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孫中山從未謀面的對手 | 陽光歷史

 

A-A+

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孫中山從未謀面的對手

2016年10月30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221 次

  導讀:儘管從未謀面,但赫德和他開創的海關帝國,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如影隨形,始終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關卡!

  多年以後,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回憶了這段沉痛往事。

  「慘淡經營已過半載,籌備甚周,聲勢頗眾。本可一擊而生絕大之影響,乃以運械不慎,致海關搜獲手槍六百餘桿,事機乃洩,而吾黨健將陸皓東殉焉。此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也。」

  這裡的「海關」,指的是粵海關。所描述的事件,是廣州起義。被孫中山贊為「吾黨健將」的陸皓東,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1894年甲午中日戰事發生,孫中山「以時勢可乘,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於乙未孟春抵香港,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黃詠商、楊衢雲、謝纘泰諸人,策劃進行,欲襲廣州以為根據。」然而,這耗時半年、精心策劃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卻一槍未發即遭鎮壓,功虧一簣!

  乙未廣州之役計畫不可謂不詳:香港會黨乘夜輪到廣州,埋伏在水上及附城的會黨分路響應,約定以青天白日為旗、用紅帶纏臂作標誌,於次日10月26日(重陽節)起事。

  重陽節向有登高習俗,起義選在這天,是否有「登高一呼,應者雲集」之意,已無從可考,但顯然「雙九」( 農曆9月9日)也沒有帶來好綵頭。這一天,各路人馬都到達了廣州,然而作為主力的香港隊伍遲遲未到,等了幾個小時,始得楊衢雲發來的密電,說香港主力部隊及軍械不能按期到達,要推遲兩天才到,原來的起義計畫被全盤打亂。

  孫中山考慮到誤期可能導致消息洩露,於是立即用暗語復電楊「貨不要來,以待後命」,並迅速與陳少白等先後離開廣州。但此時起義消息已經洩露,清朝廣州海關(粵海關)搜獲了起義軍偷運的左輪手槍600餘支!兩廣總督譚鍾麟接到密報,急調1000多名清兵回城防範,並四出搜捕革命黨人,起義流產。

  陸皓東本有機會逃生。他在撤離後,發現革命黨人名單留在機關,便不顧個人安危和黨人勸阻,毅然返回銷毀,不幸被捕。在清廷大獄中,陸皓東受到嚴刑審問,「彼叱令使跪,其堅不屈膝。最後彼氣急敗壞,以釘插其手足,鑿其牙齒,極盡嚴刑酷法之能事」,而終未能使之屈服。1895年11月7日,陸皓東被綁赴刑場,年輕的大好頭顱就此落地。如果不是起義槍械被海關查獲,又怎會手無寸鐵,以致束手就擒?

  作為孫中山的發小與忠實助手,陸、孫兩人感情深厚,「飲食起居必與共焉。」陸皓東的英年早逝讓孫中山有斷手失足之感,痛徹肺腑,直到他的晚年,還念茲在茲,稱譽他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之第一人」。

  陸皓東們的事洩並非運氣不好。辛亥革命前,清廷通過海關抵制革命,各地海關稅務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充當清政府的守門員。早已布下道道關卡,嚴陣以待,企圖把「謀反」扼殺在襁褓之中。

  「大清郵政官局」,這個國字號的郵政機構居然由海關辦理。總稅務司兼任總郵政司,各關稅務司兼任郵政司。他們濫用職權扣留信件、起獲情報,協助清政府逮捕從海外歸來的革命黨人,搜查革命黨進口的軍火。非但粵海關,其餘九龍關、潮海關、瓊海關、江門關、三水關,都接到清廷「切實查禁香港武器銷售,以杜絕革命黨人活動而遏其起事」的札文。黃花崗起義前夕,總稅務司飭令各海關「認真稽查,無使私運軍火入境。」起義被鎮壓後,粵海關稅務司梅樂和(F.W.Maze)不僅將詳細情報呈送總稅務司以制定對策,還協助搜查出入境的革命黨人。「以遏亂萌」,不捨晝夜。

  鎮壓起義後,清政府把孫中山看作心腹大患,以1000兩花銀的重賞通緝。不到30歲的「匪首孫文」不得不放眼世界,開始流亡海外。按孫中山自述,自1895年以後「便環繞地球,周遊列國,一面考察各國的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我的革命活動,約計每年繞地球一周,到武昌起義前,大概繞過了地球六七周」。

  流亡生活尤其是剛剛出逃的日子充滿驚險,絕沒有自述文字那般輕描淡寫。孫中山先是易裝,「換上苦力的衣服,專走人多的地方,經順德乘小船至香山的唐家灣。通知家人盡速逃離之後,轉赴澳門、香港」。 接著輾轉流亡日本和美國等地。

  再是易容,他剪辮留須,化妝得自信滿滿,殊不知清廷密探一路跟蹤,他人還沒有到英國,但行程、船號甚至登陸地點,早就通過海底電纜,被清廷駐英公使館瞭如指掌,於是他接下來的倫敦蒙難也就順理成章。

  鎮壓起義後,清政府把孫中山看作心腹大患,以1000兩花銀的重賞通緝。不到30歲的「匪首孫文」不得不放眼世界,開始流亡海外。按孫中山自述,自1895年以後「便環繞地球,周遊列國,一面考察各國的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我的革命活動,約計每年繞地球一周,到武昌起義前,大概繞過了地球六七周」。

  流亡生活尤其是剛剛出逃的日子充滿驚險,絕沒有自述文字那般輕描淡寫。孫中山先是易裝,「換上苦力的衣服,專走人多的地方,經順德乘小船至香山的唐家灣。通知家人盡速逃離之後,轉赴澳門、香港」。 接著輾轉流亡日本和美國等地。

  再是易容,他剪辮留須,化妝得自信滿滿,殊不知清廷密探一路跟蹤,他人還沒有到英國,但行程、船號甚至登陸地點,早就通過海底電纜,被清廷駐英公使館瞭如指掌,於是他接下來的倫敦蒙難也就順理成章。

  1896年10月11日上午,孫中山去拜訪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康德黎(James Cantlie),被清公使館的鷹犬誘騙劫持,立刻關進了公使館三樓的一間密室。

  誘捕孫中山後,公使館根據清政府的密電,用7000英鎊的高價租了一條兩千噸的輪船,還造了一個大木箱,陰謀幾天後以「遣送瘋子」為名,把孫中山裝在木箱內秘密押解回國處死。

  其時清政府在英國本土並無引渡條約,加以孫中山身份特殊,英國外交部拒絕代行拘捕,此行動經過孫之業師康德黎博士向媒體及外交部披露後,旋即輿論嘩然,掀起軒然大波,群眾聚集千餘人包圍清使館,在輿論壓力下,清使館不得不在10月23日釋放孫中山。

  孫中山終於從囚禁地走出,劫後餘生的感覺真好。一向陰霾的倫敦街頭陽光燦爛,許多英國人微笑著向他揮帽致意。英國社會各界全力幫助他轉危為安的傳奇經歷,促使孫中山確信立憲政治之優越。他在《致倫敦各報主筆函》中深有感觸地說:「最近幾天中所發生的實際行動,使我對充溢著英國的寬大的公德心和英國人民所崇尚的正義,確信無疑。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意義的認識和感受愈加堅定,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於我那可愛而受壓迫之祖國地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

  顯然,30歲的孫中山還太年輕,對這個老牌帝國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英國人營救孫中山,多半是出於法律和道義的緣故,並不意味著英國政府會冒與清政府對抗的風險去支持他的反清事業,因為英國在中國有著巨大的利益。我們不妨來聽一下一個19歲就來華的英國人是怎樣評價孫的倫敦奇遇。

  「他在廣州密謀與發動叛亂,並利用英國的領土(指香港)加害於一個友好的鄰國,所以他完全不值得同情。他如果在中國被捕,很可能已被絞死、剖腹挖心和肢解。」

  真不愧是一個中國通,十年後劊子手不正是用鐵錘將睪丸砸碎,再活活剖開胸腔,從而將反清志士徐錫麟處死的嗎?

  這個60多歲,對大清律有著如此深刻理解的英國老頭,就是梅樂和的舅舅,大清國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

  儘管從未謀面,但這個被孫中山稱為「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外國人」和他開創的海關帝國,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如影隨形,始終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關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