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阿濟格:遇事不加考慮的莽夫武夫 | 陽光歷史

 

A-A+

日本人眼中的阿濟格:遇事不加考慮的莽夫武夫

2017年03月12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76 次

  竹內籐右衛門一行,見皇帝難度大,但他們可以到親王,這說明,順治對他們的到來的高度重視。王爺可以隨便見幾外國人嗎?當然不可以,這一定是經過皇帝同意了的。尤其是見到了攝政王多爾袞,這在1644年,就等於見到了皇上。

  竹內籐右衛門在北京,見到了三位極其重要的親王,他們是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這三位親王,是努爾哈赤晚年與愛妃阿巴亥生下的三位虎子,最是能征善戰,入關後,多半個江山是他們三王打下來的。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拉那拉氏,名叫阿巴亥。生於萬曆十七年,其父烏拉貝勒滿泰。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大妃。萬曆三十三年,生下皇十二子阿濟格、萬曆四十年生下皇十四子多爾袞、萬曆四十二年生下皇十五子多鐸,一生深受努爾哈赤的寵幸。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病逝,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殉葬,終年三十七歲。

  阿濟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剽悍少謀。

  初授台吉,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軍功授貝勒,征察哈爾蒙古喀爾喀、巴林、扎魯特諸部,授貝勒。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從攻朝鮮(今朝鮮、韓國)。

  天聰三年,隨從皇太極入長城,占遵化等地,督兵陣斬明總兵趙率教,直逼北京。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晉多羅武英郡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率滿蒙軍從喜峰口入明邊,縱橫京畿地區,56戰皆捷,連克昌平等十餘州縣。

  崇德四年,以奇兵結合襲取明軍所佔皮島(今朝鮮椴島),斬明總兵沈世魁以下萬餘人。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隨弟弟攝政王多爾袞出征,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漢軍3萬餘,自山西入陝,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第二年,俘獲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子左夢庚、總督袁繼鹹部馬步兵10萬,占河南、湖廣、江西、江南63城。不久,因為出師貽誤戰機、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但很快又恢復了親王爵。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冬,掛平西大將軍印,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毀城還師。這時,他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年底,多爾袞在承德病危,自知不起,獨自召阿濟格秘密議論後事。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想當攝政王,暗中派人到外地召來兒子勞親,他讓勞親多率兵來,並囑勞親不要把多爾袞病死及調兵事告訴各位王爺。與此同時,他又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歸順他,遭到拒絕後,他又以兵戎相威脅。於是,兩白旗大臣向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阿濟格乘喪欲謀亂奪政。

  在承德守護多爾袞靈柩的大學士瓜爾佳氏·剛林早已察覺阿濟格的意圖,搶先獨自「策馬行」,日夜疾馳七百里抵達京師,告發此事。清廷立即關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之路德勝門外派駐重兵,以防不測。不久,多爾袞柩車還京,行至石門時,阿濟格與其子勞親合軍,令部下大張旗幟,環喪車而行。

  順治帝親率諸王、大臣迎柩車於德勝門外,阿濟格父子無視皇帝,居然傲慢地坐在了上坐。濟爾哈朗等見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派兵緊密監視,並將其隨從三百騎盡收誅之,從而粉碎了阿濟格的兵變計畫,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十二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如開會議,討論阿濟格的定罪,同時,把他幽禁起來。阿濟格在幽禁期間,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燬監房。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月十六日,諸王一致認為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應立即處死。上奏順治,福臨不忍心動刑殺死這位功勳卓著的叔叔,於是,他命令阿濟格自盡。

  這就是英親王阿濟格轟轟烈烈的人生。

  那麼,這英親王究竟長得什麼模樣,是什麼氣質呢?

  竹內籐右衛門看到的,「是一個年約五十幾歲,臉上有麻子,眼睛總瞪著,使人見了害怕。性格極其暴躁,沒有什麼頭腦,遇事不加考慮,所以,皇帝也不給他什麼政務。」

  這樣的描述,大體上準確的。阿濟格,生於1605年,到1644年,是39歲。他看到的是五十幾歲,可能阿濟格長年征戰,過早衰老了。

  「臉上有麻子」,這是極其珍貴的資料了,因為無論是《清史稿》、還是《清史列傳》都沒有記載。中國人一向為尊者諱,在清朝國史館編的正史中,怎麼可能說一個親王有麻子呢?麻子畢竟不是美人痣呀。有麻子,說明阿濟格在年少時,僥倖躲過了一次天花。史載,清代皇子,殞於天花的人很多,幾近百人。阿濟格當然是太幸運了。竹內籐右衛門走後五年,即順治六年,阿濟格的弟弟十五阿哥多鐸就死於天花。

  「眼睛總瞪著,使人見了害怕」維妙維妙地畫出了阿濟格的性格特徵,在阿巴亥生的三個虎子中,他是最沒有心計的,其次是多鐸。而最有思想的,或叫大略,那就是多爾袞了,他的思想不但高出兩個同胞兄弟,而且幾乎高出當時整個的大清朝,真正的「當朝一品」「他是個性格粗暴的人,沒有什麼頭腦,遇事不加考慮。」這與清史中記載的「剽悍少謀」正好吻合。但人的性格又是多面的,這位親王,居然還心向佛祖。1638年,他在瀋陽時,施捨銀兩重修廟宇大法寺。大法寺主持為了感謝他的恩情,在寺院的左側修了八王祠,從此就變成了阿濟格的家廟,俗稱八王寺。那裡的泉水,最為甘甜,解放後,「八王寺」汽水名噪數十年。人們在喝汽水時,不由得要想起阿濟格。

  請看,竹內籐右衛門接下來的描述——「他是個很勇猛的人,在戰場上,攻城的時候,只要一動手,非打勝不可。」這和「56戰皆捷」、下「63城」的記載,又是必然性的聯繫了。

  但從竹內籐右衛門的描述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阿濟格另外的性格秘碼。這是和正史中一味地講桀驁不馴_所不同的。

  「有一次,在攻城時,城內請求投降,皇帝也答應了,可是巴圖魯王子不同意,進城還殺了很多人。這樣的過錯,使他被降職削官。他明白這是國家的法令,不管怎樣,都應該認真遵守。像這樣的做法,他沒有意見。」

  竹內籐右衛門是在多爾袞那裡見到阿濟格的,想來,這番話是阿濟格親口對他說的。一來,說明竹內籐右衛門和三位王爺沒有太大的隔閡。二來說明阿濟格胸無城府,即使對外國來賓也口無遮攔地談自己的不光彩事。三來才是更重要的,那就是阿濟格的遵紀守法觀念。「他明白這是國家的法令,不管怎樣,都應該認真遵守。像這樣的做法,他沒有意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國家法律在這位野性十足的親王心中的地位。看起來,至少在多爾袞活著的時候,他還是能夠擺正自己和國家的基本位置的。他聽弟弟的,因為這個弟弟讓他折服。

  然而,到了順治七年,他又犯了湖塗,他性格中的核心因素「剽悍少謀」最終鑄成了他的悲劇。

  歷史真是有趣的很,沒有什麼,偏偏給你補點什麼。誰能料到,如此「剽悍少謀」的人,會有敦敏、敦誠兩個後人呢,這是乾隆年間很少能與曹雪芹對話的兩位大知識分子。是他們兩兄弟,安慰了曹雪芹那顆滄桑的心。敦敏、敦誠兩兄弟的詩風不似納蘭性德那樣的綺麗,而是充滿慷慨悲歌精神。我們有理由認為,是阿濟格的英雄的血幻化成了作家身上的劍氣。阿濟格最後一點貢獻,誰會想到是給了中國文學史呢?(圖1,目前找不到阿濟格的畫像,只有劇照一幅;圖2,德川家光畫像。)

  附:

  敦敏(雍正七年1729——?),字子明,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五世孫,理事官瑚玐長子。約十六歲進右翼宗學讀書,二十七歲在宗學考試中列為優等。二十八、九歲時曾協助、父親在山海關管理稅務,在錦州做稅務官,不久即回北京長期閒居。三十七歲時才授右翼宗學副管,四十六歲升總管。五十四歲因病辭官。卒年不詳,約在嘉慶元年之後,近七十歲。敦敏家族雖在乾隆朝恢復了皇室宗籍,但仍處於受排斥的地位。著有《懋齋詩鈔》。

  敦誠(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六年1791)字敬亭,號松堂,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之五世孫,敦敏之弟。五歲入家塾,十一歲進右翼宗學讀書。二十二歲在宗學考試中列為優等,以宗人府筆帖式記名。二十四歲時曾受父命在喜峰口松亭關管稅務。二十六歲隨父返回北京閒居。三十三歲補宗人府筆帖式,旋授太廟獻爵。卒年五十八歲。他的詩風,較乃兄之平和,顯得爽朗清洌。他與雪芹的友情,也顯得更為親切醇醲。他在宗室詩人中地位較高。著有《四松堂集》、《鷦鷯庵筆麈》、《白香山<琵琶行>傳奇》等。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