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黃金時代唐朝:文化對沖引發了文化大繁榮
唐朝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文學上把唐詩分初、盛、中、晚四個時期。詩壇四大天王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譽為初唐四傑。山水田園詩人有孟浩然和王維,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開創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特別有禪意。王維是佛教徒,字摩詰,他取的字出處是一個大菩薩:維摩詰菩薩。
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多有描寫邊疆戰場上幽怨蒼涼,將士勇武豪氣,以及戰爭給人帶來的苦難。那個文學成就很高,比現在部隊裡的軍歌歌詞寫得好太多了。
然後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兩個傳奇人物。俗話說韓柳文,遷光史,蘇辛詞,李杜詩就是中國文學的象徵。作為一個讀書人,如果要學習寫文章,就看韓愈和柳宗元,學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學歷史,就學司馬遷的《史記》或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學完你可以去當政客;如果學宋詞,就跟蘇東坡和辛棄疾學,學好了可以幹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學寫古詩,一定是學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的創作水平是不一樣的,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一樣。李白的黃金創作期是國家最強盛的時候,到處鶯歌燕舞,他寫他看到的東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劍、歌、月,灑脫無極限。杜甫最有名的那些詩,創作的時間就慘了,安史之亂八年,一年沒差全趕上了,所以就特別憂國憂民。他說「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收薊北管你屁事兒,他心繫國家,看這個仗終於打完了,高興到哭。李白一寫詩就特別浪漫,「飛流直下三千尺」,高興!杜甫一寫就「卷我屋上三重茅」,鬱悶!總的說來,李白的詩雖然也發過牢騷,但基本上都是寫自己高興的,這小子沒什麼發愁的事兒;而杜甫就是動不動傷感到掉眼淚,見到老同學了,也掉眼淚,見到花瓣落了,也哭。這就好像現在的人喝酒喝醉了,有文醉武醉,李白是一醉就樂,樂了就掀桌子;杜甫一醉就愁,愁了就哭。
但是,這兩個人厲害的地方並不是個人情緒,而是那種氣度。並不是任何掀桌子和掉眼淚的詩人都能寫出這些詩來的。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俊逸灑脫,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個胸懷抱負,一般人哪及得上!
中唐代表作是白居易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要損人。可是你要損人的話,最起碼得讓他能聽得懂。你損了半天他都不懂,你有什麼勁兒?我剛在中學教書的時候,特別的搞笑,那幫孩子特討厭,我罵他們寡廉鮮恥,底下的孩子一個個睜著眼睛看我,什麼意思老師?我說臭不要臉,這下才明白了!老師不能罵髒字,好不容易找個文詞來表達心情吧!寡廉鮮恥還聽不懂,搞得我特鬱悶。所以白居易的詩都是勞動人民語言,但是語言雖俗,意境不俗。白居易去給李白掃墓,六句詩:「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第一句能當導遊圖使,「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就這六句,誰敢說我寫李白比白居易寫得好,你看著都是大白話,把要點都說出來了:別看這破地兒,破墳,埋這麼一個偉人。所以白居易的詩意境很高,在日本、韓國廣為流傳(因為太複雜他們學不會)。
晚唐杜牧、李商隱詠史詩。我個人認為,唐詩最高的藝術成就就是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隱。他們把律詩發展到了極致,尤其是李商隱。「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句子的情感很細膩複雜,沒人能說清楚。別相信書上的註解,都是胡說八道的。他感歎自己一生的境遇,不是感歎找對象沒找著,小李子都是借事兒來說自己的事兒。
唐朝知識分子,感歎自己做不上官,寫了一首詩:「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暗自傷。」就是說一個窮女孩嫁不出去,「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懶把雙眉斗畫長。」你把眉毛畫長了沒有用,沒有人娶你,你只能給人縫衣服,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每年辛辛苦苦做的漂亮衣服,都是給別的新娘子穿。表面上看起來是寫服裝行業的,其實就是寫他自己,因為他做不上官。古人寫詩沒有直說我當不了官很痛苦的,都是托物言志。比如說,那姑娘做衣服很痛苦,所以我很痛苦;那哥們兒電腦又藍屏了,所以我很痛苦,都是這樣表達象徵意義的。李商隱也是一樣。
李商隱的詠史詩寫得非常好,他寫楊貴妃跟唐明皇:「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你唐玄宗做了四十年皇帝,國破家亡連媳婦都保不住,你什麼玩意兒。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他不是損這個皇帝,但是意境在這兒擺著,所以詩歌寫得好不好,就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