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開國皇帝耶律大石:孤獨的蒼鷹稱霸西域 | 陽光歷史

 

A-A+

西遼開國皇帝耶律大石:孤獨的蒼鷹稱霸西域

2016年06月07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377 次

  提到契丹人,我們的腦海中除了浮現那位因建立大遼而威名顯赫的耶律阿保機,以及因輔助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而成名的耶律楚材外,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印象了。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契丹人曾發出過狂暴的怒吼,他的聲音幾乎傳遍整個草原。只是,由於遠離了中原故土,他在我們的史書中所佔篇幅甚少。然而,在中亞文明史的浩瀚篇章中,他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他是耶律大石,西遼帝國的建立者,一個充滿復國熱血卻最終遺恨西域的孤獨的蒼鷹。

  關於耶律大石的出生,至今依然是歷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之一,有的說他生於公元1095年,這時的遼帝國已經盛極而衰。但更多的學者認為,他應該生於1087年,在遼帝國的發跡地——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

  歷史對於耶律大石早年生活的記載,是非常簡略的,我們只知道他從小好學,善於騎射。通漢文、契丹文。後來,憑著優異的學識,他考中了進士,成為《遼史》中遼朝唯一一個契丹族的進士。再後來,他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等。除此之外,關於他生活的其他細節,就好比他的出生年份一樣,讓後世撓頭不已。

  也許是上天在開玩笑,憑著豐厚學識擠進帝國政治核心的耶律大石,最終卻不是靠文采贏得掌聲,而是靠一場場的戰爭攢下自己的無限威望。

  公元1122年,快速崛起的女真人與北宋軍隊同時向遼發起了猛攻。北面,金兵把遼兵殺得目瞪口呆節節敗退;南面,十數萬宋軍兩次越過黃河,直逼遼最後的國都南京城(現北京)。然而,讓人更加目瞪口呆的是,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居於絕對優勢的宋軍,居然被已經疲弱不堪的遼兵打得落花流水找不著北!據稱,這兩次的軍事失利,讓北宋自王安石變法以來的所有老底都輸得精光。

  讓宋朝輸得如此慘烈的,正是耶律大石。他憑著軍事上的傑出才華,登上人生的第一個高峰。不過,真正讓他爬上頂峰的戰鬥,還在後面。

  公元1124年,昏聵的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一時腦熱,竟執意向金出兵。在當時的耶律大石看來,這個決定實在是荒唐至極。當年遼兵數十萬都被金人殺得支離破碎,更何況如今的這些殘兵敗將?

  在經過多次勸阻都無效後,絕望的耶律大石只好帶著他的親信200人夜遁西北,遠走可敦城(今外蒙古土喇河上遊)。此時的他不會知道,自己將來會開創一番遠超父輩的豐功偉業。他只想逃,他想活命,因為只有活著才能重振大遼。這時候,要學勾踐,不能學項羽。

  不出半年,不能隱忍的天祚帝便被俘虜,遼朝滅亡。耶律大石對此痛心不已,他憤慨地對部將們說:「我祖宗艱難創業,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域。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於難者乎?」語畢,眾將激憤,無不動容,紛紛誓死追隨,以重建大遼。

  史料記載,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經過五年的休養,逐漸站穩了腳跟,擁有精騎萬餘。他成功地拉攏西夏、北宋(此時已與金人反目)及白達達部(即後來的蒙古汪古部),與自己聯手抗金。只是,他心裡很清楚,與偌大的金國相比,自己依然小得可憐。

  於是,當1130年金兵大舉向可敦城攻來時,耶律大石很識時務地選擇了繼續西行。與東邊那塊啃不動的骨頭相比,西邊的情況好對付得多。一年後,他的人馬穿過阿爾泰山北麓、葉尼塞河上遊的黠嘎斯人、乃蠻人領地,在今天新疆塔城地區的額敏縣紮下了根,並在這裡築了一座也迷裡城。

  憑藉著也迷裡三面環山,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以及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環境優勢,耶律大石逐漸壯大了起來。而他的到來,也讓混亂不堪的西域形勢頓時有了新的秩序。據阿拉伯史學家伊本·阿西爾的《全史》記載,耶律大石來到也迷裡之後,在這裡修築城池,招撫當地部落,使得部眾人數增加到了4萬戶之多,成為雄踞西域的霸主。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部眾的簇擁下,正式登基,稱天祐皇帝,年號延慶。並根據當地部族的習慣,上尊號「菊兒汗」,意為「汗中之汗」。在耶律大石的心中,自己創建的政權是遼的正統延續,因此國號依然為遼。然而後世的史家們認為,這個政權應稱之為西遼,因為中原正統的遼朝早在8年前就滅亡了。穆斯林的史料稱西遼為「哈剌契丹」,即「大契丹國」之意。

  登基不久,耶律大石就相繼降服了高昌回鶻、東喀喇汗王朝、葛邏祿人(突厥族後裔之一)與康裡人(據說是古代高車人後裔)等,使他們成為自己的附庸。後又將都城移到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境內),改其名為虎思斡耳朵,意為強而有力的宮帳。至此,耶律大石在西域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然而,他依然不能忘記自己來自中原,於是,他向部眾發起了東征號令。殺青牛白馬祭天樹旗,並慷慨激昂地說道:「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其後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久居之地……」旋即,統兵七萬,誓師出征。

  然而遺憾的是,這次東征卻以失敗而告終。他不是敗給了金軍,而是敗給了茫茫的戈壁。「行萬餘裡,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遼史》)面對這樣的失敗,耶律大石不得不仰天長歎:「皇天弗順,數也!」

  東征不力,那就西征吧!於是,耶律大石的鐵騎幾乎踏遍了整個中亞,無論是西喀喇汗王朝,還是塞爾柱土耳其帝國,或者花剌子模王國,都被他一一征服;他在西域大力推行漢文化,漢字是西遼主要的官方書面語。不僅不量重用漢人工匠,還廣泛傳播中原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工藝。在宗教方面,耶律大石也展現出極大的寬容性,無論伊斯蘭教,還是佛教、景教、拜火教,都可以在他的帝國裡暢行無阻。以至於後來《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費尼誤以為他秘密成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則認為他是一位摩尼教徒,甚至,幾千里外的歐洲人曾一度堅定地認為:在遙遠的東方,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國王約翰,他率領大軍打敗了基督徒共同的敵人。

  根據學者研究,後來穆斯林文獻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另外俄語、希臘語及中古英語則乾脆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Kitay,Kita1a,Cathay)。這些,都是耶律大石所帶來的附加影響。

  公元1143年,這位不可一世的軍事天才終於沒能熬住歲月的侵蝕,客死在虎思斡耳朵,終年58歲。壯志未酬身先死,從此,他的復遼大業也跟著他一起走進了墳墓。

  許多年後,輔佐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的另一位契丹人耶律楚材,在途經尋思干(今撒馬爾罕)時曾頗有感觸地賦詩一首,「後遼興大石,西域統龜茲,萬里威聲震,百年名教垂。」以紀念這位同族的前輩。

  只是,契丹人最終都沒能打回自己的故土,而契丹這個民族,也慢慢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耶律大石在西域的那一聲怒吼,成了契丹族最後的迴光返照。

  耶律大石之後,再無耶律大石。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