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頭嶺伏擊戰:從此小鬼子知道了陳賡的三八六旅
1938年3月16日,舉世聞名的神頭嶺戰役在潞城打響。戰後不久,日軍汽車部隊的一名伍長,在日記裡寫道:「皇軍這樣的損失是從來沒有的,潞安到黎城的道上滿是鮮血。我們的部隊通過期間,真覺難過,禁不止流下滾滾的熱淚。」神頭嶺成了日軍喪魂落魄的「傷心嶺」,那麼,這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呢?
1938年初,入侵山西的日軍,叫囂要踏破太行山。他們一面攻奪晉東南城鎮要地,一面沿邯長大道長驅突進,進攻臨汾。邯長路成為日軍一條非常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而黎城是運輸線上一個重要的兵站基地。為了切斷日軍運輸線,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決定,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戰策,對敵人進行一次伏擊。那麼,這是個怎樣的戰術呢?就是以一部分兵力佯打黎城,吸引駐紮在潞城的敵人出援,在邯長公路的中途的神頭嶺來殲滅它。這個任務交給了陳賡旅長帶領的八路軍129師386旅。
神頭嶺,位於潞城邯長公路中段,東望黎城縣,西臨潞城,有一條東北——西南方向的深溝。從地圖上看,它是兩山夾一溝,神頭嶺公路從溝底下穿過,兩邊是陡峭的高地,既便於隱蔽,又便於居高臨下出擊,幾乎是一處天然的伏擊戰場,那麼,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
接到任務後,陳賡旅長問大家,神頭嶺的地形誰看過了,團長們說,還沒趕上看,陳賡說,那不是紙上談兵嗎?我們先看看地形再去決定。
陳賡帶上團級幹部到現場去實地考察,沒想到,眼前的景象使所有的人都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他們看的結果和地圖上所標的地形完全相反。公路在一個山樑上,公路的兩邊是兩條深溝,神頭嶺僅是一個只有幾里路長、光禿禿的山梁,寬度不過一、二百米,公路從中間穿過,公路兩側除了國民黨修的一些工事外,沒有任何遮蔽物。從軍事上講,伏擊地點多選在地形狹長的山谷中,在這光禿禿的山樑上,既不便於隱藏兵力,又不便於展開戰鬥。顯然,這樣的地形是不適合打伏擊戰。怎麼辦?
見此情形,在現場的部隊領導,有的主張在這裡打,有的主張在那裡打,七嘴八舌沒有一個結果。後來陳賡旅長考慮再三,決定伏擊戰還是在神頭嶺打。陳賡給大家分析,在神頭嶺打伏擊,地形確實不太理想。但是,這種不理想,卻是我們出其不意打擊敵人的好地方。正因為地形不險要,敵人必然會麻痺大意,放鬆警惕。而且那些原有的國民黨工事,離公路最遠的不過百十來米,最近的只有二十來米,敵人早已司空見慣。如果我們把部隊隱蔽到工事裡,那就是到了敵人鼻子底下。只要切實偽裝好,敵人是很難發覺的。雖然山梁狹窄,伏擊兵力不易展開,陳賡形象的做了一個比喻。他用一根棍子,架在兩個桌子上問大家:「獨木橋上打架,誰能打贏?」團長們說,誰先下手誰能打贏。
後來的戰鬥情況,果然與陳賡預料的完全一樣。一個僥倖漏網的日軍隨軍記者,在記述神頭嶺伏擊戰時寫道:「他們就埋伏在距我們二、三米,最多百米的地方,戰鬥一開始,一兩千人突然從身旁的工事中露出臉來,連被憎惡燃燒著充滿仇恨的眼光,都可清楚的看到,我們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敵人是怎樣一步步進入我軍伏擊圈的呢?
我方部隊為了切實隱蔽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戰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指揮員要求各部隊不要挖動工事上的舊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順著風向扶起來。3月16日,佯打黎城的戰鬥打響,駐守潞城的日軍果然派出主力部隊,經神頭嶺向黎城進發。日軍先頭搜尋部隊是個騎兵小隊,眼看他們一步步接近工事,馬上就要踩到戰士的頭上了,大家心裡都有點兒緊張。但是,正如陳賡所預料的,敵人只注意了遠處,對於腳下那些見慣了的工事,卻根本沒有放在眼裡。見沒動靜,便繼續前進,後面的大隊人馬,隨即沿公路跟了上來。
當日軍大搖大擺地進入我伏擊圈後,386旅的772團指揮所發出了攻打的信號。彈指間,平靜的山梁,變成了一座火山,成百成千的手榴彈在鬼子們的腳下炸裂。戰士們從工事裡、草叢裡奔跑出來,衝進敵群,向敵人奮勇砍殺,一下子把敵人打的暈頭轉向。
但是,日軍的這支增援部隊,裝備精良,戰鬥力極強,特別是它包括日軍第16師團的精銳部隊。同日軍相比,雖然我八路軍的武器裝備遠不及日軍,而且第386旅還有三個新組建的連隊,新戰士幾乎都是拿著紅纓槍,但是他們殺敵卻異常勇敢.
就在敵我雙方激戰時,敵人也清醒了,想展開兵力,又由於山梁狹窄,根本排不成戰鬥隊形,火力也無法施展,只能就地頑抗。整個戰鬥從拂曉開始,到當日下午四點結束。我軍殲滅1500多日軍,繳獲長短槍五百五十餘支,騾馬六百餘匹,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而我軍只付出二百四十多人的傷亡代價。
神頭嶺戰鬥是一次漂亮的伏擊戰,就連日軍統帥部也不得不稱之為八路軍的「典型的遊擊戰」。此戰後,日軍曾在自己的裝甲車上專門用中文寫下了:「專打386旅」的標語,可見這一戰對於日軍造成的威懾是多麼巨大。
全國解放以後,國家的軍事院校,都把神頭嶺之戰作為一個模範戰例,列入教材來學習,甚至於美國的西點軍校,還把神頭嶺之戰,作為一個典型戰例來研究。
1988年3月16日,是神頭嶺大捷50週年,潞城市在當年戰地建了一座高15.8米的「神頭嶺之戰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是徐向前元帥題寫的碑名,背面為碑文。高高的紀念碑,鐫刻的是中國人寧死不屈的志氣,勇敢無畏的勇氣。
如今,這裡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年的硝煙早已化作裊裊的炊煙,那段逝去的歷史,正在成為我們開創未來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