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多少個皇帝?答案震驚所有人有32個皇帝
事實上,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並非高祖李淵,而是德明皇帝。這位德明皇帝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皋陶。根據《春秋》記載,皋陶曾輔佐過堯、舜、禹三代君主。他的官職是大理,大致相當於今日的大法官。也正因為如此,皋陶被史學界和法律界公認為「司法鼻祖」。相傳,皋陶豢養了一隻名叫獬豸的獨角獸。這只神獸天性秉直,能夠明斷是非,它把角指向哪一方,哪一方必定就是作奸犯科之人。皋陶擔任大理期間,沒有虐刑,沒有冤獄,天下太平。禹按禪讓制舉薦皋陶做他的繼承人,「且授政」之時,皋陶卻突然去世。皋陶官居大理,所以他的子孫就以父親的官職——「理」為姓氏。這個「理」就是「李」的前身。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就追尊他為德明皇帝。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玄元皇帝姓李名耳(約前571—前471)。如果李耳聽起來還比較陌生的話,那他的另外一個稱呼——老子——可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根據民間傳說,李耳的母親懷胎九九八十一年才生下了他。李耳生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樣子像個老頭,所以就被稱作老子。其實,這是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實際上,在古代,老的讀音和李相同,老子實際上就是小李子。老子著有《道德經》上下篇八十一章五千餘言,被道教奉為經典,是被翻譯語言最多(一千多種)的中國書籍。道教出現以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玄宗李隆基於天寶十三載尊奉李耳為皇帝,廟號聖祖,謚號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以上兩位和李唐皇室之間是否真有淵源,尚且有待考證。但這第三位可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是興聖皇帝,此人名叫李暠(351年—417年)。李暠表字玄盛,其十六代祖正是漢代名將李廣。李暠本人也是十六國時期西涼的創建者。李暠一生以恢復漢族正統為己任,雖然稱王但仍然對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奉表稱臣。他也是那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李暠一生「通涉經史」,「玩禮敦經」,著有《靖公堂頌》、《述志賦》、《槐樹賦》等多首詩歌。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李暠病逝,其子李歆繼位。李歆「繁刑峻法」,「
大興土木」,搞得西涼「人力凋殘,百姓愁悴」,僅維持三年即為北涼所滅。李暠是唐高祖李淵的八代祖。李淵建國後便追崇他為興聖皇帝。
第四位皇帝名叫李熙。李熙是李暠的重孫、李歆的孫子,李淵的高祖父。李熙是北魏金門的鎮守大將,曾經率軍鎮守武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李淵稱帝之後,即尊奉他為獻祖,謚號宣帝。
第五位皇帝是李天錫。李天錫是李熙的兒子,李淵的曾祖父。李淵建國後,即尊奉他為懿祖,謚號光帝。
第六位名叫李虎(?~551年)。李虎是李天錫的兒子,李淵的爺爺。李唐王朝的基礎其實都是這位李虎奠定的。李虎官至太尉,位列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李虎和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既是上下級,也是朋友。宇文覺(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之時,李虎已死,但是仍然被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賜姓大野氏,追封唐國公。李唐的國號就是來源於李虎。李淵稱帝后,便尊奉李虎為太祖,謚號景帝。今天中文中的「馬桶」一詞的由來也和李虎大有關係。古代本將夜壺稱為「虎子」。到了唐代,為了避李虎的名諱,便將虎子改為馬子。馬子後來又改為馬桶,一直沿用至今。
第七位皇帝李昺(?—573年)是李虎的三子,李淵的父親。李昺是北周的驃騎大將軍。他和後來的隋文帝楊堅都娶了獨孤信的女兒做老婆(李淵娶了老四,楊堅娶了老七)。楊堅稱帝建國後,封姐夫李昺為唐國公。李淵尊奉李昺為世祖,謚號元帝。
以上七位其實只是禮教意義上的皇帝,大唐帝國的真正創建者則是李淵(566年—635年)。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姨表兄弟。公元615年,李淵調任太原留守。公元617年7月,李淵太原起兵,並於當年11月攻佔了長安。他擁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受九錫。表哥死後,李淵迫使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李淵廟號高祖,謚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葬於獻陵。
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的名字取自成語「濟世安民」。李唐得以建國,李世民功勞居首。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登基之初,全國戶口僅有二百九十萬,經過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努力,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已達到三百八十萬戶,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雄厚,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為高宗、武後、玄宗年間大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李世民駕崩後,群臣上謚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第十位皇帝李治(628年-683年)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50年)即位。古人和今人多認為李治一生碌碌無為。實際的情形卻並非如此。貞觀晚期進行的遼東戰爭已經使「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岌岌可危。李治尚未正式登基,便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他在位期間,滅西突厥,將倭國逐出百濟,平高句麗,大唐疆域之廣達到巔峰,史稱「永徽之治」。李治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在位的三十四年間,他一共更換了十四個年號。嗣聖元年(公元683年),李治病逝,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葬於乾陵。
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名叫李弘(652-675)。李弘是高宗李治的第五子,他的母親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公元656年,原太子李忠被廢,高宗改立代王李弘為太子。李弘聰明伶俐、宅心仁厚。他的兩個異母姐姐——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是武後死敵蕭淑妃的女兒。武後將她們幽禁在後宮,年過二十還沒有結婚(這在那個年代是相當可怕的事情)。李弘得知此事後,便請求父皇、母后,希望能讓兩位姐姐成婚。這件事情觸怒了武後,李弘從此漸漸不得母親喜愛。公元675年,李弘與高宗、武後同赴合璧宮時暴卒。人們多認為李弘遭到了武後的毒殺。高宗悲痛萬分,追封李弘為義宗,謚號孝敬皇帝。
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是李顯(656年-710年)。李顯是高宗和武後的第三子,也是義宗的親弟弟。他的兩位哥哥李弘和李賢相繼被廢後,他繼立為太子,並於高宗駕崩後即位。李顯打算將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提拔為侍中,遭到了武後一黨的反對。李顯在盛怒之下說,只要他願意,把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武太后以此為借口逼他遜位,貶為廬陵王。公元699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為太子。公元705年,李顯二次登基並恢復唐朝國號。李顯成為自商朝太甲以來的第一位兩朝天子。公元710年,李顯被自己的老婆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李顯廟號中宗,謚號為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葬於定陵。
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李顯的親弟弟李旦(662—716)。史載,「(李旦)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
684年二月,武太后廢掉中宗,立李旦為傀儡皇帝。690年9月,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封他為皇嗣,改姓武。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710年,中宗被韋皇后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同年6月,臨淄王李隆基發動羽林軍將領擁兵入宮,討殺韋皇后一黨,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李旦復位。712年7月,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時年51歲。李旦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716年6月,李旦病逝於長安宮百福殿。李旦廟號睿宗,謚號為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於橋陵。
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名叫李重茂(694年-714年)。李重茂是唐中宗的第四子,生母不詳。710年7月,中宗被毒死兩個月之後,韋皇后立年僅16歲的李重茂為帝,自己臨朝稱制。李重茂是唐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他當皇帝還不到一個月,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誅殺了韋後一黨,逼李重茂讓位於李旦。李重茂的哥哥譙王李重福發動了叛亂,結果遭到挫敗,李重茂也受到牽連,被貶往地方,沒過一年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房州,年僅20歲。李重茂沒有廟號,謚號為殤帝。
第十五位皇帝是李憲,原名李成器(679-741)。李憲是睿宗李旦的長子。睿宗初登帝位之後,便立李憲為長子。武則天稱帝后,睿宗李旦被降為皇嗣,他也被降為皇孫。710年,他的弟弟李隆基發動政變,尊奉李旦復位。李憲主動將太子之位讓於三弟李隆基。李憲通曉音律,而且「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深受玄宗李隆基的信任。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李憲病死。玄宗追諡他為讓皇帝(沒有廟號)。
第十六位皇帝就是聲名顯赫的李隆基(685年-762年)。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子。他生於武則天垂拱元年八月初五(公元685年9月8日),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的四十三年間在位,在四川呆了兩年,返回長安後又無比鬱悶地繼續了五年的太上皇生活,享年七十八歲。李隆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了。他一手開拓了「開元盛世」,卻又一手釀成了「天寶之亂」。他在位期間,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傳為千古美談。李隆基廟號為玄宗,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葬於泰陵。清朝時期,世人為了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便稱李隆基為唐明皇。
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名叫李琮(?-752年)。李琮是玄宗李隆基的長子,752年五月病死,被玄宗追諡為靖德太子。其弟肅宗李亨即位後,追諡李琮為奉天皇帝。
第十八位皇帝是李亨(711年—762年),原名嗣升。738年,皇太子李瑛罪貶廢死,忠王李嗣升被立為太子。744年,該名為亨。756年,安史之亂爆發。翌年六月,潼關陷落,玄宗攜宗室倉皇出逃。行至馬嵬坡時,軍隊發生嘩變,誅殺了楊氏一門。受群眾的挽留,李亨留下,隨即北上靈武,並於七月即皇帝位。760年,玄宗病逝於西內甘露殿。十三天後,宮中發生政變,宦官李輔國率眾誅殺了張皇后和越王李系。本就病入膏肓的肅宗在氣病交加之下,一命嗚呼,享年五十二歲。李亨廟號肅宗,謚號為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於建陵。
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名叫李倓。李倓是肅宗李亨的第三個兒子。玄宗西逃之時,李倓與宦官李輔國進諫其父李亨,勸他收拾兵馬北上,領導軍民抵抗叛軍。在北上途中,李倓率驍騎數百,每戰在前。李亨稱帝后,李倓統軍作戰,多次擊潰盤踞關中的叛軍。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肅宗揭露李輔國、張皇后二人罪惡。李輔國與張皇后設計陷害李俶,肅宗聽信讒言,竟然將李倓賜死。代宗李豫登基之後,於768年追諡李倓為承天皇帝。
第二十位皇帝名叫李豫,原名李俶,是肅宗李亨的長子。七五八年四月被立為太子。七六二年,李輔國發動政變之後,李俶於肅宗的靈柩前即位,並更名為豫。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大唐開始走向沒落。當時,唐帝國的形勢十分嚴峻,東有諸藩鎮割據,北有回紇不斷勒索,西有吐蕃時時侵擾。代宗篤信佛教,以至於「造金閣寺於五台山,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779年,李豫去世,廟號為代宗,謚號為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
第二十一位皇帝名叫李適(kuo)(742年-805年),乃代宗李豫長子。李適於大歷十四年(779年)即位。翌年,為了改善財政,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廢除租庸調製,頒行兩稅法」。執政前期致力於削藩,但是由於處置失當,成效不大,諸藩相繼稱王、結盟,公然獨立於唐王朝。李適被迫頒布《罪己詔》,唐廷對叛亂藩鎮的綏靖政策自此確立。但是,在後期,李適日益變得貪婪自私,不但經常把國庫賦稅收入劃撥到自己的內帑,還縱容在外宦官強令地方官進奉貢物,甚至在長安施行宮市以充實自己的小金庫。為彌補中央財政,李適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805年,李適去世,廟號德宗,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葬於崇陵。
第二十二位皇帝名叫李誦(761年-806年),唐德宗長子。李誦於805年即位。他在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支持,大膽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但是,不久之後,李誦即罹患中風。當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其退位,傳位於太子李純,史稱「二王八司馬」。
李誦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堪稱唐朝之最。他同時也是唐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在位時間不足200天,便進入了太上皇的角色。翌年,李誦去世,廟號順宗,謚號為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葬於豐陵。
第二十三位皇帝名叫李純(778~820)。李純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他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在位15年間,他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但李純後來好神仙之術,多服金丹,性情暴躁易怒,左右宦官不堪鞭笞。820年,李純被內常侍陳弘志和王守澄合謀毒死。李純廟號憲宗,謚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葬於景陵。
第二十四位皇帝名叫李恆(795年-824年),是憲宗的第三子。他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
李恆認為藩鎮已平,應當消兵,便令天下軍鎮有兵處每年在100人中限八人或逃或死,消其兵籍。被消除兵籍的軍士無處可去,只好藏在山林。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被消除兵籍的軍士紛紛歸附他們。朝廷內宦官權勢日盛,官僚朋黨鬥爭劇烈,使唐憲宗時期的「元和中興」局面完全喪失。李恆後因服金石之藥而死。廟號,穆宗,謚號為睿聖文惠孝皇帝,葬於光陵。
第二十五位皇帝名叫李湛(公元810-827年),唐穆宗的長子。824年,即皇帝位。他即位後,奢侈荒淫,沉迷蹴踘,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李湛後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年僅十八歲。李湛廟號敬宗,謚號睿武愍孝皇帝,葬於莊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30里)。
第二十六位皇帝名叫李昂(809年-840年),是穆宗的次子,敬宗的弟弟。他於826年登基。在位期間,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動頻繁,政權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後起用李訓、鄭注等人,意欲剷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訓引誘宦官往左金吾衛衙中取石榴樹上的「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但事情敗露,導致宦官大肆屠殺朝官一千餘人,史稱「甘露之變」。李昂被宦官鉗制,慨歎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漢獻帝。總體而言,李昂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840年,抑鬱成病的李昂被宦官毒死。李昂廟號文宗,謚號為元聖昭獻孝皇帝,葬於章陵。
第二十七位皇帝名叫李瀍(chan)(814年-846年),臨死前改名「炎」。
李瀍是德宗的第五子,也是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李瀍登基後,召李黨領袖李德裕回朝,李德裕提倡「政歸中書」,國家漸漸恢復元氣,被稱為「會昌中興」。李瀍崇信道教,於845年下令打擊佛教,史稱「會昌滅法」。李瀍吃道士給他的長壽丹後中毒而死。李瀍廟號武宗,為至道昭肅孝皇帝,葬於端陵。
第二十八位皇帝名叫李忱(810年-859年),是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和武宗的叔叔。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後,他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李忱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李忱於846年把李德裕貶出朝廷,重用牛黨的白敏中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外關係上,李忱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湟河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李忱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859年,李忱因服用丹藥中毒而死。李忱廟號宣宗,謚號為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
第二十九位皇帝名叫李漼(cuǐ,833年-873年),宣宗長子。李漼「器度沈厚,形貌瑰偉」,「
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沉湎於酒色,以致政治腐敗,藩鎮割據重新興起。他於873年舉行了唐代最大規模的迎奉佛骨活動。李漼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而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他把宣宗在位期間重新點燃起來的一點希望之光徹底熄滅了。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中用「國有九破」描繪當時的局勢:「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李漼於873年去世,廟號懿宗,謚號為昭聖恭惠孝皇帝,葬於簡陵。
第三十位皇帝名叫李儇(xuān,862年-888年),是唐懿宗的第五子。他在位期間,將政事統統交給了宦官田令孜,自己去肆無忌憚地遊樂,喜歡鬥雞、賭鵝。874年,王仙芝起義。翌年,黃巢起義。唐末農民戰爭爆發。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顛簸了半生的李儇去世。李儇廟號僖宗,謚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葬於靖陵。
唐朝的第三十一位皇帝名叫李曄(867~904),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李曄在為的十六年間,一直是藩鎮朱溫手中的傀儡。904年,李曄被朱溫的黨徒殺害。李曄廟號昭宗,謚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恭靈莊閔孝皇帝,葬於和陵。
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名叫李柷(公元892-908年),是唐昭宗第九子。907年,朱溫逼迫李柷下詔於二月行傳禪之禮,將帝位禪讓給朱溫,奉朱溫為帝。朱溫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至此,立國總計274年的唐王朝滅亡。朱溫封李柷為濟陰王,遷居曹州。次年二月二十一日,朱溫派人將李柷殺死。朱晃上謚號為哀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改哀帝的謚號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廟號景宗未被採用,故後世稱李柷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李柷葬於溫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