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為何有十位國王出家?大理皇帝出家的原因
大理歷代國王世系表,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聰—→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段思廉—→段廉義—→段素輝—→段正明—→高昇泰—→段正淳—→段正嚴(和譽)—→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禪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即皇帝把帝位讓給他人。相傳三代時堯禪位於舜,舜禪讓於禹,歷史上傳為美談。但時代久遠,難考其真偽,所以存而不論。後世的所謂禪讓,實際上是篡權的一塊遮羞布,所謂禪位就是篡位,如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就美其名曰「禪讓」。禪位與篡位之不同,就在於前者是主動讓位,而後者是被迫讓位。
大理國君的禪位,屬於前者。從公元937年綿延至1253年的大理王朝22代國王中,先後有9位國王禪位為僧,再加上被迫遜位的1人,便足足有10個國王最後都當了和尚,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門,都因群臣的苦諫仍然歸座龍椅。清朝順治皇帝也曾因愛情不得志而試圖出家,卻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別無帝王出家之事了。
大理國帝王出家則近乎成了一種習俗。除了第二代王段思英是被迫遜位為僧以外,其餘9位都屬於自動禪位為僧的。他們是:
1、秉義皇帝段素隆,乾興元年立,在位4年,宋仁宗天聖4年禪位為僧,子素貞立。
2、聖德皇帝段素貞,宋仁宗天聖4年即位,在位15年,慶歷元年禪讓為僧,孫素興立;
3、興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宋仁宗慶歷4年即位,在位31年,神宗熙寧8年禪位為僧。子廉義立;
4、上明皇帝壽輝,宋神宗元豐3年即位,在位一年,因天變(日月交晦,星辰晝見)而禪位思廉之孫正明;
5、保定皇帝段正明,元豐5年即位,在位13年,為君不正,禪位為僧,異姓高昇泰立;
6、後理國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紹聖2年即位,在位12年,因慧星見西方,大疫。徽宗大觀2年禪位為僧,子段和譽立;
7、憲宗宣仁皇帝段和譽,大觀2年即位,在位39年,王老,因諸子內爭外叛,於宋高宗紹興 17年禪位於僧,子正興立;
8、景宗正康皇帝段正興,紹興17年即位,在位25年,宋孝宗乾道8年4月重霧,16日霧才散,遂禪位為僧,子智興立;
9、神宗皇帝段智祥,南宋寧宗開禧元年即位,在位33年,理宗嘉熙2年禪位為僧,子祥興立。
1、秉義皇帝段素隆,乾興元年立,在位4年,宋仁宗天聖4年禪位為僧,子素貞立。
2、聖德皇帝段素貞,宋仁宗天聖4年即位,在位15年,慶歷元年禪讓為僧,孫素興立;
3、興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宋仁宗慶歷4年即位,在位31年,神宗熙寧8年禪位為僧。子廉義立;
4、上明皇帝壽輝,宋神宗元豐3年即位,在位一年,因天變(日月交晦,星辰晝見)而禪位思廉之孫正明;
5、保定皇帝段正明,元豐5年即位,在位13年,為君不正,禪位為僧,異姓高昇泰立;
6、後理國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紹聖2年即位,在位12年,因慧星見西方,大疫。徽宗大觀2年禪位為僧,子段和譽立;
7、憲宗宣仁皇帝段和譽,大觀2年即位,在位39年,王老,因諸子內爭外叛,於宋高宗紹興 17年禪位於僧,子正興立;
8、景宗正康皇帝段正興,紹興17年即位,在位25年,宋孝宗乾道8年4月重霧,16日霧才散,遂禪位為僧,子智興立;
9、神宗皇帝段智祥,南宋寧宗開禧元年即位,在位33年,理宗嘉熙2年禪位為僧,子祥興立。
大理國時也發生兩次篡位的事:一是文經皇帝段思英在位僅一年,其叔段思良爭帝位,廢帝為僧,而自立;二是上德皇帝段廉義被楊義貞所弒而自立,篡位僅4月,高昇泰討而誅之。不過這兩次篡位都沒有打著禪位的旗號。
為什麼一代代帝王最終都捨棄江山美人而心甘情願皈依佛門呢?總體上說,這與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全民信佛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統治地位從南詔晚期隆舜把佛教遵為「國教」開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國一以貫之地承襲下來,直到元代還依然如故。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尤其在大理國時期,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以佛治國」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著充分的體現。
一:是各級官員都從有文化的僧人中選拔。大理國中、後期也倣傚中原王朝實行開科取仕,而對象是僧人中的讀儒書者(阿吒力僧人均可有家有室),標準就是「通釋習儒」,即通曉佛學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這些人便是大理國所特有的「釋儒」的階層;
二:是舉國崇僧敬佛,國中的大事均有高僧參與決策。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國家的災祥禍福,都與當朝的帝王有關,與他們前世今身所作所為有著因果關係。國家一旦出現某種災禍的徵兆,便是帝王孽障纏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災免難。
大理國九位出家的帝王各有各的故事,但都毫無例外地體現著上述的思想觀念。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段譽(段正嚴)就是典型的一例。歷史上的段譽並非《天龍八部》小說中所描寫的風流才子,而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帝王。他七歲入學,在點蒼山龍苑就學於天台山雲遊到大理的高僧六鉉法師。六鉉非常賞識他慧根超群,著力培養。段譽26歲即位,曾幾次平定37部叛亂,並主動親和大宋王朝,多次進貢,獻禮獻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王。段譽當朝期間勤政愛民,講究以佛法的仁慈治國。對於當眾辱罵他的部將高智昌(高昇泰之孫)病死後,還大辦佛事為其超度。高智昌手下的兩名軍官刺殺段譽,未遂被擒,段譽卻稱之為「義士」於以赦免,此二人自殺後,又為他們立「義士塚」。段譽在位39年,後因彗星出現,認為國有不祥之兆,加上四個兒子爭奪王位,於是便禪位出家無為寺,法號廣弘,終年94歲,是大理國最高齡的王者。
當然,大理國的帝王出家,生活上的享受是不同尋常的。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生動地描繪了帝王出家這一特殊的歷史現象。也正因為大理國的統治者們秉承「以佛治國」的思想,以佛家的學說來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包括權力之爭,協調各種關係,因而在大理國延續316年間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戰爭、動亂或官廷殺戮之類血腥的事件,成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