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漢斯·希伯:左手拿筆右手持槍
漢斯·希伯(1897-1941),記者、國際主義戰士。
他是一名「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的記者,也是一名「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戰士,他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穿上八路軍的軍裝、拿起槍,同法西斯戰鬥而犧牲的歐洲人,他是第一個。
他就是漢斯·希伯(Hans·Shippe)。日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而在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抗日戰爭英烈名單中,漢斯·希伯的名字赫然在列。
曾與毛澤東、周恩來會見 傳播中國革命實情
漢斯·希伯1897年出生於奧地利克拉科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因參加反戰運動被捕入獄,直到戰爭結束後才獲釋,並加入了剛成立的德國共產黨。
1918年,為宣傳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希伯親赴俄國採訪,撰寫了大量報道,在世界各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在俄期間,他還受到了列寧和斯大林的親切接見。
希伯十分關注中國的革命運動。1926年,他聞悉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的消息後,深感「東方睡獅已醒」,毅然決然地來到廣州,參加北伐軍,被分在總政治部編譯處工作,任《中國通訊》編輯。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希伯憤然離開中國。回到歐洲後廢寢忘食,潛心撰寫《從廣州到上海(1925-1927)》一書,詳細介紹中國大革命的實情。
1932年9月,希伯偕同夫人秋迪又一次來到中國,暫居上海租界內。他經常與中共上海地下組織取得聯繫,協助安置秘密電台,輸送情報。他在《中國週刊》上發表《論馬克思對中國的評論》一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並以「亞細亞人」的筆名,為《太平事務》、《曼徹斯特衛報》撰文,評論遠東時局和中國問題,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抨擊國民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企圖獨佔中國稱霸亞洲的野心。
1938年春,希伯到了延安,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會見。1939年,他以美國太平洋學會《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的身份,來到新四軍軍部駐地皖南涇縣雲嶺,會見了周恩來、葉挺、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在蘇北,他完成了一本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我要和戰士們在一起,報道這一鬥爭的神聖事跡」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妄圖打破僵局,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重點「掃蕩」。為了粉碎日軍的「大掃蕩」,我八路軍115師領導決定從濱海區挺進沂蒙山區,與山東縱隊的領導機關會合,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反「掃蕩」領導機構。由於當時形勢十分險惡,山東分局決定讓希伯夫婦暫回上海躲避。而希伯堅決留下:「讓秋迪(希伯妻子)回去我同意,但我決不離開山東。一個有作為的記者,是從來不畏懼槍炮子彈的!」他還說:「正因為這樣,我才更應該去!那裡從沒有外國記者去過,更需要我!許多問題我到了那裡才能找到答案。」「這正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我要和戰士們在一起,把這一鬥爭的神聖事跡,報道給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們。」他還堅決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留下,和八路軍戰士一道參加反「掃蕩」。
一天深夜,希伯跟隨115師師部和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在師特務營的掩護下,頂著寒冷的北風,涉過結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靜悄悄地穿過敵人嚴密封鎖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掃蕩」戰鬥開始了。八路軍戰士為了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往往要跋涉於高山峻嶺、溪流河谷之間,有時白天打仗,晚上急行軍,常常整日吃不上飯,睡不好覺。希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仍然和戰士們一起生活和戰鬥。他很快適應了遊擊戰爭的流動生活,學會了射擊,熟練地掌握了行軍和夜間聯絡暗號,並利用戰鬥空隙現場採訪,撰寫新聞報道。他常說:「我的任務就是抗擊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在同敵人作戰時,子彈呼嘯著從他身邊掠過,他總是沉著機智,一面戰鬥,一面觀察,並記錄戰鬥的場面,為新聞報道積累資料。
每當到了宿營地,萬籟俱寂,戰士們已進入夢鄉,他卻忙於寫作,「滴答」的打字機聲不斷響著,他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人們常見他肩背裝有地圖、望遠鏡、搪瓷杯、毛巾的牛皮囊,活動在部隊、村民中間。他不僅採訪黨政軍領導人,採訪戰士和農民,採訪日本戰俘,參加各種集會,而且還參加夜襲戰鬥,實地觀察戰士們如何打擊敵人。很快,他就寫出了通訊《在日寇佔領區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和《為收復山東而鬥爭》等長篇報道。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又增添了《反「掃蕩」日記》等大量詳盡生動描寫八路軍反「掃蕩」的通訊和特寫。
《在日寇佔領區的旅行》一文中,希伯寫道:「日本帝國主義宣佈『佔領』了山東,但是,我──一個反法西斯的新聞記者,卻在這個『日本佔領區』自由自在地旅行,卻在這個地區遇到了千千萬萬武裝的抗日戰士和人民,卻在這個地區到處瞥見日本『皇軍』的破盔爛甲和破裂的『太陽旗』。我親身經歷的這些事情,很多外國人是難以相像的,如果有人不相信這些事實的話,到了中國人民在某一天全部光復了自己的土地的時候,那些人會感到驚訝。」
擊斃數名敵人 年僅44歲血染中國戰場
留田突圍以後,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日寇,保衛抗日根據地,115師和中共山東分局領導決定將部隊、機關和抗大學員組成許多工作組,分赴各地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希伯隨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進入沂南縣西梭莊。
1941年11月29日晚,雪驟風急。希伯隨後方機關3000多人轉移時,在大青山身陷日軍重兵合圍。敵人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將我部團團圍困。當時我部只有一個特務連和一些抗大學員,敵眾我寡,戰鬥異常激烈。為了掩護機關轉移,部隊首長決定將所有人員組成三個分隊,分批向南突圍。希伯謝絕隨第一、第二兩分隊先走,毅然拔出手槍加入最後突圍的第三分隊。
敵人以密集的炮火,從四面八方壓過來,將突破口封鎖了。希伯的戰友——翻譯和警衛員,為了掩護他而先後犧牲了。希伯拿過他們遺留下的武器,向敵人猛烈射擊。一發子彈打中他的臀部,鮮血沿著大腿流淌下來,他繼續向敵人繼續射擊。又一顆子彈打中了他,希伯胸前湧出了鮮血。又一發炮彈又落在了他的附近……全身五處受傷的希伯終於倒下了。
歷史銘記這一刻:1941年11月29日夜,在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一連擊斃幾名日軍後,希伯血灑中華,捐軀沙場,時年44歲。犧牲時,他到山東僅僅兩個月零18天。
徐向前、聶榮臻元帥分別為希伯題詞: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希伯同志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漢斯·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漢斯·希伯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