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對抗戰的兩次奇怪反省:蔣介石如何反思失敗
導讀:淞滬、浙贛,兩次會戰,兩種反思;一者檢討「堅持」;一者檢討「放棄」。此般猶如精神分裂,該如何理解?
淞滬會戰,蔣事後檢討,認為自己錯在太「堅持」
抗戰八年,作為所有重大戰役的最高指揮者,蔣介石受到了前線將領的諸多詬病。譬如,1937年淞滬會戰,國軍數十萬部隊鏖戰數月,損傷慘重。李宗仁事後評價稱:「檢討京滬會戰的得失,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的最高統帥犯了戰略上的嚴重錯誤。我們極不應以全國兵力的精華在淞、滬三角地帶做孤注的一擲。」1
與李宗仁等前線將領不同的是,作為最高統帥,針對具體戰役,蔣不但要考慮「戰略」,還要考慮「政略」。七七事變後,蔣之所以決定開闢淞滬戰場,一個極重要的「政略」考量即是:「在北方打仗,國際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國際注意。」2
事實上,蔣最初並無計畫在上海投入巨量兵力。戰鬥打響的第二天,8月14日,蔣在日記中寫道:「唯望神聖保佑中華,使滬戰能急勝也。」並希望引入英國等國際政治力量進行調停,迫使日軍離開上海——「使倭得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但日本拒絕調停,並不斷增兵,戰爭擴大化已在所難免,蔣的內心遂逐漸轉為憂懼,一再在日記中自我開導:「存亡盛衰之理,冥冥中上帝自有主宰,吾何憂何懼?」「上帝必不負真誠之人也。」3
軍事無勝算,蔣也絕不願做城下之盟,故仍寄望於國際干預:「國軍如能在上海多保衛一二個月,將可引起國際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應不惜犧牲,盡力固守上海。」鑒於國際社會無動於衷,蔣甚至考慮過轉移戰場重心以加強刺激:「外交重點在英俄,如何運用之?引敵深入黃河以南,使英俄著急,不得不參加遠東戰爭,可乎?」4
進入10月份,國軍傷亡慘重,淞滬之役大局已定。但蔣仍在「戰略」與「政略」之間痛苦地來回搖擺。先是,蔣曾採納白崇禧、劉斐等人建議,命部隊後撤,依托工事節節抵抗,以保存戰力。但當外交部聲稱——「《九國公約》國家正在開會,只要我們在上海能繼續頂下去,《九國公約》國家可能會出面制裁日本」,蔣又改變主意,收回成命,命各部隊原地堅守,並親自上前線勸說後撤部隊返回陣地。10月6日,國聯開會;8日,蔣即命桂軍加入戰場。至11月7日,國際干預仍無影蹤,蔣終於決定:「保持戰鬥力以圖持久抗戰,與消失戰鬥力以維持一時體面相較,則當以前者為要」;但同時仍在糾結:此時撤退,「於將來之戰局有利,然於九國公約會議之影響,其不良必甚大,使此心苦痛不已。」5
1938年2月2日,蔣在日記中檢討稱:淞滬會戰,自己未能及早命令部隊後撤,「而於精疲力盡時,反再增兵堅持,竟使一敗塗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堅強之過也」。
抗戰期間,蔣介石赴印度視察遠征軍
浙贛會戰,蔣事後檢討,認為自己錯在沒「堅持」
抗戰期間,蔣不止一次拿淞滬的教訓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2年夏的浙贛會戰。
日軍發動浙贛會戰,旨在佔領浙東的中國機場,尤以衢州機場為志在必得,以防美國空軍利用這些機場轟炸日本本土。蔣介石自1942年初,即判斷日軍將對衢州發起進攻,故一再指示戰區積極備戰。至5月16日,日軍正式發起進攻。
蔣最初認為,日軍此役所調動兵力,乃雜湊而成,當不難擊破。但稍後即發現,日軍實際上了集中了六個師團以上的精銳兵力,以及200架以上的飛機。蔣不得不向美國求援,提醒其不可漠視中國戰場,且明言:中國軍隊雖早有準備,但因缺乏空軍和重武器,形勢相當嚴峻。
不過,與淞滬會戰時的思考方向不同的是,蔣很快就意識到,美援和國際觀感均是未知之數,不可過分看重。故在5月23日,蔣已在考慮破壞衢州機場和麗水機場。蔣認為,不必因為這些機場與美國存在著軍事合作的約定,而「置本國本軍得失成敗於不顧也。」
至5月27日,蔣終於下定決心,認定防守衢州已無必要。蔣在日記中寫道:「敵軍抽調在華各地戰區精強部隊約五萬人,集中干浙東。進攻我衢州等處之空軍根據地,勢在必得,而滇西怒江西岸騰沖一帶殘敵僅千餘人,頑強負隅。余乃注全神於此,雅不欲調美空軍志願隊赴援浙東,而留其在滇協助我陸軍肅清滇西之殘敵。蓋以今日情勢而論,後方重於前方,尤其滇西不能不從速肅清。至於金衢之得失,已不關今日戰局之勝負。」6
6月2日,蔣再次在日記中強化自己的決定:「我為政略計,固應放棄衢州,萬不可以無關緊要一地之得失,爭一日之榮辱,而致忘最後成敗之大計也。」6月3日,蔣又在日記中用淞滬、南京等往日的教訓告誡自己:
「過去經歷,往往為一時毀譽得失,而貽誤戰略,且致政略失敗,此鑒於北平、南京,以及此次緬甸進退守棄之教訓,尤為寒心。故對於衢州方略,決心放棄會戰,以敵軍抽集在華各戰區最大限度之兵力,與其空軍之掩護,進攻衢州大機場所在地,志在必得,若我與之決戰,不僅無甚意義,而且徒耗兵力,不易補充也,不如放棄決戰,使之撲空,不能達成其擊破我主力之目的,而且保全我實力,猶可屏障贛湘也。」7
但匆忙放棄,仍造成了極嚴重的損失,不但「全軍心理猶疑,戰鬥精神低落」,而且「損失程度過於決戰後之犧牲」。7月16日,蔣又在日記中再次檢討:「經此次教訓之後,凡決心決戰準備完成,待敵逼近時,即再不可變更初衷也。」8
淞滬、浙贛,兩次會戰,兩種反思;一者檢討「堅持」;一者檢討「放棄」。此般猶如精神分裂,實際上呈現的,是一個弱國領袖,面對強敵壓境之局勢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般的左右為難。…
1942年,重慶,蔣介石
註釋:
1《李宗仁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P492-493。2黃紹竑:《五十回憶》,雲風出版社,1945。3蔣介石:《困勉記》,1937年8月14日、20日、21日、26日。4蔣介石:《困勉記》,1937年9月29日。5諶旭彬:《蔣介石因何自責「太堅強」?》,短史記第221期。6蔣介石日記,1942年5月27日。轉引自張力《從決戰到棄守:浙贛會戰衢州戰役蔣介石的抉擇》,下同。7蔣介石日記,1942年6月2日、3日。8蔣介石日記,194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