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首位來中國當「採花大盜」的外國人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史上首位來中國當「採花大盜」的外國人

2016年01月31日 人物簡介 暫無評論 閱讀 104 次

  外國採花大盜:1997年,中國頒布的《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外國人未經批准不能在中國境內採集、收購、野外考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其實早在300年前,就曾有外國人對中國的植物物種打起了主意。

  1698年,英國「拿騷號」商船在中國廈門靠岸,一個名叫詹姆斯·昆寧漢姆的男人走了下來。他此行的公開身份是隨船醫生,但還背負了一項秘密的特殊任務。昆寧漢姆一下船就跑到廈門鄉間和鼓浪嶼海島上。他蹲在百花叢中,收集菊花、苔蘚甚至雜草,小心翼翼地把它們裝進隨身攜帶的小口袋裡。自從15世紀新航線被開闢後,梅花、玉蘭、茶花、牡丹這些中國常見的花卉圖案,也隨著絲綢和瓷器等進入歐洲貴族的視野。從傳教士口中得知這些植物真實存在後,歐洲的植物愛好者們興奮不已。熱衷於收集異域植物的外科醫生昆寧漢姆成為他們之中第一個「採花大盜」。

  昆寧漢姆像做手術一樣,精確地切下每種帶葉植物的枝或莖,留下花和果實,放入採集袋。每種植物他都採集了兩到三個標本。返回船上後,他將植物樣本乾燥後夾入書頁。這些書頁都是由厚厚的碎布製成的優質紙,一周還要更換一次。他還為這些標本製作標籤,註明其在醫學方面的應用價值。他甚至僱用三位畫師繪製了1200幅植物畫像,包括玉蘭、梅花、櫻桃、山楂……植物名字是用當地方言的發音方式標注的,「swatearubro」是山茶,「laboe」是臘梅。因為口音問題,英國人還差點錯過了夢寐以求的牡丹,因為他們不知道這裡的「Bowtan」其實就是傳教士筆下的「moutang」(牡丹)。

  昆寧漢姆帶回來的標本讓同行欣喜若狂。如今,它們分散在50冊厚厚的皮革包邊書中,珍藏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昆寧漢姆結束採花重任幾十年後,石竹、翠竹等開始出現在歐洲庭院中。植物愛好者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獲得更多的種子,於是開始向傳教士求助。

  湯執中就是這些傳教士中的一位。然而,1748年,傳教士與清廷關係惡化,他們只被允許進行短途旅行,即使前往郊外的法國公墓,也必須有僕人隨行,並且沿途不能下馬。湯執中只能讓僕人幫他採集想要的植物。

  1753年,湯執中向乾隆皇帝進獻了兩株含羞草,這是他從法國帶來的種子,在中國培育而成。乾隆非常喜歡這種西洋植物,不僅賦詩一首,還讓宮廷畫師郎世寧為它們畫像。第二年,湯執中就被允許在皇家園林中收集植物。湯執中收集的種子,從北京經陸路運輸30天到達廣州,再乘船前往大洋彼岸。臭椿、銀杏等植物,都是這個時期由他引入西方的。1757年,湯執中因傷寒去世,歐洲人在中國園林採集植物的特許權利也終止了。

  然而,到中國採花的旅程沒有就此結束。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溫帶地區都會看到至少一種來自中國原產的觀賞性植物。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