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楊博三代顯貴:皇帝倚仗其為「左右手」
導讀:「天報厚德」,當然是宣揚因果報應的迷信說法,在清朝張廷玉(清宮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常見到以此公為原型的藝術形象)主修的《明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中,確實看到了楊家的「世代貴顯」的事實。「楊博……父瞻,御史,終四川僉事。」楊瞻也是個讀書人,是1519年(明正德乙卯十四年)的舉人,官授河南扶溝知縣,後來任陝西扶風縣知縣,再升為貴州道監察御史,改大理寺評事。
楊博,嘉靖八年(1529)進士。從戶部主事做起,到致仕前,「皇帝倚其為左右手」,加封他為少師兼太子太師。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中了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從楊氏三代人做官的經歷來看,一個相同點就是科舉出身。能中舉,特別是中進士,說明三代人八股文都做得好,而且運氣不錯,用現在的話說是「學霸」一類人物。楊瞻的官做得快樂。他的官位並不是太高,最後一任為四川按察司僉事(正五品),分巡川北道,駐保寧,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南充市。他在那裡8年做了一件「分外」事,即打造閬中十大景觀,並一「一景一詠,極表傾心陶醉之情」。雖然朝廷後來誥封他為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等榮譽,可那是他沾了兒子的光——明朝制度使然。
楊博的官做得凶險。其官場生涯大半時間與明朝的國防連在一起。初入官場,便進了兵部,先做武庫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楊博在隨大學士翟鑾巡視「九邊」的守備部署時,對途中所經過的山川地勢、民情風俗、駐軍人數和戰鬥力強弱等,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嘉靖二十五年(1546),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到任後,楊博便推出一大戰略措施,即招募民眾墾田,穩定邊疆。又組織人們利用農閒,修築肅州、榆樹泉、甘州、大蘆泉等地的墩台(烽火台)等軍事設施。為內遷的罕東屬人修築了金白城等7座屯堡,供其居住,避免了他們與當地人爭鬥,讓境內秩序井然。
轉到兵部做左侍郎、經略薊州和保定軍務時,曾兩次打退蒙古騎兵。一次,在而對10萬蒙古騎兵攻城時,他「身不解甲,在古北口關上枕戈面宿,並督促總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敵」。蒙古騎兵在古北口攻打四晝夜而不能破關,只好改攻他處。楊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舉火驚擾敵營,蒙古人被迫退走。楊搏升兵部尚書後,遇到了大同右衛被蒙古騎兵圍困長達6個月、城中缺糧的危急形勢。皇帝任命楊博總督宣府、大同和山西軍務。好在楊博到達後,圍城敵軍已被侍郎江東等率部擊退。在任上,楊博建造偏箱,阻擋敵騎馳突;組織軍民修繕大同城牆,改善守備設施;修繕陽神等地的邊牆和壕塹,堵絕蒙古兵進入山西的通路;興修水利,招民屯墾,減少租額,安定邊疆,使得「九邊」宴然。
楊俊民的官做得磕碰。到戶部當尚書不久的萬曆十九年(1591年),河南大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慘景,楊俊民奏請朝廷發放錢糧各數十萬賑災。可有人批評這事辦得緩慢了,楊俊民把責任擔起,自我彈劾請求罷職。奏疏六次上去,沒得到萬曆的批准。後來,萬曆派出宦官充任礦監稅使,掠奪商民。礦監所到之處,民窮財盡,「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這成為明代一大惡政。楊俊民多次諫諍而「帝不問」,國內亂紛紛的,當時人們將這歸罪楊俊民,他只好把委屈憋在心裡。
楊瞻有「花盆埋金」的道德投入,心理自然沒有負擔,輕鬆做官也是必然的。楊博打拼得很苦很累,而且常有生命危險,可他從沒有萌發過退意。盡忠盡責這道陽光照亮他前進的道路。盡忠盡責是一種政治誠信,不講古代的「貨於帝王家」,就是現代政治生活中,也需要不負重托的道德品格。楊俊民能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堅持下來,同樣是靠盡忠盡責那道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