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國府「敦刻爾克」撤退 民生輪船公司功勞大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國府「敦刻爾克」撤退 民生輪船公司功勞大

2016年07月2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64 次



資料圖片:擁塞在宜昌的人員(來源:新華網重慶頻道)





資料圖片:民生公司重慶總公司辦公大樓(來源:新華網重慶頻道)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20日宣佈遷都重慶。當時入川的長江通道在宜昌以上的三峽航道狹窄,灘多浪急,所有從上海、南京、武漢等地西行的大船,都不能直達重慶,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下船,「換乘」大馬力小船之後,才能經長江三峽溯江進川。自古有「川鄂咽喉」之稱的宜昌,此刻成了戰時國家向後方大撤退的中轉地。


1938年10月底,距宜昌僅300公里的華中重鎮武漢淪陷後,撤退浪潮達到頂峰。此時,只有10萬人口的宜昌城,擠滿了源源不斷的難民和滾滾而來的戰時物資,各類滯留人員最多時達到3萬。人們焦急地盼望「換乘」,但人多船少,很多人要等半月甚至一個月。從宜昌城區通惠路到船碼頭,大街小巷都是人。除了源源不斷的人流,還有撤至四川的物流——各種大型設備、器材、軍工物資等。史料記載,當時的兵工署22廠、23廠、24廠、25廠、金陵兵工廠、兵工署陝西廠、兵工署河南鞏縣分廠、兵工署河南汴州廠、湘桂兵工廠、南昌飛機廠、宜昌航空站、航委會無線電廠、航委會安慶站、揚州航空站、鋼鐵遷建委員會、上海鋼廠、大鑫鋼鐵廠、周恆順機器廠、天元電化廠、新民機器廠、中福煤礦、大成紡織廠、武漢被服廠、武昌制呢廠、武漢紗廠等軍工民用企業的重要機器設備和物資,以及國民政府機關、科研機構、學校的重要設備和珍貴文物等,都須經宜昌大撤退而搶運入川。此時,張自忠將軍率領的第33集團軍,正在漢水防線阻擊日軍,幾十萬出川增援的軍隊和裝備,也亟待通過長江航線,從後方奔赴抗日戰場。


1938年秋,宜昌江邊從如今一馬路到13碼頭數公里長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種亟待轉運的貨物擁塞得水洩不通。而此時日軍正在瘋狂地向宜昌推進,敵機不停地轟炸宜昌。更為嚴峻的是,10月中旬以後,長江上遊適宜較大輪船航行的中水位,只剩下40天左右,過後便是漫長的枯水期,大型設備就無法入川了。當時能走峽江的只有民生輪船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外輪。而民生公司單船運載能力只有200噸至600噸。按這樣的運力計算,全部物資和人員運至重慶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10月23日,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這年1月6日走馬上任的交通部常務次長盧作孚來到宜昌,負責組織指揮搶運。半個多月前,國民政府軍政部曾經命令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隻一律開到武漢長江下遊田家鎮鑿沉,用以封鎖江面,阻攔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盧作孚拒絕了軍政部的命令,他反對這種自毀家園的做法,要求全力組織他的船隊用實力參加抗日救亡。


當時,在宜昌的民生公司,樓上樓下都是焦急盼望購票入川和請求安排貨物上船的人員,秩序相當混亂。盧作孚到宜後立即召開公司緊急會議後,通宵達旦做出一份緊急運輸方案,1938年10月24日清晨,他親自向公司各機構代表進行部署:停止一切交涉應酬,馬上安排搶運。40天之內,將所有的人員和貨物運走。盧作孚向員工說明了他的計畫: 宜昌至重慶,去時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順江而下需2天,來回一趟6天。為了縮短運載時間,整個運輸劃分為三段航行。宜昌至三斗坪為第一段,三斗坪至萬縣為第二段,萬縣至重慶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馬力大小為基本依據,用一部分船隻先運貨物至石牌上端的三斗坪,當即返回。後來證實,中國軍隊憑險死守石牌,日軍從未越過,因而這贏得了運送時間的英明決策。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並在重慶滿載出川赴抗日前線的兵員,順江而下。


民生公司出動了僅有的22艘輪船加上兩艘外輪,同時徵用850餘只民間木船,後來陸續增加到2000餘只木船,搶運輕型物資。為了搬卸方便,在三峽航線增設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雇工 3000多人。為了盡快搶送難民難童,他對客運艙實行「座票制」,將二等艙舖位一律改為座票,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客運量。同時降低收費,對公教人員實行半費,對戰區難童免費,對貨物運費只收平時的1/10。10月24日,第一艘滿載著物資和人員的輪船啟航,開出宜昌港。在盧作孚親自護送下,第一批上船的幾百名孤兒難童,扒在欄杆上放聲高歌,搖著小手向盧作孚告別。從這一天起,開始了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宜昌大撤退」。


在宜的當事人回憶,盧作孚每天都要到宜昌各個碼頭,親自瞭解船隻航行情況,深夜他還要到江邊各個碼頭去檢查裝貨進度。英勇的宜昌人民、特別是民生公司的員工和宜昌碼頭工人,在盧作孚的統一指揮下,冒著敵機空襲的炮火,搶在枯水季之前,僅用40天時間,輸送了三萬多滯宜人員和十萬噸極其珍貴的兵工等重要工業物資,勝利完成了大撤退的艱巨任務。相關史料記載,驚心動魄的40天集中搶運之後,到宜昌淪陷之前,宜昌港累計轉運了150餘萬難民,100萬噸物資。


針對大撤退中的物資搶運,專家指出:「那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工、煉鋼等行業的綜合性工業區,構成抗戰時期中國的工業命脈。正是這些撤退運輸到大後方的工礦企業成為抗戰的堅強後盾,生產了大批槍炮,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殺敵武器及其他軍需物資,為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證。」


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將「宜昌大撤退」比做「敦刻爾克大撤退」,很快就得到了輿論的普遍認同。他認為「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資料圖片:民康輪運輸支前物資後空船返回重慶(來源:新華網重慶頻道)





資料圖片:搶運人員物資的民元輪航行在長江上(來源:新華網重慶頻道)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