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成也雜糅,敗也雜糅
---------
投稿網友:筆艾特紙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好久沒有這麼暢快淋漓地追一部劇了。兩年前,我註冊了豆瓣,在上面添加了一堆想看的書和電影,計劃按導演刷片,卻遲遲未行動。平日把特呂弗希區柯克北野武黑澤明什麼的掛嘴上,其實連大衛?芬奇和大衛?林奇都分不清楚。嗯,其實我大部分時間都獻給於媽和芒果台了。我是個不折不扣的顏控,儘管我不太想承認。
去年寒假《琅琊榜》開拍,主演是胡歌。我趕緊擺了個渡,發現它是講權謀的,於是將其擱置一邊。十一回家,閒極無聊。想著山影好歹有質量保證,所以準備隨便瞄瞄打發時間。點開一集,極簡酷炫的開頭,逼格滿分。雖有抄襲漢尼拔片頭之嫌,但弄成黑白水墨畫,本土化得恰到好處。
然後追劇模式就開始了。直到今天追完,花了半個月時間。中間看過不少評論,不少人吐槽的傑克蘇,其實談不上。因為梅長蘇身邊沒有女性花癡,只有一堆男性腦殘粉。人們想說的,無非是主角光環。可這麼說也不公平:一上來主角就死了,那他還是主角嗎?誰戲份多,誰不死,誰就是主角,觀眾早已認定。不能怨製片方。
那麼究竟哪不好?終於點題了:成也雜糅,敗也雜糅。這裡的「雜糅」不是中學語文病句題的術語,而是我自己引申的意思。無論編劇還是導演,都不肯老老實實地講一件事。把什麼東西都拼一起,大雜燴,一鍋端。結果贏了一批觀眾,跑了一批觀眾。
先說導演。和很多沒看過原著的人一樣,看前兩集我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出場人物太多,線索不明。你方唱罷我登場,分分鐘讓所有關鍵人物都露了個臉。有人說後面就好了,節奏適中。可事實上這不是節奏的問題,而是剪輯的問題,或者說是導演敘事的問題。
我們的孔大導演有個特點,永遠不滿足於單線敘事。每一集,都至少有三條線,明暗交替。每場對話,都不會一口氣拍完。經常是甲和乙在談事,談到關鍵之處,鏡頭一切,輪到丙和丁講話了。好吧,我們先忍一忍,看看丙和丁怎麼說。好容易入戲了,丙有個重大秘密要告訴丁。這時候鏡頭必定又切回甲和乙,承接上次的關鍵,接下來再回到丙和丁。就這樣反反覆覆,不停地埋包袱、抖包袱。最終我們發現,饒了一大圈,兩邊都沒說成什麼事。大家都很淡定,只有電視機前的我們像個傻子一樣瞎激動。
所以觀眾口味就不一了。有人覺得這導演太會講故事了,每次都說到一半按下不表,吊人胃口。有人卻覺得這是在故弄玄虛、賣弄技巧,尤其頻繁使用交叉剪輯,讓人感覺情節散亂,轉場不自然。
然後是編劇問題。最主要的是情節小白和人物臉譜化,雜糅是一方面。權謀、宮斗、武俠、愛情啥都有。只看權謀或宮斗的人會覺得太幼稚,只看武俠的會覺得場面不華麗,只看愛情的連一句情話都很少聽到。就我個人而言,本是奔著愛情戲去的,結果迷上了權謀——因為以前很少接觸過。劇本雖不足但導演夠強,所以小白的劇情我也能接受。
這種大雜燴的嘗試也有好處。起碼受眾更多了,喜歡什麼的都能說兩句。網絡IP和山影口碑畢竟只是敲門磚,怎麼保持高收視還得看內容。亂七八糟的元素集合,披著正劇外表的偶像劇,觀眾基礎肯定不會差。加上山影后期宣傳,什麼道具考究、構圖分析、特效揭秘之類,不愁引發不了收視狂潮。幾個劇評人叫好,自來水一大堆,參考《大聖歸來》的口碑逆襲。
第一次寫劇評,多是不專業的碎碎念。琅琊榜又是架空歷史劇,最後幾集紅的不要不要的,赤子之心什麼的,說起來蠻羞恥。不像經典電影,多少有點情懷或者哲思,可以談點小感悟。此文權當紀念近些年第一部國產好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