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歷史頻道發刊詞:講述過去的新聞 | 陽光歷史

 

A-A+

搜狐歷史頻道發刊詞:講述過去的新聞

2016年01月28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71 次

  「告訴我,爸爸,歷史有什麼用?」法國的歷史學大師馬洛-布洛赫曾經如此面對小兒子的詰問。為此,布洛赫寫下史學理論史上不朽的篇章《歷史學家的技藝》,來回答小兒子的迷惑。

  但對於國人來說,這樣的疑問似乎從來就不存在,五千年蔚為大觀的華夏歷史,造就了這個民族的歷史潛意識,這種歷史潛意識具體到個體來說,對於歷史的感覺,甚至是無意識的,比如人到中年的你我,常常會和自己的小兒女們提起「爸爸小時候……」,宛若我們的父輩祖輩當年類似的話語,中華民族的歷史,就在這樣具有遺傳行的語言裡,生生不息。

  曾有西方史家對於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還能在幾千內保持社會結構的超級穩定表示奇怪,其實,在過去沒有信仰的中國,社會結構之所以可以如此長期地保持穩定,與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不無關係: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求真和求善,於國人來說,具體表現於對於歷史的注重。而注重歷史的結果,在成為個人無意識之後,進而成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正是因為對歷史有信仰也有敬畏,才保持了中華文化雖然歷盡亂治循環,但千年不衰,並凝聚成為強大的民族自信。

  直到近代以降,這種民族自信被內憂外患打破,甚至一度導致民族信仰的喪失。回首百年中國史,從危亡到強盛,從古老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歷代仁人志士的夢想,無一不繫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夢想之上。在十八大召開之後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展覽之後,再次提出偉大復興的目標,這一表達,不僅表現出中華文化代有傳承,也彰顯出新一屆領導人濃厚的歷史意識。甚至有論者據此預測,未來十年,也許是歷史學家的十年。搜狐歷史頻道,應運而生。

  關於歷史,我們有如下共識:

  其一曰:史學的主題是人類本身及其行為,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增進人類的利益,但歷史學家們不應因此受到壓力。長期以來,以政治、軍事重大事件為內容的敘述史始終是史學的主流,而且人們習慣於本能地要求歷史指導現實行動。儘管我們也會為讀者呈現這些內容,但是不承擔以下責任:如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錦囊妙計或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我們認為,即使歷史學不具備任何實用的功能,歷史依然有其獨特的美感,作為一門以人類活動為特定對象的科學,人類文明都與它息息相關。至少,我們可以提供供人思考的問題和價值。

  其二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類的話語已經成為陳詞濫調,但是必須承認,過去和現在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由古可以知今,由今亦可以知古,古今參照,才能夠相得益彰。這樣說,並非是贊成古為今用,借古諷今,恰恰相反,我們反對映射史學,我們希望能夠做到的是為讀者呈現完整的而非殘缺的歷史,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注重政治的、軍事的歷史,也注重社會的、經濟的歷史;不僅注重集體的歷史,也格外注重個人的歷史;不僅注重宏觀的歷史,也注重微觀的歷史。

  其三曰:我們承認,凡是偉大的史學家,對於時代的感覺都是緊密的,如果對當時的時代沒有感情,沒有對時代的關心,便不可能創造出自己的歷史來。我們尊重一切偉大史家獨特的創作,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對於在這裡出現的一切文章都完全認同,搜狐歷史,更是一個平台,供各方來客在此交流。

  其四曰:我們深知,褒貶前人要比理解他們容易的多,對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探索,要比簡單的定性論斷難度更大,將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時代的相對標準絕對化,並據此評判歷史人物的功過,只能得出荒唐的結論。因此,我們寧願更多地呈現事實,而非價值判斷。

  關於歷史的共識,當然遠不止於此,但我們願意在恪守以上四點原則的基礎上,做到:

  大而言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尋找參照系,進而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略盡綿薄;

  小而言之,正如布洛赫敘述他與比利時歷史學家皮雷納一起去斯德哥爾摩遊覽的經歷那樣:皮雷納提議去新建的市政大廳,而不是當地的博物館。面對同行驚愕的目光,皮雷納解釋說:「如果我是一個文物收藏家,眼睛就會光盯住那些古老的東西,可我是個歷史學家,因此我熱愛生活。」我們為讀者呈現歷史,講述過去的新聞,是希望讀者們能更加熱愛生活。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