇,在白山黑水間曾活躍著許多沒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在靖宇縣,記者向一位老人打聽近郊的抗聯遺跡,這位老者沉思半晌說:「在長白山,到處都有抗聯戰士活動的身影,在密林深處的小山村,基本上是村村一碑。」

  石碑無言,英雄無語,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楊靖宇將軍頭顱回歸記

  日寇為鞏固其戰略後方,1938年一年內將關東軍的兵力擴大了3倍以上,並以偽蒙軍替換作戰不積極的偽滿軍,加強對南滿的「大討伐」。一些非黨的山林武裝經不住艱苦考驗紛紛瓦解,楊靖宇率部突圍進入長白山區建立密營,堅持戰鬥。日寇在誘降碰壁後,於1939年冬大雪封山時又展開封鎖和「討伐 」。楊靖宇決定分散突 圍,保存實力。他自己帶60令人東進。沒想到參謀叛變使行蹤暴露,激戰後,他身邊只剩兩人,被日寇封鎖在伐木場附近的山中。1940 年2月18日,兩個警衛員下山買糧犧牲。2月23日,楊靖宇孤身下山被圍。戰至最後,壯烈就義,年僅35歲。

  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人找來了一個門板,把楊靖宇的屍體放到門板上立起來,拍了一張照片。隨後,敵人將楊靖宇的遺體運到了蒙江縣民眾醫院進行解剖。日本的軍醫殘忍地剖開楊靖宇的腹部,只見他的胃裡一粒糧食都沒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日寇後來命令一個叫「張奚若」的偽軍將楊靖宇的頭砍下,放人木箱送到了通化市偽警察本部。1940年2月25日,日軍將楊靖宇的人頭在通化示眾了3天後,送到了新京(當時長春)關東軍司令部,放在二樓醫務科用藥水浸泡。國民黨接收了日偽政權,楊靖宇的人頭被轉移存放在長春醫科大學醫療器械室。楊靖宇將軍犧牲後,我黨一直在多方尋找楊靖宇的頭顱。對於英雄頭顱回歸的整個過程,長春市的95歲老人王淑茹向我們講述了一段絕密的往事。


  王淑茹出生在遼寧省鳳城縣,父親是私塾老師,所以王淑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長大後,王淑茹嫁給了一個名叫杜文學的醫生。杜文學畢業於偽滿時期的醫學院校,當過軍隊的醫官。婚後,王淑茹和丈夫在佳木斯市開辦了一家叫啟哲的私家醫院。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撤離中國前,曾大批槍殺「政治犯」,一位叫李廣德的「犯人」在鬼子的屠殺中身中8槍,日本人以為他死了,但沒想到8顆子彈均未擊中李廣德的要害,因此他僥倖逃過一劫。李廣德被人救起後,相繼被送到了幾家醫院,但是醫院都不敢收治,最後被送到了啟哲醫院。

  杜文學夫婦冒著極大的風險收治了李廣德,傷勢痊癒後的李廣德向杜氏夫婦講明了自己的身份,他還勸杜文學加入到調查敵偽物資的工作中,並口頭任命杜文學為「調查科長」。李廣德從佳木斯來到長春後,捎信給杜文學,杜文學便舉家到了長春,並與人合辦了建華醫院,當時的建華醫院是共產黨的地下聯絡站。

  王淑茹當時30多歲,每次出門送情報她都要挎上一個筐,裡面裝上菜,領著女兒杜寶珠,把情報縫在孩子的衣服裡。當時的情報是用米湯寫的,表面上看不出字,接到情報的人用碘酒浸濕,紙上才顯現出文字。到地方以後,她只要看到樓梯或窗台上放一盆花,就可以放心地進屋了。她至今還記得自己曾去過長春市二道河子、宋家窪子、八里堡、東大橋、南湖等地方送情報。

  1948年10月,圍困長春的戰鬥到了決定性階段。城內10萬敵軍被我人民解放軍打擊和圍困達7個月之久。此吋,楊靖宇將軍的遺首仍在這座孤城內,因民黨特務從日本關東軍的手中獲得頭顱後,就立刻秘密匿藏起來。國民黨特務究竟將英雄的頭顱藏匿在哪裡呢?原來,日本投降後,長春被偽滿殘餘暫時接管。1946年4月,我軍經4晝夜激戰,奪取了長春,但還未弄清楚楊靖宇頭顱的去向,就被迫撤出,長春遂被國民黨軍佔領。我軍圍困長春後,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指示打人城內的松江軍區地下工作者杜文學等人,在孤城內秘密開展尋找楊靖宇將軍頭顱的工作。

  經過多方打探、尋找,地下小組成員劉亞光查到了楊靖宇將軍頭顱的下落:長春醫學院。當時醫院被國民黨騎兵第2旅佔據,該旅衛生隊就設在長春醫學院附近。如果能夠打入旅衛生隊,就有可能進入醫學院,尋機查找楊靖宇將軍的遺顱。地下小組成員李廣德立即將這一情況和方案向上級做了匯報,得到批准。不久,由國民黨騎兵第:旅軍需官王明玉介紹,劉亞光打入了該衛生隊,當了中尉軍醫官。

  楊靖宇的頭顱也引起孤城特務的關注。活躍在敵1兵團上層機構的特務頭目項乃光,多次出入騎兵2旅,秘密瞭解察看楊靖宇頭顱保存狀況,佈置防守措施。為了防止頭顱落入解放軍手裡,他除了在旅部設置了層層崗哨外,還安排巡邏隊反覆巡邏。老謀深算的的項乃光依舊不放心,他暗地裡派長春市警察局的特務在旅醫療器械室放了暗哨,晝夜監守。長期與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周旋的國民黨特務似乎也察覺到了共產黨人在尋找楊靖宇頭顱,特務們妄想以此為誘餌,緝拿長春的共產黨地下黨員。

  打入敵人內部的劉亞光利用去醫學院給國民黨軍官兵巡診的機會,多次尋找楊靖宇將軍的頭顱。均無結果。一次在夜間巡診時,他偷偷潛入解剖學教室,在微弱的手電光照下,仔細尋找,但還是一無所獲。在他將要離開出門時,忽然發現教室裡還有一個十分隱秘的側室,劉亞光隨即進入了側室。側室內只有一個大型的廚櫃。陳列的玻璃罐裡裝著人的內臟標本,經逐一觀察,劉亞光看到兩個大型標本罐裡分別裝著一顆人頭,並用福爾馬林浸泡封閉。兩個標本罐上還貼有紙條,一個寫著楊靖宇,一個寫著三江好(即陳翰章)。原來這就是苦苦尋找楊靖宇將軍的頭顱,劉亞光驚喜異常。為了不驚動敵人,劉亞光當時沒有拿走頭顱,而是悄悄返回衛生隊,將這一重大發現上報了黨組織。


  為了確保楊靖宇將軍的頭顱安全地回歸到共產黨人手中,劉亞光和我地下黨人制定了周密的計畫。首先劉亞光打聽到負責看守醫療器械室的是市警察局的警察曹如超,於是有意與他打得火熱。曹如超是長春人,正趕上家裡斷了糧,整日憂心忡忡,劉亞光得知後就經常送點食品給他,解他的燃眉之急。為此,曹如超對劉亞光感恩戴德。

  有一晚,曹如超哭哭啼啼地找到劉亞光稱,全家又斷糧兩日了,父母就要餓死了,求他幫幫忙。劉亞光安慰他說:「咱們都是本城人,我想想招兒,一個小時後我再找你。」劉亞光找到地下黨員李野光和 李廣德,將這一重要情況作了匯報。李野光果斷地指示:「門的鑰匙有人已配好,今晚給曹如超送點兒小米。讓他馬上送回家,我們就說來買醫療器械,然後趁機動手。」當晚10點鐘。曹如超坐在髒亂的小屋裡悶頭抽煙。這時,我地下小組成員經恩浦大夫拎著7斤高粱米匆匆趕來,一進屋就說:「曹二哥,我聽說你家斷頓了,我家還剩下一點兒高粱米,拿去吃吧,快送回去吧!曹如超眼淚汪汪地說:「經大夫,你這是救命糧呀,我家的人都快餓死了。」說完,曹如超背起米就朝家跑。這時,我地下小組成員雇的車輛已經停在了醫學院的門口,他們以到醫學院拉醫療器械為名,拉走顯微鏡、紗布罐、污物桶、聚光燈、裝有內臟的標本罐,在混亂中,趁機將裝著楊靖宇和陳翰章兩位烈士遺首的玻璃罐裝入車中,用一些舊紗布覆蓋在上面。隨後,兩位烈士的遺首被運到衛生隊前廳。當日午夜,劉亞光和愛人周瑋潛入衛生隊前廳,將兩位將軍遺首藏在衛生隊五宮科內。長春解放的第二天,兩位將軍遺首被迎人亞光醫院,安放4天後,即由李廣德等同志送到松花江軍區前線指揮部駐長春辦事處(即建華醫院)。

  第二天凌晨,曹如超才從家中返回醫院。他心不在焉地在門外轉悠一圈,見門鎖沒有異常,也就沒過問。直到第三天上午,他才發現有幾樣東西和兩個大玻璃瓶子不見了。他立即報告給項乃光,項聽後暴跳如雷。馬上命令大批特務和警察將騎兵二旅旅部包圍,全部翻了一遍,結果什麼也沒有發現。項乃光又在全城大搜查,仍是一無所獲。直到長春解放,敵人也沒有弄清楊靖宇和陳翰章的頭顱是怎樣丟失的。

  「玻璃罐拿來時,裡面的藥水都渾了。」王淑茹老人回憶說,兩個大玻璃罐子裡分別放著一顆頭顱,其中一隻瓶子上寫著「楊靖宇」、字跡已經不清;另一個瓶子上寫著「三江好」,後來才知道這個人是陳翰章。「楊靖宇將軍的頭髮很長,亂蓬蓬的,很瘦,顴骨很高。眼睛微睜著,微張著嘴唇,露著牙齒。浸泡頭顱的藥水只剩半瓶了,一半頭顱裸露在外。我和丈夫把頭顱拿出來進行了清洗,更換了玻璃瓶子,重新灌上藥水。用蠟封好瓶口,用報紙把整個瓶子糊起來,放在藥房櫃子拉門的最裡面,外邊擺上藥品。還叮囑孩子:千萬別對外人 說,不然咱家全都沒命了。」

  1948年12月20日夜,在兩個頭顱即將轉運之時,夫妻倆把保藏在藥櫃裡的玻璃瓶再次取出,為頭顱洗臉,除去沉澱物,更換了瓶裡的福爾馬林,再次用蠟密封。後來,楊靖宇和陳翰章兩位民族英雄的頭顱,由軍官張羽率5名戰士,乘專列秘密護送到哈爾濱,安放在東北烈士紀念館。

  為紀念楊靖宇將軍英勇、光輝的一生。1946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的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49年,郭沫若為楊靖宇題詞為:「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碧血青萬兩千古,於今赤旗滿山河。」

  1958年2月23日,是楊靖宇將軍殉國18週年。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園召開了公祭安葬大會,當時中共中央代表、東北三省代表、楊靖宇將軍親屬、原東北抗聯領導人和各界群眾近萬人參加了大會。在通化市靖宇陵園。對靖宇縣和哈爾濱市烈士館轉運來的遺體和遺首舉行安葬儀式,並於當日11時50分封墓,此後楊靖宇將軍就長眠在風景秀麗的山城通化市。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國際友人分別送了花圈。高度評價了楊靖宇將軍光輝的、戰鬥的一生和他為抗日事業作出的不朽功績。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