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彈命中率太低真的是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嗎 | 陽光歷史

 

A-A+

炮彈命中率太低真的是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嗎

2016年06月0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08 次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大事,至於其失敗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像林則徐這樣有眼光有魄力的英雄也無力回天,同時,也和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有很大關係,中國在武器上吃了虧。

  不過,對於遠去的歷史,除了從大節上進行把握,還要從細節上深入瞭解,尤其是當事人的回憶錄和筆記,能從技術上揭開這場戰爭勝敗的原因。當時負責廣西防務的梁章鉅,就對清軍為何失敗進行了軍事技術上的探討。

  為何清軍這邊的火炮敵不過英軍的火炮呢?梁章鉅先列舉了戰爭中火炮的損失情況,他做了一個統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各省的火炮約有兩千多座,不算少了。然而,在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寶山、鎮江失陷後,以上各處所屬的每個省份損失火炮四百多座,其中被英國戰艦奪走一千五六百座,八成是被掠走了。其實,英國人願意擄走火炮,說明這些火炮還是管用的。那為什麼失敗呢?

  梁章鉅作了冷靜的分析:不是威力不足,而是命中率太低。他舉例說,在廈門一戰中,清軍開炮二百餘發,只有一發擊中英國軍艦,正好打在火藥艙上,
「大艘轟裂沉海」,一艘大軍艦爆炸起火,接而裂開、沉沒,英軍撤退。僅僅打中一炮就能擊退敵軍,如果命中率再高一點,則戰果更為樂觀。

  他又舉例定海之戰。1841年9月26日,英軍進攻舟山群島,當時的總兵葛雲飛等主持防禦。清軍開炮數百發,只有一發命中敵艦,擊中的是火輪頭桅,導致英軍艦隻傾斜,一時撤退。一炮之威居然如此,可惜沒能連續發威,梁章鉅感歎:「數百炮僅得一炮之力。」因此,梁章鉅說,「但使炮發能中,則我炮亦足破夷」。

  炮彈成功案例

  在清朝炮台與列強艦隊作戰的歷史當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如1859年的大沽口之戰就是典型。

  那一年,英法駐華公使乘坐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這次的艦隊比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強大得多,包括一艘巡洋艦和13艘炮艦,行駛至大沽口時,無視主權硬闖,主持大沽口防務的僧格林沁下令炮擊英法艦隊,結果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海軍傷亡四百六十餘人,英海軍司令賀布還受了重傷。

  這是中國近代禦侮的第一次大勝利,估計清軍在此役中的命中率已經大為提高,戰鬥力大為提升,當時梁章鉅已去世,如果泉下有知,得知這個戰果,一定會含笑。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和英國的火炮,到底有沒有技術上的差距?這是個嚴肅的科學問題,本文不下結論,但梁章鉅作為親歷人,其經驗之言應該還是值得借鑒的。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