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原因新解:「將門之後」未出合適接班人
北宋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中國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但是這個「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卻在延續了167年後遭遇「突然死亡」。
這個「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為什麼會「突然死亡」?
有人認為是太祖趙匡胤「重文抑武」國策所致,有人指責徽欽二帝任用奸人外交偏軟造成,但是歷史往往忽視了「臨門一腳」的關鍵一環:當國難來臨時,那些臨危授命的「將門之後」在幹什麼,他們為什麼弱不禁風不能禦敵,從而屈辱地開啟了外族統治中國的先河?
中國古代長期存在「將門」的現象,這種將門在軍隊及國防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北宋時期,將門現象依舊突出,出現了或幾代為將,或數世統軍的情況,甚至還有與北宋王朝相始終的武人家族。
但是,過度依賴家門功勳而缺乏戰場鍛煉,使其不能不退化承擔武將的能力,儘管如此,曹氏、高氏等少數顯赫將門,仍保持數世鼎盛的武人家族。這些武人家族,已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他們數世不衰,主要在於家門加外戚身份的互相支撐,是靠「關係」而非 「戰功」或「戰鬥力」在支撐。
當然,不可否認,北宋歷史,將門之後不僅在軍隊中佔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國防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產生了許多有為將領,乃至名將,諸如楊業之後楊延昭、楊文廣等,皆有相當的事跡可述。
然而,儘管北宋將門中繼世為將而人才迭出的情況自然存在,但這絕不表明將門出身者都屬良將。事實上在他們中存在著大量平庸之輩,特別是在上層世家之中又更為突出。
宋初石守信、王審琦等高門子弟,依賴家世安享富貴,而又表現平庸的情況自不用說,其他許多將帥後裔無所作為的現象也同樣存在,到北宋中期,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
這些將門子弟一旦踏上戰場,便暴露出一副無能相,這種局面至北宋後期,不僅並無改觀,而且變本加厲。乃至宋欽宗也不得不承認: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的曹彬後裔曹曚,並無應付戰事的能力。
早在宋仁宗朝對夏交戰時,將門之後嚴重退化、武備廢弛的後果暴露無遺,許多帶兵將領怯懦無能的情況也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如將門之後魏昭昺、王克基從未離開過京城,派到邊關,尚未出戰,「皆已破膽」 。
將熊熊一窩,在那些聞風喪膽的將門之後的影響下,武吏都「不願臨邊」,害怕逃避戰事,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硬著頭皮上前,所以,邊關「有才者寡,可用者少。」
這種苦果令宋廷一路被動挨打,連西夏這樣的小國衝突也以大宋讓步而休戰。
在北宋生死存亡的關鍵一役——東京保衛戰中,那些將門之後一觸即潰,不僅沒有成為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而且反倒成為臨危受命卻一瀉千里的孱頭。
在第一場東京保衛戰打響時,宋欽宗命名將曹彬之後——曹曚為主帥之一,急速設備防守。當時京城四壁堅實,兵精糧足,金軍兵臨城下,總數不過六萬。而宋軍城內外總兵力,實際有二十餘萬,但就是這樣一場宋軍具有明顯優勢的戰役,卻以宋割三鎮地給金朝換得金兵退軍。
當第二場東京保衛戰打響時,北宋防線節節敗退,那些將門之後兵敗如山倒。
在北宋將門犬子群面前,金軍如入無人之境,進攻太原的金宗翰軍勢如破竹,攻破太原後,一路順勢南下。欽宗驚慌失措,求和不成,求戰無良將可用。金軍乘大雪攻城,京師城破,宋百官、軍隊亂成一團。所謂名門之後,據說有的嚇得連馬都上不去。
我們當然不能把北宋滅亡的原因全部歸結為北宋將門犬子群,但是他們的退化,不識戰事,乃至聞風喪膽,絕對是北宋突然死亡的一個必要條件。憑著祖宗陰德世襲的將位,縱然可以在和平年代順風順水,但是國難臨頭,是真金還是破銅爛鐵終歸難逃一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