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六安王大墓外藏室印證「事死如事生」傳統
新華網合肥1月9日專電(記者 熊潤頻)在傳統儒家觀念中,生之禮與死之禮同為一禮,是「禮」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日前,隨著安徽西漢時期「六安王」大墓的發掘,再次印證了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傳統。
記者在六安市三十鋪鎮雙墩村境內漢墓考古發掘現場看到,所謂的「雙墩」即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坡,其中,南邊的「墩」已經被「削平」,一圈籬笆牆圍起了一個巨大的「土坑」,深達11米。坑的底部靜臥著方形的墓葬,中間是主棺,包括木槨、石槨和雙層木套棺;其南、西、北三面被順序堆起來的黑色木頭成「凹」字形包圍。
據專家介紹,這樣的墓室結構叫做「黃腸題湊」,三面的黑色木頭材質一般為黃楊木,就這座墓葬來看,可能因為當地不盛產黃楊木,而以柏木代替。取柏木心加工成大小相同的木料,按樹心朝向墓室的方向在墓室三面依次堆積,形成長9.1米、寬7米、淨空2.5米的「題湊」。經過幾千年的地下歲月,這些木頭已經炭化成黑色,卻依然平整結實。
墓室東面為門,與三面「題湊」相連接,正對長22米、寬7米的前墓道。「題湊」之外還有一圈外藏室,各種立柱、橫樑、穿榫和半榫等精巧的木結構將外藏室分割成一間間的分區,各類隨葬品即按分區有序放置。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告訴記者,這些小格分區非常有講究,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習慣分別放置珍寶、日用器具或者車馬模型等明器,這反映了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傳統。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有的地方木結構倒塌變形正在清理之中,外藏室的整體結構還沒有完全真實顯現,分區數目也還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