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的幕後黑手:何人在幕後借力打力?
從《三國誌》和《三國演義》中看,赤壁這場戰役是諸葛亮精心設計和發起的,是他制定了孫劉聯合、共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那麼,為什麼赤壁之戰並非諸葛亮的計謀呢?這是因為赤壁之戰與《梁父吟》如出一轍,諸葛亮4歲時聽到的這首山東民謠顯示,赤壁之戰並非諸葛亮的計謀,他只不過是照搬了別人的創意而已,計謀的設計師應該是春秋時期的齊晏子。
在諸葛亮4歲的時候,諸葛珪當上了泰山郡(今山東泰安地區)丞。諸葛亮隨父親從老家陽都縣啟程,前往300多里外的泰山郡任職。他們進入泰山郡的第一站就是梁父縣。縣裡的官員一看是郡丞從此路過,那可是不敢怠慢啊,郡丞是只比太守小一級的官,負責著全郡的行政管理,每個月的俸祿是六百石糧。
為了歡迎新上任的郡丞及其小公子,縣衙給他們擺了一桌豐盛的宴席,還叫人唱起了當地流傳的民間歌謠《梁父吟》,講的是曾經發生在梁父縣的,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齊景公手下有三個以勇猛過人著稱的勇士,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這三個人自以為功高蓋世,不屑與身為齊國宰相的晏子來往。晏子由此感到,如果將來他們聯手反對自己,那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造成對國家的危害。於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請來這三位,跟他們講:主公說了,獎勵你們兩個大蟠桃。三個人一看,這兩個大蟠桃,個大不說,那是一個水靈,眼看著就讓人直嚥口水。可怎麼就給兩個呢?我們仨人怎麼分啊?晏子說:這倆個蟠桃是獎勵你們當中功勞最大的兩位的。你們要「計功食之」。也就是說,誰認為自己功勞大,蟠桃就屬於誰。公孫接說:「我不用多說,我曾經空手打死一隻下山的猛虎,還捎帶著搏殺了一隻野豬。」田開疆講:「我一馬當先曾經擊退敵國的大隊人馬。」二人一邊說著,一邊伸手,各自拿走了一個蟠桃。
古冶子一看,幹嘛?你們也不聽聽我說什麼啦?這要僅僅因為吃個大桃子,我也不說什麼了,可這是在比誰的功勞大,我能不開口嗎?於是他說道:「前些日子,主君渡河時,遇到一隻大水獸。主君乘坐的馬車翻到了河裡,是我捕殺了大水獸。當時,我還不會遊泳,但卻跳進大河之中,逆水百步,再順流九里,救出了主君。我這麼拚死拚活,難道還不配吃一個桃子嗎?」公孫接和田開疆聽了古冶子的話,覺得自己搶先拿蟠桃還真不應當。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能這樣呢?古冶子越說越激動,不依不饒。說得這二位感到無地自容,羞愧難當。二人還回桃子,一時想不開,拔劍自刎,一命嗚呼。
面對這一情景,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傻眼了,怎麼說不活就不活了?他感到非常懊悔,覺得自己太不像話了,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朋友呢?讓朋友蒙受羞辱,你還有臉獨自活在這個世界上嗎?這哥們,也真是條漢子,為了對得起朋友,也拔出寶劍,自殺而死。齊景公雖然斬禍根於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命厚葬於梁父縣梁父山。晏子利用兩個桃子殺死三個勇士,消除了對齊國潛在的威脅。《梁父吟》雖然只不過是泰山郡梁父縣的民間歌謠,卻在諸葛亮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伴隨著諸葛亮度過了漫長的青春歲月,在諸葛亮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27歲走出臥龍崗,事業上可謂轟轟烈烈,如日中天。他27歲出山之前的成長經歷,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有關《梁父吟》的歷史資料卻隨處可見,這說明了什麼?不就是山東的民間歌謠嗎,至於史學家們大書特書嗎?《三國誌》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三國演義》也寫道:「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常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崗,名臥龍崗,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由此看來,諸葛亮與《梁父吟》可夠親的,每天都要跟和尚唸經似的,搖頭晃腦地吟唱《梁父吟》。諸葛亮為什麼對《梁父吟》如此情有獨鍾?裴松之為《三國誌?諸葛亮傳》作注時認為:「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諸葛亮高聲吟唱《梁父吟》,是在盡情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不斷堅定自己的遠大理想,等待建功立業的最佳時機。我們也可以這樣的理解,諸葛亮在隆中時也因為長時間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動搖的時候,每次到了這個時候他就會吟唱起這首《梁父吟》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諸葛亮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是什麼呢?在他的詩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寫著呢,那就是「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他想像齊晏子一樣,成為一個能夠有「二桃殺三士」那樣計謀的智謀之士,棟樑之材。而且按照裴松之的說法,諸葛亮的這個人生志向,在他一開始接觸到《梁父吟》時,就已經定型了。諸葛亮時刻在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這「二桃殺三士」。
讓我們再反過來看看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的大手筆——赤壁之戰。在「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兩個桃子殺死了三個勇士,從而消除了對齊國潛在的威脅。那麼在赤壁之戰中呢?諸葛亮利用東吳打敗了曹操,不僅擺脫了劉備大廈將傾的險境,而且從孫權、曹操手裡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梁父吟》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了很久,但諸葛亮所用計謀的原理是借力打力,計謀設計應該是春秋時期的齊晏子。赤壁之戰不光是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出自《梁父吟》,在一些關鍵性的具體戰術的使用上,也能夠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戰役發動階段都用了激將法。因為整個戰役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挑起敵方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玩命,拚個你死我活。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赤壁之戰為什麼與《梁父吟》如出一轍了,因為二者的創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打力,作者應該是春秋時期的齊晏子。不過,晏子只是滅了三個有勇無謀的勇士,但是諸葛亮卻任藉著赤壁之戰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