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秘史:弱勢的武則天後是如何打敗王皇后的?
唐太宗逝世以後,按照一般的規定,作為先帝眾多嬪妃之一的武則天到感業寺出家為尼。這些出家的嬪妃,都是沒有兒子的,如果有兒子就可以隨從兒子生活。武則天年輕,但沒有為唐太宗生下子女,所以只有隨眾多的嬪妃進入寺院。以後的生活和未來的前景一望可知,有生之年必將伴隨晨鐘暮鼓,孤燈讀經了。
然而,武則天的命運因為與高宗的感情關係,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大約是永徽元年(650),唐太宗去世週年的時候,唐高宗到感業寺上香,於是,跟武則天相遇。這可真是歷史時刻,兩人的深厚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兩地相思,充分發酵。
《唐會要》卷三的記載是:「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有淚無聲謂之泣。武則天的默默流淚,一定打動了唐高宗,於是皇帝也顧不得九五之尊,跟著潸然淚下。這個場面,看來有別人在場,感人肺腑。
關於武則天出家的感業寺,歷史有記載,但很模糊,沒有誰知道感業寺的具體方位。
最近有學者懷疑,感業寺本身就是子虛烏有,那是根據另一個寺院「德業寺」編造的。於是,王皇后決定充分利用兩人的關係。王皇后當時的問題是在與蕭淑妃的爭風吃醋中,居於下風。蕭淑妃是唐初名臣蕭的族孫女,而蕭家是南朝蕭齊的後裔,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血統高貴。她跟唐高宗感情很好,已經為高宗生了一兒兩女。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講究家族出身的時代,這可是天大的資本。
當時中國有幾大姓為天下所寵信,這就是清河與博陵的崔氏、范陽的盧氏、趙郡與隴西的李氏、滎陽的鄭氏和太原王氏。以上姓氏別處也不少,但是只有以上地區的這些姓氏才地位崇高。王皇后不僅出身於地位崇高的士族,她的家族也與李唐皇室早有因緣。王皇后爺爺的兄弟就娶了同安長公主,而正是這位長公主出面向唐太宗介紹,才成就了這門婚事。王皇后在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嫁給了她,成為晉王妃。李治成了皇帝,她便晉陞為皇后。但是,沒有資料詳細記載,唐高宗為什麼不喜歡王皇后。《舊唐書》的《王皇后傳》說王皇后「有美色」,《新唐書》的《王皇后傳》說她「婉淑」,兩者相加,正是賢惠美麗。有這麼多重要優點高宗還不喜歡,可能是因為性格與高宗不合。反正,高宗更喜歡蕭淑妃,而王皇后雖然身為皇后,但卻沒有機會為高宗生得兒女。
王皇后對於自己的後位還是很看重的,她在努力鬥爭,爭取贏來高宗的歡心。在她與蕭淑妃一對一的鬥爭不成功的背景下,得知高宗與武則天的關係,於是希望借助武則天離間皇帝跟蕭淑妃的感情。她利用自己管理後宮的權力,把武則天接進宮來,讓她秘密地蓄起頭髮。大約同時,也對武則天進行了忠誠訓練和教育。對於武則天而言,出家為尼是朝廷的規定,她自己即使不願意也是無力抗拒的,而現在命運出現了轉機,她必須抓住不放。王皇后雖然比武則天還小幾歲,但是人家畢竟是皇后,決定著武則天的命運,武則天不管內心如何思想,行為上必須百分之百符合皇后的要求。當王皇后對武則天的一切都滿意以後,正式向唐高宗推薦武則天,唐高宗愉快地接納了武則天,也應該對皇后的開明大方表示了好感。
應該說,王皇后的用間政策成功了一半。武則天成功地離間了蕭淑妃與皇帝的關係,從此以後武則天跟唐高宗如膠似漆,親密無間,蕭淑妃果然被冷落在一旁,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和洋洋得意。王皇后這個時候一定得意非常,暗暗誇獎自己聰明能幹,手腕高明。但是,王皇后的理想不是僅僅離間,她要完整地奪回屬於自己的皇帝。按照她的設計,武則天完成離間任務以後就應該自動離開,把空出的位置留給自己。但是,她越觀察越發現,她最後的願望沒有希望達成,因為武則天沒有這個意思,她似乎要永久地佔有皇帝。
我們今天無法瞭解,當初王皇后給武則天到底交代了什麼任務,武則天是否沒有完整地完成任務,或者是中途背叛。就像我們看到的間諜影片那樣,能幹的間諜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現了真相,於是自己背叛了原來的組織,成為組織追殺的對象。王皇后現在決定對武則天展開鬥爭,並且與蕭淑妃建立了統一戰線,同仇敵愾,攜手打擊武昭儀。但是,高宗摯愛武則天,王皇后和蕭淑妃聯合起來也不能取勝。《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記載:「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共譖之,上皆不納。」她們的鬥爭方式似乎很單一,就是找機會說武則天的壞話,但是沒有什麼效果。在皇后和武昭儀之間,皇帝更加傾向於武則天。這裡,感情因素顯然是主要的。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看來是王皇后沒有想到的。那麼她最初的戰略設計,在這個時候也顯露出缺陷。她與唐高宗的問題,此前與蕭淑妃的競爭,後來與武則天的競爭,其實質都是感情競爭。在這個激烈的競爭中,重要的條件其實是唐高宗。
但是,她的戰略既考慮了唐高宗的感情,利用武則天就是看中了武則天與唐高宗的感情;同時又忽略了唐高宗的感情,他既然喜歡武則天,又怎麼會捨棄武則天回頭來找王皇后呢?難道這個世界上只有蕭淑妃和你王皇后兩個女人不成?與此同時,她更沒有考慮武則天的感情。是不是王皇后認為武則天各方面的條件加起來是不利的,武則天沒有長久的競爭能力呢?完全有可能。
這說明,結婚多年的王皇后對於感情問題還相當無知,她一定更相信,門當戶對這些外在條件才是感情的基礎。所以在她看來,蕭淑妃有南朝皇家背景,有蕭瑀這樣的爺爺,在競爭中擊敗自己是有必然性的;而武則天沒有任何家世背景,父親雖然是唐朝開國功臣,但是已經去世很多年,武則天本人既當過太宗皇帝的才人,自身也年紀偏大,總之不該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她說不定還認為,武則天這樣的人,在內宮找到一個安身之所已經是很大的奢望了,不該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不可能不對皇后大人禮讓三分。王皇后在感情競爭方面,想的大約都是非感情的因素,所以當她發現武則天跟皇帝徹底好上了的時候,肯定是惱羞成怒的。自己的感情問題靠別人去解決,這是王皇后的根本問題所在,有人說她利用武則天是引狼入室,其實關鍵是她的方針政策的南轅北轍。這是王皇后自己犯的錯誤,不能怨武則天背信棄義。
過去,在這件事情上,人們似乎習慣指責武則天,其實就道德而言,王皇后的行為也不高尚。其一,她當然知道武則天的背景,知道武則天與高宗的結合有悖倫常,但是她為自己的利益還是利用了武則天。第二,武則天與高宗的感情也是感情,企圖用別人的感情為自己的感情服務,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利用甚至玩弄別人的感情在道德上也無立足之處。當然,本質上說,這是一個感情問題,不完全是道德問題。道德有是非,感情是無是非的。
另外,王皇后其人,有天然的缺陷,簡單地說就是太驕傲。《新唐書》卷七六《王皇后傳》說:「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而母(魏國夫人)柳奭見內人尚宮無浮禮。故昭儀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由是後及妃所為必得,得輒以聞,然未有以中也。」《資治通鑒》卷一九九也說:「後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國夫人柳奭氏及舅中書令柳奭入見六宮,又不為禮。武昭儀伺後所不敬者,必傾心與相結,所得賞賜分與之。由是後及淑妃動靜,昭儀必知之,皆以聞於上。」
王皇后在家世、出身、與皇室的關係以及年輕漂亮等等方面都擁有武則天比擬不了的優勢條件,但是,為什麼她就是競爭不過武則天呢?從他家人的習慣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問題所在。他們是一個傲慢的家族,在內宮之中,不禮待其他人,更不可能去討好別人。
而武則天既沒有驕人的家族傳統,也沒有當朝的宰相舅舅。武則天的家世沒有什麼可以依憑的,父親武士(尋+擭)雖然早年參加了晉陽起兵,但如今已經去世多年,她的哥哥們也談不上什麼勢力。武則天在深宮之中,沒有任何依靠,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她除了依靠跟皇帝的感情,還有什麼可以依靠呢?只有用自己謙卑的姿態,籠絡身邊能夠籠絡的小人物。結果,她得到了眾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武則天對於王皇后鬥爭的勝利,從一個方面來說,是平民戰勝了貴族。
武則天在深宮之中獨立奮鬥,除了皇帝因為情感的關係能夠對她施加一定的保護以外,武則天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奮鬥。這場競爭對於武則天與對於王皇后等人而言競爭性質大有不同。對於王皇后、蕭淑妃而言,即使皇帝不愛,這麼多年的經驗證明損失也僅僅是部分而已。但對於武則天而言,如果皇帝跟她沒有了感情,她可能喪失一切。皇帝一旦不喜歡,武則天沒有朝廷內部力量的支持,只能獨自受罪。
而後宮情感問題,畢竟也可以跟政治建立聯繫。王皇后不就是通過舅舅和長孫無忌的努力,把李忠過繼給自己並立為太子,給自己加了一道安全索嗎?類似的行為沒有朝廷大臣的支持,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這場競爭是武則天的生死之戰,卻只是皇后和蕭妃的爭寵之戰。性質不同,奮鬥的程度就會不同。武則天全力以赴,爭取所有的小人物,運用一切辦法加深與高宗的感情,終於取得了勝利。比較起來,武則天是弱勢的一方,這一點十分值得強調。後來武則天勝利了,她後來甚至很蠻橫,但開始的時候,她的確是弱勢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