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武帝晚年暴虐:看見小姨漂亮 便殺其夫娶之
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常服食一種叫「寒食散」的補藥,其中礦物質的提成物對人體很有害,使得這位不到四十歲的皇帝屢屢病發,或數日不食,或數夜不睡,精神憂悶不安,有時,他整晚整晚地自言自語,好像對身旁別人看不見的鬼物說話。
白天上朝時,他又喜怒無常,追思朝臣舊惡前怨,大加殺害。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呼吸不調,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親自毆打致死在大殿之上,屍體都一字排開擺放於天安殿前。
這一來,朝野人心騷動,各懷憂懼。
拓跋珪年青時,在賀蘭部見到自己母親賀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對母親說明心意,要娶小姨為妻(拓跋珪部起自沙漠,禮儀人倫不同於漢族)。當時賀蘭太后堅決答道:「不行!我這個妹妹太過於漂亮了,必有不善不吉的兆頭。而且她已經嫁人了,不能奪搶別人的妻子。」
拓跋紹自小就凶狠無賴,喜歡打劫行人,剝光人家的衣服取樂,又常常殺豬剁狗,荒悖無常。拓跋珪很生氣,曾經把他頭朝下吊在井裡,垂死之時才放他出來。
公元409年的某一天,性情無常的拓跋珪公然大罵賀蘭妃,把她關在宮裡,要殺掉她。賀蘭妃派人向兒子拓跋紹求救。當時這位小王爺才十六歲,兇猛性格酷似其父,夜裡與宦官宮人密謀,跳過宮牆,衝入天安殿。周圍侍者驚呼「有賊」,拓跋珪四處摸索半天也找不到弓刀,被衝進來的逆子拓跋紹一刀殺死,時年三十九歲。
拓跋鮮卑,在道武帝拓跋珪之前,確實是鮮卑種群中文化落後的一支。行軍作戰,拓跋部均是以部落組織為單位,即軍事部落形式。北魏登國九年(394),拓跋鮮卑內部才採取類似漢人屯田制的「分土定居」。隨著道武帝四出征討的節節勝利,大部慕容鮮卑、中原漢人、「高麗雜虜」等等各族人民均被北魏遷至塞上,「給以耕牛,計口授田」,為拓跋鮮卑軍隊提供兵源以及軍糧。
漸漸地,拓跋鮮卑從氏族形態轉變為地域形態,日益倣傚中原漢族政權形式,奴隸制形式慢慢轉化,軍事貴族也漸漸成為漢地郡縣制的統治類型(也就是國內一直延用的「封建制」說法。其實,「封建制」一詞極其不準確,自秦以後中國社會各王朝一直是以「郡縣制」為統治樣本,皇族、貴族即使有「封國」也是「食俸」而不「食邑」,對封地內人民沒有實際統治權。特別是在西漢「七國之亂」後,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制」在中國已經消亡)。
恰恰是拓跋鮮卑制度的「漢化」和兼收並蓄的靈活化,田租戶調日益成為拓跋北魏的主要統治形式,原來的鮮卑軍事貴族也都逐漸成為類似中原漢族的「大地主」,由此,奠定了日後赫赫大魏的強大的經濟、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