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錢幣如何準確預言明清兩朝即將滅亡?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古錢幣如何準確預言明清兩朝即將滅亡?

2015年12月22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28 次

  錢,大概是世界上最能令人著迷的東西。國外最早的錢出現於前7世紀,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裡底亞所發行的,這個時候的中國處於東周「定王」時期。而在周定王之前,中國古人早就用一種名叫「布」的錢了,如果算上更早時候的貝幣,中國人用錢的歷史更久遠了。中國人最早用錢、最早鑄造錢,有關錢的傳奇說法亦多,其中最神奇的是,「崇禎通寶」、「光緒元寶」這兩枚小小的錢幣,竟然準確預言了大明王朝和大清王朝將要滅亡。

  「孔方兄」中有乾坤。現在大家使用的錢叫「人民幣」。過去,不同的朝代的錢叫法也不同,秦叫「半兩」,漢稱「五銖」,唐是「通寶」,宋有「交子」,明清「寶鈔」,等等。人民幣是本身價值遠低於面值的紙質貨幣,和交子、寶鈔一樣,屬於國家強制發行的信用貨幣。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古人常用的是金屬貨幣,金、銀、銅鐵都曾是鑄錢的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銅錢。銅錢,與現在的硬幣一樣,圓形,中間有方形孔洞,專業上稱為「圜錢」。因為銅錢這個特點,加上與大家生活關係密切,古人戲稱之為「孔方兄」。

  為何將錢做這種形狀?裡面包含了中國古人傳統的宇宙觀,古人「法象天地」,外圈的圓代表天,即乾,即君;中間方孔表示地,即坤,即臣;象徵君臨萬方,皇權至上,即《呂氏春秋·季春紀·圜道篇》(卷第三)中所謂:「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雖然「孔方兄」裡有乾坤,但是這種圓形方孔錢在實行流通使用中,也是相當合理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磨損,方便攜帶、保管。世界上其他國家硬幣也多鑄為圓形,就是此理。其實,在「孔方兄」出現之前,錢的形狀並不統一,有依農具鎛鑄出的布錢,有據漁獵工具削鑄出的刀幣,圜錢則是受紡輪的啟發而出現的,另外楚人還使用「蟻鼻錢」、「鬼臉錢」。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圜錢包含的乾坤含義正合他的皇權思想,遂將銅錢的形式統一。

  這種錢制一用就是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出現「銅板」,銅錢的形制才有變化,這在世界錢幣史上是相當罕見的。「銅板」是民間的俗稱,官名「銅元」,與銀元相對。它出現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時兩廣總督、李鴻章之兄李瀚章下令鑄出,每枚銅元值2分,名叫「光緒元寶」。「光緒元寶」的出現,很快被民間認為是不祥之兆。銅元與銅錢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中間方孔消失。當時有迷信者預言,這不是好兆頭,中間無孔便成了「銅板」,不透氣,預示國運被堵,有天無地,則陰陽失衡,乾坤倒亂,國將不國。果然十年後,即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逼末帝溥儀遜位,滿清滅亡。

  「孔方兄」的出現與消失,與歷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興亡一致,輪迴中竟然是驚人的巧合。事實上,這僅是時間點上的巧合,鑄銅板的背後是重大的實施了兩千多的金融體系和幣制改革——將根深蒂固的制錢改成銅錢、廢兩改圓,沒有成功,老百姓一時無法接受,導致金融混亂。而當時清政府已搖搖欲墜。內憂外患不斷,即便銅錢中的方孔不消失,歷史也會滾滾向前。而朱姓大明王朝的滅亡,竟然與銅錢也有關係,當年坊間盛傳傳壞在崇禎通寶上——「一馬亂天下」。錢在古人眼裡都是寶物,稱為「元寶」;到了明代,改稱唐時的「通寶」。為什麼要改?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名字中有一個「元」字,要避諱。明代是銅錢和紙幣並行,紙幣在當時叫「寶鈔」,現在有人還管人民幣叫「鈔票」,即源於此。

  明代的鈔票是中國紙幣中面積最大的,高一尺、寬六寸,完全可以當手帕和揩屁紙用。面額分6種:1貫、500文、400文、300文、200文、100文;每貫等於銅錢1000文,或白銀1兩,4貫合黃金1兩。它穩定流通了150多年,只是到後期因只發不收,市面鈔票越來越多,導致錢不值錢,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到朱厚熜當皇帝的嘉靖元年(1522年)停用鈔票,恢復銅錢鑄造。末帝朱由檢繼位後,在崇禎元年(1628年)鑄造了自己的年號錢——「崇禎通寶」。這種銅錢在背面穿孔下方,別出心裁地鑄了馬形圖案,收藏界稱作「崇楨奔馬」或「跑馬崇禎」,俗稱「飛馬錢」。過去銅錢一般都是素面,用動物圖案的十分罕見,僅在李亨當皇帝的唐代乾元年間出現過,在背面穿孔下有飛鳥形。乾元年號僅使用3年,從758年到760年,不久「飛鳥錢」即停鑄。

  崇禎通寶出現「馬」圖案,在現在看來是一種創新,不是什麼壞事,但在當時被看作是不祥之兆。甫一出現,「一馬亂天下」的坊間謠言頓起,暗傳大明江山要易主。不久,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李號稱「闖王」,這「闖」字拆開是一「馬」進「門」,果真「一馬亂天下」,謠傳應驗。巧的是,後來繼續朱姓香火、定都南京的南明小政權,也因「馬」失城,清軍兵臨城下時,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馬士英竟然棄城南逃了。更巧合的還有,「崇禎通寶」是在南京鑄造的,錢廠設在今南京楊公井偏西不遠處,現在仍有地名「錢廠橋」。明朝興於南京,亡國之兆現於南京——始終合一,一枚銅錢濃縮了一個朝代,歷史又拐回了原點。

  我想,這種「原點論」與「飛馬錢」的出現,實是一種附會。這種巧合可以理解為時人對當局不滿情緒的流露。更重要的與時局本身不穩有關。收藏人士都知道,「飛馬錢」在銅錢中最複雜的,大小、輕重、厚薄都不一樣,這種情況只有在金融體混亂、財政接近崩潰的情況下才會有,可見,悲劇不在「馬」。再說王莽的大、小錢,兌換混亂,當時民怨沸騰,後來新朝不得不將大錢「作五十」變為「作一」,但民心已失,能不亡國?這就是銅錢雖小,卻能撬動江山的道理,所以,歷朝歷代都重視對錢的控制和發行。今天也然,中央財政都會力保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錢亂,天下亂!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