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如何收復台灣的:讓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 陽光歷史

 

A-A+

鄭成功如何收復台灣的:讓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2016年01月11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58 次

一、與父決裂,抗清復明

明王朝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以後,殘餘的文臣武將紛紛擁立朱家阜室後裔為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參與擁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即隆武帝。鄭成功很受隆武帝的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營中軍都督,世稱「國姓爺」。曾向隆武帝獻抗清之策,深得讚許。鄭成功對隆武帝的禮遇感激不盡,發誓要效忠皇帝。

1646年,清軍進攻福建。掌握兵權的鄭芝龍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撤掉了仙霞關(今浙江江山南)守兵,不做戰備,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俘自殺。隨後,清軍到達泉州,招降鄭芝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要降清,「當三思而行」,但鄭芝龍卻視為「稚子妄談,不知天時地勢」,終於率部投降。鄭成功在勸阻父親無效之後,毅然與父決裂,率領所部在福建安平誓師起兵,招募兵勇,擴大隊伍,仍奉隆武年號組織抗清(後改奉南明另一皇帝永歷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抗清基地。

起兵之後,率部轉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在福建同安、泉州等地連敗清軍,隊伍不斷壯大。鄭芝龍舊部和明朝的降臣都紛紛歸附鄭成功,同時受到民眾的擁護,力量迅速發展。鄭成功的軍事力量對清政府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和消滅南明政權的計畫是嚴重威脅。清政府在軍事進剿屢屢受挫之後,曾對鄭成功多次招降,答應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將軍,均遭鄭成功拒絕。為表示自己不受招撫和「復明」的決心,他改廈門為思明州,設「六官」理事,分所部為陸師七十二鎮、水師二十鎮。乘清朝廷勸降之機,加緊整軍備戰。在金門後埔大練精兵,頒行營盤法,建廈門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鎮合操法和水師水操法,檢閱操練,嚴格要求,行賞必罰。制定行軍禁令,嚴明軍紀,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水陸隊伍。最後,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鄭芝龍由軟禁而投進監獄,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決心始終不為所動,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最後,鄭芝龍及其在京的家人全部被清政府殺害。

1659年,鄭成功率十七萬水陸大軍北伐,準備與清軍一決雌雄。鄭軍經崇明入長江,破清軍滾江龍(橫江鎖鏈)、木浮營(置兵設炮的江上木柵),克瓜洲,取鎮江,進圍南京。另遣部將攻佔安徽蕪湖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清政府大為震撼。順治帝準備御駕親征。可惜鄭成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戰略決策失誤,最終被清兵偷襲,損兵數萬,退出長江,回守廈門。清軍出動五萬八旗軍一路追殺,直奔廈門而來。鄭成功沉著迎戰,打退了清軍的圍攻。第二年,又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軍威復振。

清政府在多次失敗之後,認識到鄭成功並不是馬上可以消滅的,為了限制鄭成功的發展,創造最後消滅他的條件,發佈「遷界令」,把沿海地區的居民遷入內地;另增派兵力在雙方交界處據守,以此斷絕鄭成功的兵源和財源。鄭成功也感覺到經過十幾年的抵抗,清軍越來越強,反抗的力量越來越弱,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決定驅逐荷蘭殖民者,佔據台灣作為抗清基地。

二、驅除荷夷收復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用謊言和十五匹粗布騙取了台灣大部分土地,到1642年,荷蘭人在台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了整個台灣。荷蘭侵略軍侵佔台灣後,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強征重稅,進行搜刮。殖民者的殘暴行徑,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憤怒和反抗,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和鬥爭遍及全島各地,始終沒有停止過。收復台灣,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把台灣同胞從侵略者的鐵蹄下解放出來,不僅是抗清鬥爭的需要,也更符合人民的利益。

1661年正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開軍事會議,正式決定收復台灣作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隻,調整部署,謀劃出征。經過一段緊張的物質準備和軍事部署,在摸清了荷蘭殖民者的底細後,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親率戰船一百多艘、將領一百多員,水陸大軍兩萬五千人,金門誓師後,揮師東征,開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事業。

二十四日清晨,大軍抵達澎湖,因荷蘭守軍兵力薄弱,很快佔領。三天後,鄭軍繼續東征,可是,當進至柑桔嶼海面時,遭遇暴風雨,被迫又回返澎湖。到三十日,雖然海面上仍是暴風不止。但為了爭取有利的戰機,鄭成功留下三千兵力駐守澎湖,率領艦隊冒著暴風雨橫渡台灣海峽。於四月一日拂曉抵達鹿耳門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外。由鹿耳門外海進港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南航道,水面開闊,但有敵艦防守,陸上台灣城(今台南市)又有重炮控制航道。另一條是北航道,狹窄水淺,水中沙石淤積,艦船很容易觸礁擱淺。再加上荷蘭侵略者事先已用破船堵塞,因而只有漲潮時才能通過。鄭成功決定由北航道突入,四月一日中午,海潮大漲,鄭成功乘機率隊進發,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進入內海,將艦船分佈在台江之中。台灣城上的荷軍以為中國船隊一定會從正面進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準備了大炮。鄭成功偏偏從北航道開進,避開了敵人的火力,荷蘭軍隊對鄭軍這種出乎意料的行動驚慌失措,來不及調整大炮,只好倉促出動夾板船到海面阻擊,鄭軍水師衝過荷軍防線,先在赤嵌樓(今台南市西北的鎮北坊)以北的禾寮港登陸,接著在鹿耳門方向登陸成功。台灣人民見鄭軍到達,爭先恐後前來接應,鄭軍很快站穩腳跟。

登陸之後,鄭成功集兵一萬兩千包圍赤嵌樓,斷絕水源,在城周圍布設火攻器具,迫使荷蘭守將率眾出降。隨後又移師威逼台灣城,荷蘭守軍一千人憑城堅炮利負隅頑抗。為減少傷亡,鄭成功決定改迅速攻城為長期圍困,切斷城內外的任何聯繫,並分兵收復島上其他失地。在台灣同胞支持下,先後兩次擊敗荷蘭殖民者從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在圍困台灣城八個月後,於十二月初六下令炮擊台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迫使荷蘭總督擺一於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之後,荷蘭侵略者從台灣全部撤出。

至此,淪陷了三十八年的台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偉大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不僅在台灣設立行政區劃實施有效管轄,還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生產,開設學校,發展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將大陸文化迅速傳入台灣。

這次勝利的取得,除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軍隊紀律嚴明、作風頑強、戰鬥勇敢等因素外,鄭成功果斷而出敵不意的作戰指揮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他不僅在戰爭進行之前就派人詳細偵察掌握台灣地形和敵軍佈防以及氣候、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而且反覆商討作戰計畫,注意隱蔽作戰企圖,大膽利用不良的氣候條件,達到了出敵不意、迅速制勝的效果。鄭成功指揮的這一英勇機智的登陸作戰,不僅使他成為受人景仰的偉大民族英雄,更為中國戰爭史寫下了燦爛的一頁。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