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漢三傑都是誰?大漢朝史上最傑出的開國功臣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劉邦的評價精確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問群臣自己為什麼能得到天下,而項羽比自己勢力大得多卻失去天下又是為何?群臣的對答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劉邦笑了笑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軍事統帥的角度來說,韓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了。他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一舉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這是與他超人的軍事指揮天賦分不開的。他曾經在與劉邦的閒談中認為劉邦只有指揮十萬軍隊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揮軍隊的能力而言,卻沒有數量限制,指揮的軍隊越多越好(這就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成語的來歷)。
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說句難聽的話,韓信的權謀技巧只相當於小學生水平。他身處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極易招來殺身之禍的境地卻毫無自我保護意識,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終於在未央宮陰謀中死於呂後之手,真可謂「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責任。 這裡順便說一句,史書裡或多或少影射韓信有謀反的傾向,我認為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從韓信的條件來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卻始終沒有反,直至被害死,但是劉邦在自己來日不多的情況下不會給自己的後代留下一絲一毫的隱患,因為隱患這是任何一個成功的權術大家所不允許的錯誤!
漢初三傑裡的蕭何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只能勉強說他智有餘而仁不足。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說了,劉邦說的「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確切的評價。尤其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隨著他的辭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慣例,甚至他的繼任者曹參對蕭何生前制定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民安。以至於這段膾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蕭規曹隨」。由此可見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麼卓越!提起蕭何,就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韓信這位曠世帥才由於被劉邦大材小用地當作倉庫管理員使用,被氣得不辭而別,後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的千古美談。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後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劉邦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這句話裡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就不贅言了;張良的勇從他敢於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由大批衛隊護衛的暴君秦始皇的大無畏的行動中即可看出,也用不著多說;張良的仁是值得大書一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