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武器,末流的人軍:看日軍是怎樣評價清軍 | 陽光歷史

 

A-A+

一流的武器,末流的人軍:看日軍是怎樣評價清軍

2017年09月0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87 次

  甲午戰爭戰後,因為割地賠款深感愧疚的光緒皇帝,下了道罪己詔,說到軍事上的失敗,悲憤難以抑制:「去歲倉促開釁,徵兵調餉,不遺餘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

  光緒皇帝說的很中肯,縱觀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只能用窩囊和無能來形容。不僅僅是戰爭後期臨時拉壯丁招募的新兵,連有著戰勝太平天國和捻軍歷史的淮軍,也在現代化軍事素養和為天皇而死的日軍面前,顯得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

  淮軍高級將領多是「老成宿將」,暮氣沉沉,軍事思想守舊、落後,士兵們拿著一流的新式武器卻還是沿用剿匪的老路數,當看到自己的一陣炮、一排槍並沒有嚇倒眼前的倭寇時,陣型就開始混亂。一敗再敗之餘,不知道檢討自己,只會慨歎「倭人凶頑狡詐」。

  1淮軍的槍炮遠比日軍先進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印象派」的傳統誤區。前線的淮軍將領吃了敗仗後,無不在戰後的報告上訴稱「敵眾我寡,槍炮不如,我軍苦戰」云云,而清軍的總統帥李鴻章如法炮製,在對朝廷的奏折上也言必稱「眾寡之不敵,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也。」一說再說,給當世和後世之人造成一種印象:好像清軍都是扛著大刀片和弓箭出戰的,槍炮數量既少,質量也差,吃敗仗也在所難免。

  其實,淮軍的武器裝備比起日軍來,不但絲毫不差,甚至遠佔上風。1891年英國《武備報》的評估中:清朝海軍實力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而美國人更是認為清朝陸軍穩居世界前三。

  圖:清軍的武器裝備與世界一流同步

  槍支方面。淮軍早在鎮壓捻軍時,就基本完成了洋槍在軍隊中的普及,傳統的冷兵器和抬槍、鳥槍都已經絕跡。實力最強的劉銘傳部,因為清一色洋槍,還遭到僧格林沁手下大將陳國瑞的嫉妒,為搶奪洋槍,打了一場內訌戰。

  甲午戰爭前期,赴朝的淮軍,基本裝備的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後膛單發槍,部分隊伍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又稱快槍)。如大連灣守將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另外,淮軍當時還配備了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國13響毛瑟槍,在平壤戰役的船橋裡守衛戰裡,一度打得進攻的日軍伏在地上抬不起頭,日軍記載道「頻頻發射的連發槍的子彈掠過樹枝頭,恰如疾風掃落葉一般。」

    反觀日軍,甲午戰爭時期的制式步槍是本國生產的村田18年式單發槍,火力比之淮軍大為不如,更先進的村田22年式連發槍,在十年後的日俄戰爭中才成為主力。

  火炮方面。除了江南製造局自己製造的大炮常年供應軍隊外,淮軍還裝備有最先進的美國加特林機關炮、英國阿姆斯特朗和德國克虜伯式後膛炮。僅僅在1874年,李鴻章就曾購買了德國克虜伯後膛炮114門,成立了新式炮隊十九個小營,用以裝備淮軍。

  1894年,李鴻章奏報朝廷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千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

  而日軍在戰爭前期,所使用的主要是本國生產的野炮和青銅山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比清軍大為不如。但是到了戰爭後期,日軍的大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為提高,其中原因不言而喻:戰利品。僅僅在平壤之戰和鴨綠江攻防戰中,日方就繳獲了大炮一百餘門,槍支數千,炮彈子彈無數。

  日軍每次戰鬥過後,都對繳獲的大炮倍加珍惜,該換油的換油,能修復的修復,轉而編進自己的炮營。不少人知道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日軍用清軍棄守的炮台,轉過來打北洋艦隊,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清軍炮台上那些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日軍炮兵見都沒見過,根本不會操作,於是刺刀一架,威逼技術嫻熟的清軍俘虜放炮!

  我們的武器,反過來打我們自己,這是甲午戰爭中最最悲哀和諷刺的一幕。

  2、日軍眼中的清軍

  日軍對自己的對手,是什麼評價?

  下文來自一封日本基層軍官寫給上級的書信。信的作者是參加金州旅順戰役的騎兵副官稻垣三郎,後來書信發表在《東京日日新聞》上,成為難得的軍事史料:

  步兵。經常是200到500一群,大旗兩面,6厘米炮兩門,攜帶的兵器全是毛瑟槍、格拉槍等優良步槍。旗幟掛在長10米的大竿上,有10平米大,進退常用此旗指揮,所以向窪地行進時,根據先出現的旗幟就可知道他們兵力的概要。戰鬥時一列橫隊,隊中有喇叭長達兩米,其聲音類似我國賣粘糕吹的小號,進退時必吹。他們常用的隊形是在散開的一隊中揮舞大旗開火,開火為隨意設計,沒有一齊射擊,他們的隊形到處都有薄弱的一線,沒有預備隊。

  

  只有指揮官的護衛在散兵線後方,退卻的時候,護衛隊先退,散兵則無秩序的潰逃。不善於射擊,其子彈多從頭上跳過。他們不考慮地形地物,從不用跪射、臥射,一律站著射擊,對亂用彈藥並不介意,一看見敵人在2000米遠的地方也開火,向斥候開12厘米的大炮也在所不惜。從不主動出擊,主要是防禦戰。他們非常害怕我軍的大炮,俘虜也說最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

  騎兵。攜帶的武器為單發槍,也有連發槍,同時身背大砍刀、佩刺刀,絕不攜帶一般戰刀。他們的馬匹矮小不適合衝鋒,但長於山野行走,比我國要勝過好幾倍。戰法為馬上射擊,不會襲擊。一旦接近則防禦無術,因為他們的刺刀不利於近戰,接戰時,我騎兵可斬殺四倍敵人。馬蹄鐵和日本的相似,很是堅固。

  炮兵。擁有極其銳利的兵器,克虜伯式山野炮為野戰軍的常用武器,如果他們能善於利用則為最可怕的東西。然而他們的技術並不高超,所以炮彈無一命中。他們的榴散彈多不炸裂,所有的炮彈全部毫無節制的放完。在炮列的位置上必定樹起大旗,正好成為我軍的目標。

  炮台。構造、炮體的形狀、防禦的配備視為完全,幾乎沒有一點紕漏,我曾經參觀過國內「觀音崎」的炮台,覺得旅順的炮台大為勝過我們。

  總之,清兵的武器都很好,不過他們每個營的槍支都不一樣。完全不使用白刃戰,清人的個頭都將近6尺,清人看我為侏儒也並非謊言。然而在勇氣這一點上,則遠在我軍之下,每當白刃戰時,他們都把上了膛的槍支扔下一溜煙的逃跑了,他們的武器也與技術不相適應。他們因為勇氣不足絕不以白刃戰決雌雄,單單指望火力優勢為唯一的決戰手段。所以有好機會也不衝鋒,更不追擊。他們沒有背包,沒有像我軍用的背負式彈盒,而是在布袋上縫了許多子彈巢。他們穿著和居民一樣的衣服,穿著中國式的長靴,從軍時只在外邊套一件有標記的制服。

  這封書信充斥著對清朝官兵的蔑視和對日軍的譽美之詞,但比起大部分清軍將領浮詞虛飾的奏折戰報,這個日本下級軍官的描述顯然更接近真實。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