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 | 陽光歷史

 

A-A+

[多圖]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

2016年08月2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52 次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作者:楊作成


  (編者按)本文作者楊作成大校為我軍裝甲兵某研究所前任所長,是當年我國裝甲車輛首次進藏試驗大隊長兼總指揮。本文再現了我軍裝甲兵部隊首次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進行裝甲裝備試驗的真實畫面。當年老一輩軍工戰士那份對裝備科研工作的熱愛和激情讓人欽佩不已。裝甲車輛進藏試驗作為軍事科研課題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楊作成大校榮立二等功。


  漫漫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這裡的平均海拔大都在4000米以上,由於地勢險峻,空氣稀薄,氣候多變,晝夜溫差極大,很多地方被稱為生命禁區,有世界第三極之稱。然而,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1990年5月,我軍裝甲車輛首次進藏試驗拉開了創造歷史的序幕。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1990年初,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裝甲兵部責成相關單位進行裝甲車輛進藏試驗研究,考核我軍裝甲車輛在西藏地區的通行能力;編隊行駛的戰役機動能力;探索在西藏地區預設戰場區域裝甲兵部(分)隊實施作戰的可行性和後勤技術保障能力。


  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氣壓低,空氣含氧量只有我國平原地區的50%;晝夜溫差極大,一天的溫差可達24度,年溫差達到43.2度,唐古拉山口冬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7度;此外,青藏高原大風日每年能達到200天,而且日照強烈,紫外線輻射強度在全國也是最高的,其中拉薩的年日照率達到70%。總之,青藏高原的氣候條件相當惡劣,野外試驗環境可以用凶險二字來形容。但任務就是命令,軍人就是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隨之展開。


  為了勝利完成這次任務,試驗大隊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我曾三次進藏,1990年接到裝甲車輛進藏試驗的任務後,我又一次進藏調研,調查瞭解試驗所走道路、橋樑、河流、山川及各要害地域,對坦克裝甲車輛通行能力及展開作戰可行性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地瞭解。整個青藏,線上有119座橋樑、1459個涵洞,能不能讓裝甲車輛順利通過,都需要實地勘查。根據多方面資料我們進行了系統工程分析,繪製出了主次困難因素關係圖,並制定了試驗的日程表,將試驗項目進行細化。由於這是一次軍事科研試驗科目,我們的準備工作十分認真。


  近20個單位的100多名同志參加了試驗,這些人都是各個單位的骨幹和精英。為了參加試驗,不少同志寫了請戰書、決心書,熱情一語難表。但是,為了確保試驗任務的完成,對參試人員的身體還是逐個逐項地進行了嚴格檢查,對於身體條件不達標的同志,一律嚴禁入藏。不過即便如此,進藏後的高原反應還是令人頭疼不已。


  那次參試的裝甲裝備共有6種,其中包括坦克、步兵戰車、反坦克飛彈發射車、輪式裝甲車、坦克搶救牽引車、坦克平板拖車等,再加上20餘輛保障指揮車輛,總共30餘輛裝備參加了進藏試驗研究工作。


  5月底,試驗部隊在青海省的格爾木集結。我們試驗的路徑是從格爾木出發,履帶行軍跨長江源頭,翻崑崙山、唐古拉山,經拉薩到日喀則;最遠試驗地是珠穆朗瑪峰腳下的定日。格爾木海拔只有2800多米,有些同志從一樓上到二樓,鼻子就開始流鼻血,再加上一些人對高原反應知識缺乏,過於敏感,個別的頭暈、噁心現象使得部分人員產生了畏懼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召開了進藏試驗戰前動員大會,號召大家堅定信念,不畏艱難,發揚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精神,在世界屋脊上進行一次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裝備試驗研究!同時為活躍部隊生活,試驗大隊還舉行了"行軍樂"聯歡晚會,以此來緩解大家的緊張情緒。


     戴著"緊箍咒"的"孫悟空"


  青藏公路1950年4月開始修建,到1954年12月竣工,從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165千米,有近2000名築路工人長眠於此,平均1千多米就有2名築路工人倒下,進藏道路之艱險可想而知。幸好1990年的青藏線上一路都有兵站,但是對於我們這支特殊部隊,兵站最多只能為人員提供食宿,對裝甲車輛的保障卻無能為力,比如當地的油料標準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所以一路上我們都是"自備乾糧"-油罐車一路隨行;


  為此,我們的裝甲車輛,事先更換了寒區專用機油,使用的燃油也是-50號柴油(凝固點為-50攝氏度),做到未雨綢繆。同時,為了應對西藏地區多變的氣候,我們為每位參試人員配發了皮大衣和工作服。


  6月初,試驗大隊正式出發了,第一天到達納赤台,近100千米的編隊行軍還算順利。第二天,為了躲避高原反應的重點地帶,我們計畫履帶行軍320千米,大早起來,我們分四個小分隊,從納赤台出發,過烽火山口、崑崙山口,到不凍泉,上五道梁,跨長江源頭,直奔沱沱河兵站。當地有個諺語說:"到了五道梁,喊死爹和娘;不凍泉得病,五道梁喪命。"《西遊記》中形容此地是瘴氣瀰漫、妖魔出沒之處。我看實際上可能是空氣稀薄,地磁作用力大等綜合作用之故。軍用地圖上也標明此處不易食宿,事實也是如此。大部分同志一到不凍泉、五道梁就有頭昏、頭痛、噁心、胸悶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連在西藏工作了十幾年的麻曉軍同志在烽火山口由於勞累導致臉色蒼白,噁心嘔吐,不得不吸氧、搶救。


  當大隊行軍到沱沱河兵站時,除了幾個青藏兵站部工作的同志外,大多數人都嘴唇發紫、頭痛欲裂。一些同志乾脆用背包帶把頭緊緊紮起來,頭痛的厲害了,還在不停地往緊裡繃,這不正像西遊記中帶著"緊箍咒"的"孫悟空"嗎?此外,有15名同志還出現了高燒、嘔吐、腹瀉現象。大隊的幾個領導也出現了強烈的高原反應,但是,我們深深懂得"在最困難的時候,領導不能倒下,因為領導是群眾的影子,只有領導挺得住,群眾才能站起來"。我們放下行李吸幾口氧氣,就強打精神,逐屋看望隊員,組織搶救病號,鼓勵大家同高原反應作鬥爭。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天沱沱河就讓我們遠遠地甩在後面。


     超人的膽量,嫻熟的技藝


  從格爾木經拉薩到日喀則,裝甲車輛履帶行軍談何容易。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嚴重缺氧,人會覺得全身乏力,工作強度非常大。可以這樣說,人在青藏線上躺著,就相當於上海工人干一天活的消耗量。當地人稱,在西藏是狗不願快跑,鳥不願高飛,也就是缺氧的原因。我們好多坦克駕駛員長途履帶行軍,有時從駕駛艙出來的力氣都沒有了,還有的同志小便就直接在車裡解決了,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主。


  由於溫差大,路面翻漿,道路崎嶇,再加上人、車的高原反應,為了安全,我們一直編隊行軍,將整個車隊的速度嚴格控制在40千米/小時以下。但即便如此,道路的坑窪不平仍然對裝甲裝備產生了巨大的考驗,當然,裝甲車輛出故障,也是我們的試驗項目之一。不過,在那曲的一次坦克故障差點讓我們整個進藏試驗計畫中斷。


  我們知道,在高海拔地區水的沸點會降低。而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水在五、六十攝氏度就到沸點了。由於水蒸氣的大量增加導致氣壓過高,這樣冷卻水管就容易爆裂。事實上我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在裝備進藏維修保養時都進行了更換。但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一輛坦克在行進到那曲的時候,因為冷卻水管爆裂而導致發動機被燒燬了。現場根本沒有發動機可供更換,丟下它吧,這是當時部隊裝備最多車型的唯一代表,是決不能丟的。再說留下一台車,還得留人看守,在海拔4500米的荒山野嶺上,那可真是度日如年呀!通過多方聯繫,我們從拉薩駐軍坦克部隊請求支援了一台同一類型的輕型坦克用發動機,大隊決定就地搶修。大隊分成兩部分,大隊主體由我帶隊繼續按計畫行軍試驗,剩餘部分由領隊王昭東所長負責組織搶修。更換發動機就是對坦克進行"心臟移植"的大手術,要開膛、拆裝,技術難度很高,體力消耗很大。老天爺偏偏不作美,本來在高原戈壁上挖地溝野外作業就夠困難的啦,修車過程中還整整下了七場雨、雪和冰雹。忽兒狂風夾著雪花,忽兒大雨傾盆而下,忽兒冰雹劈頭蓋瞼砸下來,打在臉上、身上隱隱作痛。年過半百的王昭東所長頂著風雪、冰雹,站在現場親自組織指揮。修理人員捲起袖子趴在車裡,天黑了沒電源,就靠幾隻手電輪流照明,雨雪交加,睜不開眼,他們頭頂著大衣,撅著屁股圍著發動機拆、裝、調試,累了躺在車下喘幾口大氣,餓了啃塊泡麵,但沒有一個人說苦叫累,連續干了18個小時,終於把車修好了。接著連夜行軍169千米趕到當雄,追上了大部隊。在這段時間,王昭東同志三天兩夜僅睡了一兩個小時,最後昏倒在車上,同志們說:有這樣的領導領著我們干,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曲水山和小岡底斯山是行軍到日喀則的必經之路。這裡山高坡陡,一面臨山,另一面是懸崖峭壁,坡度為11%,30千米長的路程,絕對高度上升了1300米,沙石路面只有4米寬,一色的盤山道,轉彎半徑最窄處只有11米,稍一出錯,就會車毀人亡。這是一段考驗試驗人員技術水平和膽量勇氣的生死之路。為此,大隊決定全部換上有豐富經驗的老駕駛員,終於用了五個多小時,硬是一點一點地蹭過了這段險峰陡坡。一輛主戰坦克的液壓助力裝置壞了,轉向十分費勁,有時一個彎道就得調整幾次轉向才能通過。坦克平板拖車長16.5米,轉向半徑12米,在只有轉彎半徑11米的彎道上轉彎無疑得捏把冷汗。幾位拖車駕駛員沉著冷靜,大膽駕駛,巖壁連拖車後邊的踏板都刮掉了,可他們硬是闖過了曲水山和小岡斯山,創下了平板拖車這個龐然大物首次登越此山的記錄。時任成都軍區裝甲兵部的楊成部長用"超人的膽量,嫻熟的技藝"給予他們高度的評價。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中國國產坦克裝甲車首次進藏實驗紀實(組圖)


    永世不忘的理解和支持


  1989年3月,西藏拉薩剛剛發生了藏獨分子暴亂,1990年,坦克裝甲車輛就進藏試驗,因此我們十分重視民族關係和敏感問題,試驗大隊還專門設立安全小組。令人欣慰的是,藏族同胞對我們這支隊伍特別友好,對裝備試驗工作特別歡迎、理解和支持。當地軍民送給我們的對聯是:鐵流滾滾首次碾上後藏疆土,世界屋脊將士喜迎戰友光臨,橫批是:親如一家。但是,百密終有一疏,我們在進行武器試驗時還是出了個小插曲。


  六月中旬的一天,試驗大隊在日喀則進行武器射擊試驗,第二天一早,日喀則地委書記、軍分區白政委(藏族)約見王昭東所長,說:"扎什倫布寺主持反映,坦克打炮對寺廟的古建築有影響,而且藏族群眾反映炮聲把靶場附近天葬台的老鷹嚇跑了"。日喀則是歷代班禪的領地,十世班禪的金身就安放在這裡。白政委的意見立即引起了試驗大隊的高度重視。按照藏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天葬是一種最流行的隆重葬禮,在藏民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死者的肉體如果不被老鷹全部乾淨地吃掉,說明他不能升天。親屬只有再請喇嘛唸經超度,為死者贖罪。如果真的因為打炮,嚇跑了老鷹而影響了天葬,可不是一個小問題。


  上午,試驗部隊按原定計畫進入靶場,進行射擊試驗準備。當時天正下雨,三具屍體己背上了天葬台,燒草二十分鐘,天上竟是一隻老鷹也沒有飛來。看到這種情景,我們決定:部隊停止一切行動,原地待命。大家莊嚴肅穆,冒雨佇立,翹首遠望,盼鷹心切。等了一段時間,總算飛來了十幾隻老鷹,落在天葬台附近的一座山樑上,又過了40分鐘,老鷹終於飛上了天葬台,大家鬆了一口氣,葬禮儀式直到下午1時20分才結束。為了處理好試驗與民俗的關係,大隊決定:一是把每天射擊試驗的時間調整到下午兩點鐘進行;二是把車位和靶位向遠離扎什倫布寺和天葬台的西北方向移2000米。第三天,大隊又聽到群眾反應,坦克打炮時有一發跳彈飛到後山沒有爆炸,大隊立即組織10餘名同志趕到現場尋找和處理這枚啞彈,警衛組長宋志友同志抱著啞彈乘車十幾千米進行了妥善的銷毀處理。


  在行軍過程中,總能遇到放羊的藏族同胞給我們拉家常,向我們介紹西藏民俗,還有些藏民向我們要點柴油點燈,我們都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在試驗過程中,總會有好心的同志,給我們及時反映藏族同胞的意見,熱心協調解決問題。裝甲車輛首次進藏試驗已結束近20年,但是,與藏族同胞交往的熱情場面仍歷歷在目。


     胡錦濤書記的講話


  六月的最後一天,試驗大隊在拉薩西郊向西藏自治區黨政軍民進行了坦克裝甲車輛首次進藏試驗匯報表演。此次匯報,各級領導都很重視,試驗大隊也感到壓力很大。一是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二是拉薩騷亂發生後,這裡已成為國際、國內政治鬥爭的一個敏感地區,西方輿論界十分關注。匯報的好,可以振軍威,揚國威,對民族分裂勢力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如果搞得不好,就會給我軍抹黑,給國家丟臉,就會助長"藏獨"分子的囂張氣焰。正因為事關重大,陳本梃部長指示:"這次匯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為此,步坦協同進攻戰術和裝甲車輛技術性能表演,都由陳本梃部長親自導演。


  表演當天天高氣爽,陽光明媚,現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來觀看表演的領導和觀眾多達4000餘人,領導包括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自治區主席江村羅布、人大政協的主要負責人,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太恆同志及西藏軍區、武警總隊的首長。上午11時,我作為現場總指揮正式宣佈:匯報表演開始!只見三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兩種型號的坦克火炮轟鳴、機槍齊射,靶位上的油桶中彈應聲爆炸並燃起熊熊火焰,贏得陣陣掌聲;某型反坦克飛彈緊隨發射口令,像長了眼睛似的,冒著火苗直刺靶心,兩發兩中,主席台的首長們興奮地站起來鼓掌;當試車員郭永昌駕駛著裝甲車爬到山頂,急停、點頭、拐彎,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使全場都屏住了呼吸,空氣好像凝固了;步坦協同戰術表演,煙火顯示到位,戰士乘車戰鬥協調精彩,再一次將匯報表演推向高潮,引起全場沸騰。最後隨著解放軍進行曲的樂章,所有匯報參演車輛列隊通過主席台,向首長致敬。


  匯報表演結束後,胡錦濤書記、張太恆司令員親切接見了全體參試同志,胡錦濤同志即興講話:"同志們的精彩表演再一次顯示了我們偉大的人民軍隊無堅不摧的力量,使我們增強了進一步鞏固邊防,穩定局勢的堅強決心!"


     譜寫輝煌的一頁


  1990年的坦克裝甲車輛首次進藏試驗,考核了坦克、裝甲車輛在西藏地區的通行能力,橋樑對裝甲裝備的承重能力,編隊行駛的戰役機動能力以及後勤技術保障能力;探索了在西藏預設戰場裝甲部隊實施作戰運用的可能性,為總部機關對裝甲兵部隊在西藏地區的作戰運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該試驗研究是裝甲兵一項大規模、高難度、高水平及高效益的開拓性研究,填補了我國裝甲兵建設及世界裝甲兵史上高原地區適應性試驗的空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巨大的軍事、技術和政治效益。


  試驗考核認為:我國的裝甲車輛、特別是二代裝備能夠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坦克炮(直瞄武器)和反坦克飛彈的作戰效能在高原基本不受影響;針對高原空氣稀薄的特點,坦克裝甲車輛最好裝備增壓發動機。建議為適應未來高原地區的作戰運用,坦克炮應開發曲射炮的功能一打榴彈;增配地空飛彈,增強防空能力;合理配備坦克彈種;重視人機環境,優化坦克總體設計;增設制氧、取暖和防紫外線設備;增加單兵信息系統;提高裝甲車輛的高原空投能力。


  此次試驗創造了多項我軍裝甲兵建設史上乃至世界裝甲兵史上的記錄:坦克裝甲車輛在高原編隊晝夜強行軍420千米的紀錄(晝夜行軍從沱沱河到格爾木);在世界屋脊上連續履帶行軍1510千米的紀錄(從格爾木經拉薩到日喀則);坦克裝甲車輛履帶行軍通過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口的紀錄;裝甲車輛駛抵珠穆朗瑪峰腳下定日的紀錄......


  完成試驗任務後,試驗大隊舉行了"凱旋之夜"聯歡晚會,不少同志在晚會上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是啊,在一天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青藏高原,他們完成了無論在我國還是世界裝甲兵建設史上都是創記錄的壯舉!


  年華可逝,信念永存!這批參加坦克裝甲車輛首次進藏試驗的同志們也是普通人,但他們默默的為祖國裝甲兵建設事業奉獻了自己心血,他們的工作為裝甲兵的發展譜寫了光輝的一頁。青春和激情將隨著歲月的流失慢慢消褪,但那份對工作的熱愛和豪邁將激勵後來者再赴征程!


  最後,就用我們聯歡晚會上的一幅對聯作為結尾吧:


  鐵流千里跨長江源頭,登世界屋脊,藝高天下第一!


  丹心百顆振鐵騎雄風,揚華夏志氣,膽大世上無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