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隋末最大勢力的瓦崗李密 為何斷送大好江山?
有一種說法是唐朝並非是從隋煬帝手中奪得天下,而是在平定群賊之後才定於一尊的。李唐確實沒有和隋煬帝正式交手,主要是隋煬帝在江都根本就不想回來,倒省了攻打長安的李淵父子不少麻煩。不過,李淵在一年之內由太原到長安稱帝,除了他的兩個兒子、眾將士以及像李三娘這樣的巾幗英雄之外,還有一個功臣是李淵未曾賞過的,即李密。
李密參加了楊玄感的起義,失敗後輾轉去過幾個地方,最後在瓦崗落腳。李密在瓦崗軍中表現出了他的志向及才能——志向上,自承盜賊的翟讓不如他的平天下之志;才能上,瓦崗當時更擅長打劫,原因嘛,主要是有能力不知該怎麼使,因此李密的加入,確實使瓦崗的層次及目標提高了一個台階。但在評書中,李密的到來似乎有股不祥之氣,卻把瓦崗的黃金時代交給了一個混世魔王——只可惜,那個草包的程咬金現實中根本沒做過瓦崗的頭領,而且根本不草包。
當時真正的頭領翟讓認為李密比他強,因此極有堯舜風度地將頭把交椅讓了出來。只是李密果於殺伐的一面他卻不知道。自從讓位後,翟讓基本上幹的就是誘敵這樣的事情了,有人為他打抱不平,這些話就傳到了李密耳中,慢慢地,李密相信了,決定有所行動。李密採取的手段是非常常見的設宴,但翟讓根本不疑心會出事,結果就被殺掉了。李密這樣做既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時也為後面的樹倒猢猻散埋下了伏筆。筆者懷疑之所以後人對李密印象不好,把他說成一個無義之人也是由此而來。不過李密也不算冤枉,他的所為的確不義,正是所謂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
當時瓦崗盛極一時,而李密離天子之位也僅一步之遙,但誰想到半路殺出個王世充來,把李密打了個大敗。其實這麼說也不全對,半路裡殺出來的本來是宇文化及,是他非要和李密爭洛陽,於是洛陽城內越王楊侗採用了元文都的建議招安李密,共同對付宇文化及。可是王世充卻反對,畢竟洛陽方面在和李密的戰鬥中死了不少人,聯合李密又得不到士兵的認可,其結果可想而知。
經過一場內變,王世充掌握了洛陽的大權,與李密又成為敵人,那麼李密只好又包圍洛陽城。可是沒想到屢戰屢敗的王世充最後竟然打敗了李密。北邙之敗還引發了很多舊瓦崗的將士改投王世充,於是忽喇喇大廈將傾,眼看大勢已去,李密拔劍欲自刎,就在眼前的王伯當自然不能不管。走投無路之下,一行人一起跟著李密投奔了唐朝。
李密投唐大概是因為上面提到的他的那個功勞。什麼功勞呢?李密之所以大敗,是因為他不該啃洛陽這塊硬骨頭,而把肥肉拱手送給李淵。此事說來話長,李淵將出兵時,李密曾給他寫了一封信,雖以兄相稱,但語氣卻很是有些傲慢,甚至是有些以盟主自居了。但李淵對這個倒不在乎,他是官場上的老手,這種事經歷得多了。眼下最實際的是能夠奪得長安,至於他李密,如果能為我擋住洛陽,就算萬事大吉了……因此李淵的回信甚是恭敬,大弟大弟地這麼稱呼。沒想到,幾句牙疼咒一般的奉承話,竟把李密捧得飄飄然起來,使得本來就想攻打洛陽而且也有些不得不打洛陽的他,真的乖乖打洛陽去也。等他清醒之時,李淵已在長安的皇椅上樂搖搖了。可以說李淵這一次把李密耍得夠戧。
李密或許真的把李淵的「大弟」信以為真了,要麼就是嫌被李淵耍得不夠,在絕境中放下「盟主」身份去投奔李淵,以為能夠撈個什麼王當一當。不過,李淵「弟」的稱呼雖沒變,但他給這個「弟」的官爵卻是與這個稱呼十分不匹配的,只是光祿卿而已,其實就是管皇宮中膳食的官。而且除了李淵,其他大臣對李密及其部下非常倨傲,甚至還有索賄的,他們這樣做說是李淵的縱容一點也不為過。另外,李淵又以李世民打敗薛仁果為由要李密去迎接他,其實就是想讓李密看看唐兵的威武士氣,在心理上給予震撼。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一個陰謀服務的,那就是想有意逼反李密。李密果然被激怒了,可惜後人不批評李淵的殘苛陰險,反為他封李密為光祿卿開脫,說什麼怕人心不服等等,又怪罪李密殺妻無義,是個反覆的小人。其實李密不走也不行,不走的話早晚也會被李淵以別的方式幹掉。只是李密的「背叛」,讓李淵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殺他,就是瓦崗舊將也說不出來什麼。最後,李密死在了唐將盛彥師的手中,時年三十七歲。
有人曾說過,如果手中掌握著瓦崗軍的李密與李世民所部交戰,那一定會很好看。也許吧,只可惜這場虛無的大戰是永遠無法上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