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地震活動曾在人類文明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地震活動曾在人類文明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2016年09月04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06 次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帶分佈著多個古文明發源地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文明到底是如何出現和演化的?或許,促成這一過程的因素並非僅局限於肥沃的土壤、獨特的資源或技術。一位美國科學家日前就宣稱,文明的發源地很可能與地震活動存在著密切關係。


就職於亞利桑那大學的地質學家埃裡克·福爾斯認為,在自然災害和人類的社會進步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繫。


埃裡克·福爾斯是在將一份地質圖和人類古文明發源地分佈圖進行對比後得出上述結論的。他發現,在15個著名的歐亞古文明發源地中,竟然有13個都是沿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帶分佈的。需要指出的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帶正是地球上地震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


埃裡克表示:「雖然兩者間的聯繫目前還顯得不是特別明確,但現在獲得的結果卻是不能忽視的。」


據介紹,在所有著名的古代文明中,只有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出現在了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帶以外的地區。而其他文明則幾乎全部分佈在距離地質運動帶75公里範圍內的區域。


事實上,有關地震活動與文明現象間存在聯繫的觀點已不是第一次被人提出了。目前已出現多種不同的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在地震多發區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要比其他地區更快一些。


例如,地質資料證實,在板塊發生頻繁碰撞的地區,水資源往往也更豐富--這對於由外地遷入的移民來說,應該算是一個非常有利於繁衍生息的條件。


此外,我們也不應忘記火山活動也完全有可能孕育出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肥沃土壤,例如,在兩河流域和印度就是如此。


埃裡克·福爾斯同時也承認此前就有人提出過有關人類文明與地質活動存在聯繫的理論,但他強調說,之前還從未有人發現過在兩者間居然存在著如此多的吻合之處。


埃裡克表示,雖然目前的各種理論均無法非常完美地解釋在人類文明與地質活動間存在的如此有趣的規律,但他非常贊同英國約克大學人類學家傑夫·貝利的觀點。


傑夫·貝利認為,當人們必須經常面對種種危險環境時,父母們便會更為有效地培養自己的孩子,以使他們能適應這種環境,而這種現象無疑會促進新技術的產生並增進本族群的競爭能力,從而促進文明的發展。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