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項羽有殺叔之仇的章邯為什麼率兵投降項羽?
司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陽稟告秦二世巨鹿戰況的一員手下悍將。然而司馬欣此次咸陽之行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凶險萬分。因為他差點兒就掉了腦袋。
司馬欣快馬加鞭趕到京城後,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發現,雖然他在戰場上跟著章邯出生入死好幾年,也算是風流人物了,但此時連皇宮的大門也進不了。原因其實很簡單,沒有領到趙高簽發的許可證,宮中的衛士就不給放行。
見皇帝還要趙高許可,司馬欣這時才感到事態比想像中的還要嚴重,看來朝廷果然如傳聞中的一樣,朝中大權被趙高獨攬,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只是他自己身在雲裡霧裡還不知道罷了。
雖然這明顯有違常理。但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沒辦法,司馬欣只得去找趙高了。
他一連數天到趙府都吃了閉門羹。
後來他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銀給那些門衛,有錢能使鬼推磨,看在銀子的分上,那些門衛就悄悄地告訴了他一些實話,他們主子(趙高)是抱定主意不會見他的,想拿去見皇帝的許可證,還是省省吧。
不讓自己見皇帝,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馬欣不敢再逗留了,於是,他連夜就逃出了咸陽。
因為是夜裡趕路,他走著走著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這樣,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倚,正是由於他的迷路卻撿了一條命。趙高本來就打算這幾天把司馬欣就地解決了,驚聞他連夜出了咸陽,情知不妙,馬上派人來追,可惜他們派的追兵走的是陽光大道,自然就沒有追到他了。
司馬欣如實匯報了咸陽的所見所聞,章邯的心悲涼到極點。果真不出他所料啊,他南征北戰這麼多年,換回的就是這樣無言的結局!看來大秦王朝真的氣數已盡了。
一個可怕的想法在他腦海裡產生了,他自己也為這個可怕的想法嚇了一跳,是啊,如果這個想法付諸實際行動的話,就意味著他一世英名將徹底毀了。然而,除了這樣,他又能怎麼樣呢?進退兩難,章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使告訴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陳余。陳余,一個大家都並不陌生的名字,一個識大局顧大體卻被自己的結拜兄弟張耳誤會至深的人。巨鹿之圍被解後,因為誤會一時間無法消除,他和張耳之間的關係甚至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於是他黯然地帶領手下士兵歸順於項羽麾下。
這封信是他和范增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才完成的。主題只有一個字:和。直到這封信送出,他們都瞞著不讓項羽知道。
為什麼要瞞著項羽呢?原因很簡單,章邯當初殺了他叔父,項羽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還沒有弄清章邯心裡的真實想法前,還是先瞞著項羽好。
這封信充分展示了陳余作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華。
首先從秦初的名將蒙恬說起,說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趙高害死,然後故事的主角一下子換成趙高了,說趙高如何如何獨斷專行,又如何如何指鹿為馬。直到最後,才說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報國……
這封信如果站在現代文學角度來看,信中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歸納如下:
對比:拿當年勞苦功高的蒙恬來跟同樣勞苦功高的章邯來比,蒙恬最終落得個誣陷慘死的境地,那麼你章邯的結果會不會是一樣的呢?
暗喻:在指鹿為馬的事上大做文章,說朝廷已被趙高獨攬大權,黑暗至極。如果此時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麼「馬」又是誰呢?
誇張:章邯如果答應求和,他手下二十餘萬秦軍就可免遭生靈塗炭。一名秦軍士兵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如果只算上最親近的五個人,二十餘萬士兵就將影響一百萬人的命運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啊。
章邯看完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給了司馬欣。
這信若是讓朝廷知道了是要砍頭的,司馬欣是聰明人,自然已明白章邯心裡的真實想法了。其實經過這一趟咸陽之行,他心裡也早就產生了一個想法,只是一直還沒敢說而已。看來,現在已不用再隱瞞了,他重複了一下那個字:和。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章邯終於決定求和。
對於這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的亂世梟雄來說,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從當年的不敗到連敗,項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剋星。即使這樣,他仍然沒有想過背叛朝廷,此時如果朝廷能給他一點支持和安慰,他一定會拼了老命和項羽繼續鬥下去。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陳述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殲敵的詔書外,什麼都沒有。趙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於掌心。那麼他呢?國已不國,勝了又如何,敗了又如何?他不過是一枚被趙高任意擺佈的棋子罷了。勝了得不到應有的蔭封(極有可能因功高蓋主而被砍頭),敗了就是替罪羔羊死無葬身之地。無論勝負,他的命運都是一樣的。
哀莫大於心死,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這是怎樣的朝廷,這是怎樣的悲哀?直到這時,他才明白為什麼這些年來革命之火長久不熄,他剿滅了這裡,那裡又起來了,他剿滅了那裡,這裡又起來了。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革命的烈火是撲不滅的。秦朝腐敗到了這種地步,而他這些年又幹了什麼呢?打敗了陳勝吳廣起義,滅掉了項梁。這些年他扮演的不正是劊子手的角色嗎?
直到這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的雙手已沾滿了正義者的淋漓鮮血。現在只有幫助義軍一起推翻這腐敗的朝廷,才能減輕一點自己的罪過。章邯終於醒悟過來,雖然有點遲,但終究還有回頭是岸的機會。他派出始成前往項羽營中求和。
聽說是來求和的,項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報,你倒好,眼下無路可走,居然來求和,白日做夢吧。第一次求和就這樣宣告流產了。
但陳余范增心裡卻有了底,知道章邯那邊已搞定了,現在關鍵是如何搞定項羽了。如果當面向項羽再進言求和的事,以項羽的牛脾氣,效果肯定不好。於是范增採取了「等」的戰略方針。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來雙方再開打吧。
章邯此時已不願再和革命義軍為敵,因此項羽的幾次進攻都以勝利告終。項羽勝了,但臉上並沒有一絲笑容。因為這時他突然發現軍中的糧草供應不夠了,要行軍打仗,就必須先解決士兵們的溫飽問題啊。
章邯那邊處境更差,由於連吃敗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窮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趙高他們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後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條,前進的路又被項羽封死。章邯在生死存亡的這一刻,再次面臨抉擇。最終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氣請求求和。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馬欣。當年司馬欣曾救過項羽叔父項梁一命,因此,項羽對司馬欣心存感激。然而兩人敘敘舊拉拉家常還可以,一談到求和的事,他依然會怒不可遏起來,在他的潛意識裡,叔父的血債只有用血來還才行。
范增等的機會終於來了。他對項羽進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關係的勸導。項羽眼見自己的糧草供應出了問題,知道再這樣打下去,對自己也沒有好處,不得已只好答應了章邯求和的請求。
其實什麼和不和,說白了就是投降。「和」這個字首先是陳余提出來的,換了個詞,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卻給足了敗軍之將章邯極大的顏面,讓他有台階可下。
我們的漢字語言真是富有魅力。什麼時候運用什麼樣的遣詞真是一門藝術。就像在後來,我們看到一些將領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在上報朝廷時改成「屢敗屢戰」一樣,同樣的四個字,只是稍稍換了一下出場的順序,意思雖然還是差不多,但效果卻大不相同了。
經過范增反覆開導,項羽終於解開了心中那個結。
章邯來求和這一天,項羽表現得很大度,並沒有對叔父的仇耿耿於懷。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恩怨怨,但如果都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了大局,為了天下的蒼生,為了自己的宏圖大業,項羽最終選擇了善待章邯。
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對項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懼的心這才放下。當他要跪拜時,項羽卻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說了兩個字:「免了。」同時就給了章邯一個承諾:「將軍如若與我攜手滅敵,將來同享天下富貴,蒼天作證!」
嘴上說完,項羽接下來來了點實的。封章邯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邊當大將用;封司馬欣為上將軍,統領二十萬降軍。
楚懷王本來就是封項羽為上將軍的,但此時項羽卻封司馬欣為上將軍,可以說他此時已完全擺脫了懷王的控制。實際上已擁有了自己獨立的領導權。
這條巨龍終於騰到了半空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