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暖費」:宰相享薪炭200秤皇后110斤 | 陽光歷史

 

A-A+

古代「取暖費」:宰相享薪炭200秤皇后110斤

2015年02月01日 史海秘辛, 歷代宰相, 皇帝的女人們 暫無評論 閱讀 241 次

  在古代,冬天並沒有現代「集中供暖」的說法,但這並不等於沒有暖氣。在秦漢時,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已出現,時稱「溫調房」,這一名詞與現代的「空調房」。倒頗相似。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裡「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

  溫調房又稱「溫室」,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為「溫調殿」,《三輔黃圖》中則稱為「溫室殿」。

  西漢皇宮是在秦朝殘宮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先後建有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等大型宮殿。其中的長樂宮、未央宮均設有溫調殿。長樂宮寓意「長久快樂」,原為朝廷「辦公大樓」和漢高祖劉邦的「總統套房」所在,漢惠帝以後改為太后居所。長樂宮除建有冬天可升溫的「溫調殿」外,還建有可降溫的「清涼殿」,供夏天使用。

  因為長樂宮為太后所居,漢惠帝便把朝廷「辦公大樓」和自己與皇后、嬪妃所居的「總統套房」,均改在未央宮。未央宮起初並沒暖氣,在劉徹(漢武帝)當皇帝後,才在未央宮內建設溫調殿。

  溫調殿又稱「暖殿」,也是皇帝與核心臣僚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的場所。從「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可知,當時未央宮的正大廳(朝堂)是用來接見東來朝見諸侯、使臣的;溫調殿則是用於接待北來賓客。據《漢書·京房傳》記載,西漢易學大師京房便曾被漢元帝劉奭召見進溫室殿,與公卿朝臣一起討論官員政績的考核辦法。

  據考,溫調房還是漢代皇室藏書之所。也許那時人們就知道,恆溫不僅能給讀者帶來舒適的閱讀環境,提高閱讀效率,還能延長圖書壽命,利於長期保存。

  溫調殿內部設施如何,使用何種防寒保溫材料,現已無從知曉。但從野史雜記上可以發現一些奧秘。《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由此可知當時已將花椒視為一種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

  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翡翠火齊,絡以美玉」,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裡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

  這種奢華的保暖建築方法,亦為後人效仿。據《世說新語》載,西晉全國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南朝庾信《夢入堂內詩》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詩人李商隱《飲席戲贈同捨》中「椒綴新香和壁泥」、宋代王珪《宮詞》中「香壁紅泥透蜀椒」……都提到了當時富貴人家的牆壁用「椒泥」做房間+保暖層的現象。

  秦代宮妃浴室靠什麼提升室溫?

  「咸陽一號」秦王宮室遺址發現三處壁爐

  古代這些可升溫的「溫調殿」是利用什麼原理提高房間溫度的?從考古發現來看,主要是通過火源傳遞熱量,加熱空氣。早期是「地上升溫」模式,後來是「火地取暖」模式。

  「地上升溫」模式是置火源於房間,直接加熱空氣,比較高級的是設置壁爐。1974年在秦都城「咸陽一號建築」遺址上就曾發現了這種取暖設施。

  「咸陽一號建築」為秦王宮室,此遺址上共發現三處壁爐:底層南側的第8號室、上層西側第5號室和南側第3號室各有一座。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測為浴室。

  以第8室為例,其壁爐設計相當科學,寬1.2米,高1.02米,進深1.10米,爐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爐煙的迅速排出去。爐上部煙道已毀,爐左有一貯木炭之槽坑,爐身用土坯砌造。南面的爐門前有一處灰坑,內部表面鑲砌立磚。

  第8室附近的9-12室朝向良好,空間適度,內有壁畫,且鄰近盥洗室,推測臥室。從8室出土的陶紡輪來看,似乎是宮中婦女閒居消遣之物,進而推測這個臥室是女性用房,這些女性應該是秦王的宮妃。

  由此說來,第8室便是這些宮妃的專用浴室。浴室都帶著壁爐,這些女性的擁有者秦王也住在附近。在遺址上發現的第3室,推測是秦王或后妃的居室。這個房間更高級,單設一隻壁爐,用於冬季取暖。

  在「地上升溫」模式基礎上,明清時期開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內地面下面事先用磚石砌好循環煙道,炭火的熱煙流沿著主煙道、支煙道分流到各個煙室、地面,提高整個建築各個房間的溫度。

  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熱均勻、溫和,溫度升高也快。由於火坑、排煙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燒煙火污染室內空氣,又能防止瓦斯中毒,既安全、衛生,又經濟、實用。

  「火地取暖」並不是明清人的發明,早在魏晉時代已出現。在當時的東北地區已有「火炕取暖」的記錄,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從北京故宮到瀋陽故宮,明清皇家都在使用。這兩處故宮,當年建的燒火坑、煙囪等現在都還能看到。

  古代靠什麼燃料供暖?

  唐代皇室從「西涼國」進口「瑞炭」

  現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電能、瓦斯等,在古代肯定是沒有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炭,並利用煤炭生火做飯、取暖的國家。古人稱煤炭為「燃石」,傳上古炎帝時已使用燃石。晉人王嘉在《拾遺記》(卷四)記載,「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

  唐朝皇家還有用「進口煤炭」取暖的記錄。五代時期王仁裕有《開元天寶遺事》「瑞炭」條:「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迫人而不可近也。」

  古代有條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燒成的木炭取暖,貴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時,還會有許多講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將炭屑捏塑成雙鳳形,燒爐時用精貴的白檀木鋪在爐底,一塵不染。

  但是,楊宰相家的取暖方式雖然奢侈,尚未到糜爛的地步。要說糜爛當屬采美女身體熱源。

  與詩人杜甫生於同時代的岐王李范,每到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妓女,把手伸進她的懷裡貼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撝則發明「妓圍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御寒氣。」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們這種把女人當取暖器的行為,或許是受到當朝皇帝行為的影響。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時節,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詔誥,但筆凍起來寫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來自己後宮十個嬪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熱氣將毛筆解凍,稱為「美人呵筆」。

  古代也有「取暖費」嗎?

  宋代宰相可享薪炭200秤

  清代皇后取暖木炭110斤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熏爐、手爐、足爐等,應該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爐其實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盆,上部為罩,鏤空,做成花卉圖案。宮裡使用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手爐是方便手握的取暖器,大小與今天的電手爐差不多,內置炭火或其他熱源。足爐置炭火,上面有罩子,腳置其上。

  民間還有叫「湯婆子」的金屬圓壺,冬天裝上熱水,可置於被窩內。其使用方法與現代熱水袋是一樣。而最另類、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當是一種叫「臥褥香壚(爐)」的取暖器,它是一種圓形裝置,炭火置於裡面就行,「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安全方便。還可放進被窩裡,故又稱「被中香壚」。如果放入香料,則是一種很好的薰被工具。

  這些取暖器,都需要使用燃料。燃料,在冬天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朝廷會給公職人員發放取暖補貼,即俗稱的「烤火費」。工資的別稱「薪水」,細究起來,便與取暖補貼有關。

  中國封建時代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中,主要由俸銀、祿米、柴直(值)銀三大部分組成。柴直銀,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費用在內的生活補貼。早期烤火費多是實物發放,如宋代,每年從陰曆10月到次年正月發炭,宰相、樞密使每人發200秤,其餘官員從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來做飯、燒水的薪柴,則是常年按月發放。

  到了明代,則將這種月俸補貼,改為「柴薪銀」,折成現金發放,烤火費的含義更明確了。

  古代皇室則設有專門的「冬季供暖領導小組」,明代叫「惜薪司」,專管宮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官用柴炭的供應;清代後來改成「營造處」,內設「薪庫」,專門負責儲運宮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採購、發放,人員有「炭軍」「煤軍」之分。

  包括宮妃在內的皇家人員,每年冬天都能領到烤火取暖用木炭。清乾隆時每日發放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