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謎團:隋文帝楊堅死亡真相與太陵風水之謎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很重要,雖然短壽,卻是結束中國南北分裂局面、封建社會走向鼎盛的關節點,它就是隋朝。從公元581年至617年,連頭連尾也不過38年。但因為歷史地位的重要和相承關係,史學界多將之與後來的盛世大唐王朝相提並論,慣稱為「隋唐」。
隋,共歷三帝,即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從道理上說,應該有三位帝王陵寑,但事實上只有一座帝王陵寑,即楊堅的太陵。第二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楊廣未得善終,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人勒死在揚州,葬身異地。楊侑是楊廣的孫子,系元德太子楊昭的之子。在楊廣被農民起義軍逼得逃亡揚州的背景下,於公元617年攻入長安的李淵,立時年只有13歲的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次年五月,李淵取代楊侑稱帝,隋亡唐興。自然,楊侑是不可能有陵了。
楊廣實際上是有墳墓的,但因為簡單,不能稱陵,位於今楊州邗江區境內的「雷塘」。當年,50歲的楊廣被宇文化及他們逼到行宮寑室內勒死,皇后蕭氏令宮人把床當棺,將楊廣就地給埋了。後來重新收斂,葬於吳公台下。這裡有一個說法,就是當楊廣的屍體被從臨時棺材裡弄出來後,竟然如活著一樣,大家都覺得驚奇。此即史書上所說的,「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後來,唐王朝平定江南後,才將之改葬在名叫雷塘的地方,做了像樣的墳墓。再後來成一堆荒塚,至宋時已無地面建築,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皇墓墩」。
太陵,也稱泰陵,當年的規模很大,「高五丈,周數百步」。據說因為楊廣弒殺了父親,覺得內疚,特地為楊堅營建一座氣派的陵寑,以示自己的孝心和忠心,彰顯清白。據《隋書》所記,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太陵的營建時間應該不晚於楊堅駕崩前三年,即公元602年。《隋書·后妃傳》記載,楊堅的皇后文獻獨孤皇后病死於仁壽二年,即公元602年,「後崩於永安宮,時年五十歲,葬於太陵」。實際上,楊堅死時已64歲,這在過去也算是高壽。他41歲時稱帝,在位共24年,依過去皇帝即位第二年即卜選寶地的舊制,楊堅的太陵肯定是生前即著手築建的。有資料稱,太陵是楊堅生前自己擇選出來的風水寶地,而且規制都是他定的,遺詔囑,「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勞改定。」(《隋書·高祖本紀》下)
楊堅與漢高祖劉邦一樣,鍾情於渭水兩岸。楊堅稱帝建都時沿用漢長安城,但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戰亂,此時的長安城破敗不堪。於是,在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即稱帝次年,楊堅下令在龍首原以南的平原上建立新都,命名為大興城。自然,楊堅對風水寶地的卜擇也不會不重視。太陵在渭水北岸的三疇原上(今陝西咸陽楊陵區境內),離中國古代早期王朝周朝的發祥地岐山並不算太遠。極目遠眺,近可聞渭水聲響,遠可見終南山背影。
從當年的地理、自然環境來看,三疇原確是一個好地方,作為開國之君,楊堅還是頗有眼光的。但楊堅的風水沒有看錯,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卻看走了眼,讓自己的太陵成了這塊龍脈興旺之地上的一座孤塚,無兒孫相伴,本該建陵在太陵附近的楊廣魂斷江蘇揚州,讓親戚李淵輕易佔有了應該屬於楊姓的三百年綿長國運,李姓的真龍天子穴是李淵結織成的,隋的風水實際上是庇蔭了大唐王朝的子孫,這恐怕是文武全才、聰明過人的一帶英雄楊堅斷然沒有想到的!
太陵,也稱泰陵,當年的規模很大,「高五丈,周數百步」。據說因為楊廣弒殺了父親,覺得內疚,特地為楊堅營建一座氣派的陵寑,以示自己的孝心和忠心,彰顯清白。據《隋書》所記,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太陵的營建時間應該不晚於楊堅駕崩前三年,即公元602年。《隋書·后妃傳》記載,楊堅的皇后文獻獨孤皇后病死於仁壽二年,即公元602年,「後崩於永安宮,時年五十歲,葬於太陵」。實際上,楊堅死時已64歲,這在過去也算是高壽。他41歲時稱帝,在位共24年,依過去皇帝即位第二年即卜選寶地的舊制,楊堅的太陵肯定是生前即著手築建的。有資料稱,太陵是楊堅生前自己擇選出來的風水寶地,而且規制都是他定的,遺詔囑,「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勞改定。」(《隋書·高祖本紀》下)
楊堅與漢高祖劉邦一樣,鍾情於渭水兩岸。楊堅稱帝建都時沿用漢長安城,但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戰亂,此時的長安城破敗不堪。於是,在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即稱帝次年,楊堅下令在龍首原以南的平原上建立新都,命名為大興城。自然,楊堅對風水寶地的卜擇也不會不重視。太陵在渭水北岸的三疇原上(今陝西咸陽楊陵區境內),離中國古代早期王朝周朝的發祥地岐山並不算太遠。極目遠眺,近可聞渭水聲響,遠可見終南山背影。
從當年的地理、自然環境來看,三疇原確是一個好地方,作為開國之君,楊堅還是頗有眼光的。但楊堅的風水沒有看錯,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卻看走了眼,讓自己的太陵成了這塊龍脈興旺之地上的一座孤塚,無兒孫相伴,本該建陵在太陵附近的楊廣魂斷江蘇揚州,讓親戚李淵輕易佔有了應該屬於楊姓的三百年綿長國運,李姓的真龍天子穴是李淵結織成的,隋的風水實際上是庇蔭了大唐王朝的子孫,這恐怕是文武全才、聰明過人的一帶英雄楊堅斷然沒有想到的!
楊堅之死一直是歷史謎團。民間和野史多記之被楊廣毒死,「執刑」者是叫張衡的人,張系楊廣的心腹。依我分析,楊堅當年實際上並不想落下弒父的歷史罵名,因為他已是太子了,原太子楊勇已被他使計廢掉了。但細節決定歷史,因為一個漂亮女人的出現,導致楊堅死亡這一歷史事實的真相撲朔迷離。這個女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美女之一,宣華夫人陳氏。
《隋書·后妃傳》記載,陳氏是皇家血統,出身高貴,為南朝陳宣帝陳頊的女兒,即後主陳叔寶的妹妹。陳長得如何之美?史書是這樣說的,「性聰慧,姿貌無雙」,時稱「江南第一美女」。陳滅亡後,陳氏被楊堅選配到後宮,成為寵妃之一。因為長得太美了,楊堅經常去她那裡過夜,連獨孤皇后都嫉妒了起來。因為這層關係,一心想篡位的楊廣處處討好陳氏,獻金蛇、金駱駝這些貴重禮物給她,「以取媚於陳氏」。在太子的廢立上,雖然最後是皇后獨孤的力諫,但陳氏也幫時為晉王的楊廣吹了不少枕邊風,說了不少好話。
但楊廣刻意討好陳氏,心裡另有小九九:對陳氏的美貌早就垂涎三尺。急不可耐的楊廣在楊堅未斷氣之前就動手調戲陳氏,遂遭陳氏拒絕。《隋書》詳細地記下了這段史實:「初,上(指楊堅)寑疾於仁壽宮也,夫人(陳氏)與皇太子(指楊廣)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楊堅聽陳氏這麼一說,怒從胸中起,連父親的女人也想勾引,「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楊堅決定詔回楊勇,決意廢掉楊廣的太子身份,復立楊勇。但細節又一次影響了歷史,事有不巧,陳氏告狀和復立太子一事,走漏了風聲,楊廣不得不先下了手。不過,正史上的話只說了一半,交代了楊廣調戲庶母陳氏一事,對楊廣弒父卻隻字沒提。但還是留下了一個伏筆,讓後人自己去思考:「太子遣張衡入寑室,遂令夫人(陳氏)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剛才楊堅還沒有死,張衡一進去,陳氏們一出來,馬上就死了,楊堅之死明顯是非正常現象。
文人善於粉飾歷史,楊堅死前的表現就讓《隋書》編撰主筆、唐詔秘書監魏徵寫得挺感人的。《隋書·高祖本紀》記載,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的春天,楊堅進住仁壽宮,到當年初夏的四月份,楊堅病倒了。七月初十,楊堅的病越來越重,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楊堅,召集百官,握手訣別,君臣灑淚。三天後,楊堅即死於仁壽宮大寶殿。即所謂,「甲辰,上以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丁末,崩於大寶殿,時年六十四歲。」
當年的八月初三,楊堅的梓宮從仁壽宮啟運回都城大興前殿。在此期間,新君楊廣應該是令工部加緊進行太陵的最後營建。二個多月後,楊廣即將楊堅與在三年前去世的皇后獨孤合葬於太陵。但楊堅與獨孤雖然同陵,卻不同穴,這是仿漢朝帝王歸葬的舊制所致。而在陵寑的形式上,太陵也使用漢朝流行的比較成熟的「封土為陵」方式,在地宮上堆起了五丈高的巨大封土,與唐太宗李世民等大唐帝王的「因山為陵」手法明顯不同。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如今太陵只是一個大土堆了,祀廟、闕樓、城門均已不存。陵前的「隋文帝泰陵」石碑,是清乾隆年間所立,也非原物。而據考古發現,太陵已不止一次被盜。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楊堅決定詔回楊勇,決意廢掉楊廣的太子身份,復立楊勇。但細節又一次影響了歷史,事有不巧,陳氏告狀和復立太子一事,走漏了風聲,楊廣不得不先下了手。不過,正史上的話只說了一半,交代了楊廣調戲庶母陳氏一事,對楊廣弒父卻隻字沒提。但還是留下了一個伏筆,讓後人自己去思考:「太子遣張衡入寑室,遂令夫人(陳氏)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剛才楊堅還沒有死,張衡一進去,陳氏們一出來,馬上就死了,楊堅之死明顯是非正常現象。
文人善於粉飾歷史,楊堅死前的表現就讓《隋書》編撰主筆、唐詔秘書監魏徵寫得挺感人的。《隋書·高祖本紀》記載,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的春天,楊堅進住仁壽宮,到當年初夏的四月份,楊堅病倒了。七月初十,楊堅的病越來越重,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楊堅,召集百官,握手訣別,君臣灑淚。三天後,楊堅即死於仁壽宮大寶殿。即所謂,「甲辰,上以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丁末,崩於大寶殿,時年六十四歲。」
當年的八月初三,楊堅的梓宮從仁壽宮啟運回都城大興前殿。在此期間,新君楊廣應該是令工部加緊進行太陵的最後營建。二個多月後,楊廣即將楊堅與在三年前去世的皇后獨孤合葬於太陵。但楊堅與獨孤雖然同陵,卻不同穴,這是仿漢朝帝王歸葬的舊制所致。而在陵寑的形式上,太陵也使用漢朝流行的比較成熟的「封土為陵」方式,在地宮上堆起了五丈高的巨大封土,與唐太宗李世民等大唐帝王的「因山為陵」手法明顯不同。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如今太陵只是一個大土堆了,祀廟、闕樓、城門均已不存。陵前的「隋文帝泰陵」石碑,是清乾隆年間所立,也非原物。而據考古發現,太陵已不止一次被盜。
楊堅之死的真相是一個歷史懸念,而在其死之前也有出現了一件怪事。在楊堅打算赴仁壽宮避暑之前,當時著名的風水大師盧太翼已知道楊堅此去會有不測,成功地作了預測,並幾次勸楊堅放棄這一休閒計畫。但楊堅不聽不信,甚至要砍盧太翼的頭,走之前已把盧太翼關進了死牢,只等回京城後再斬首。
盧太翼確實不凡,《隋書·盧太翼傳》(卷第七十八)記載,盧太翼七歲時就是當地的神童,「尤善占候算歷之術」。在楊勇做太子時曾預言,楊勇將被廢掉。因為與楊勇走得較近,在楊勇被廢後應該處死的。但楊堅覺得盧太翼太有才了,方才刀下留人,罰為官奴,很長時間後才被放了出來。再後來,盧太翼的雙眼也瞎了,但卻能憑手感,摸一下就知道紙上寫的是什麼字。
仁壽宮是隋唐帝王的休閒、避暑勝地,如今天的承德北戴河一樣著名,位於歧州郊外(今陝西省麟遊縣境內),在太陵的北邊。仁壽宮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年後完工。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擴建,改稱九成宮,並置禁苑、武庫及官寺。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也都特別喜歡這裡,經常過來休閒。現存宮城東西長1010米,南北寬300米,城牆長448米,殘高3至4米。有夯築宮殿台基、闕門基址、石柱礎、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宮醴泉銘碑」和「萬年銘碑「等。
仁壽末年,楊堅又要去仁壽宮避暑,盧太翼聽說後冒死諫言,稱楊堅這一去凶多吉少,恐怕不會再活著回來了。楊堅對仁壽宮情有獨鍾,曾多次到那裡避暑、放鬆,這次雖然有盧太翼的「不吉利」話,但本來十分迷信的楊堅仍未改變行程。楊堅坐著自己的專用車——輅車,在上萬軍人的護衛下到達仁壽宮,起初並未覺得有什麼異樣。但掌握氣象的欽天監發現,「有星入月中,數日而退」,這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恰好此時楊堅重病了。楊堅這才相信盧太翼所言不假,下旨給楊廣,讓他把盧太翼從死牢裡釋放出來,親囑楊廣,盧太翼不是常人,有過人之才。後來,楊廣也啟用了盧太翼,多次問卜於盧太翼,無不應驗。盧太翼本姓章仇,「盧」姓系楊廣賜改。
盧太翼當年的預言為何這麼準?是不是已發現楊廣居心叵測,抑或是楊堅已露病徵讓他發現?但這種推測和疑問是不存在的,因為其時盧太翼的雙眼已經瞎了,看不到啊。到底盧太翼的判斷從哪來的?是一種因果占卜?當時即很玄乎的,「太翼所言天文之事,不可稱數,世莫得聞。」看來,這裡面的秘密,與楊堅的死因一樣,確也是一道永遠解不開的歷史謎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