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秘美軍獵風小組:駕駛飛機穿越颶風中心
美軍獵風小組
駕駛特製運輸機穿越颶風中心,是美軍獵風小組的專利。從陸地上一樣能進入風暴中心,但那是被動地等待。從颶風形成的初期,就到颶風的中心去監測,如此玩命地幹,收益是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上校特洛伊• 安德森(Troy Anderson)鑽進自己的飛機,一架1965 年出廠的WC-130H。看到其他人已經到齊,安德森與飛行員簡單核對了狀況,「等會兒忙起來,都別說廢話。」後面的幾個人聽了並沒什麼反應,依舊做自己的事——這是他的套話,每次出任務時都會說。作為美國空軍的「 獵風小組(Hurricane Hunter)」, 第53 氣象情報搜集中隊,安德森以及他的組員每年都在等新的颶風,屆時他們就要執行一項特殊任務——穿越風暴中心,進行近距離監測。
獵風小組出擊
近10 年來,美國進入了颶風的高發期,而中國也曾經遭遇像「桑美」這樣50 年不遇的強颱風。颶風的直徑通常是400 千米左右,大的能超過1000 千米,動輒涉及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但颶風的預報精度卻不高,即使是水平較高的美國,對颶風路徑的次日預報誤差也在100 千米以上。這是因為人們大多是從外部瞭解颶風,缺乏對內部結構的瞭解。2005 年「桑美」來的時候,中央氣象台啟動了一級氣象應急預案,從山東到廣東的29 個探空站每3 小時就進行一次氣球高空探測。在密度上,這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但颱風的強度,基本上還是要靠經驗判斷。預報有誤差,結果可能是意料之外的損失。此時就需要獵風小組的出擊來補這個缺。
獵風小組的人都是霍姆斯特德空軍基地(Homestead Air Reserve Base) 的精英, 駕駛的WC-130H雖然不是什麼特殊型號, 但是在1992 年經過斯坦福大學的專門改造, 堪稱偵察機中的戰鬥機。獵風小組這次的任務目標是「古斯塔夫(Gustav)」。與置身地面雷達站的「清閒之士」們不同,獵風小組必須近距離追擊颶風,觀測颶風環流結構在接近陸地過程中的變化情形,所得的所有數據,都將傳回位於邁阿密的國家颶風中心的超級計算機。通過與風暴中心「親密接觸」而獲得的都是一手信息,將使中心的預報精度提高近30%。
進入獵風小組的「專機」,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侷促,被綁在紅色的長椅上也不會那麼舒服。四周堆放著毫無審美價值的電腦儀器,頭頂的天花板似乎還沒有完工,裸露著各種電線和管道。僅有的一個衛生間門前只拉了一個綠簾子,更是狹窄得連轉身都困難。只從外觀來看,這架飛機完全不像是耗資7200萬美元打造的專機。事實上,它的機身由碳纖維材質打造,輕而堅韌,可以承受15 個重力加速度,保證進入颶風之中仍能進退自如。它裝有最先進的氣壓、溫度、風速測試系統和通訊設備,能確保測試數據的高度精準,並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信息傳回中心。
2008 年8 月27 日( 美國當地時間),星期三,獵風小組開始針對「古斯塔夫」的第一次飛行。雷達定位,颶風正位於北緯19 度,西經74度18 分,暫時還只是個稚嫩的熱帶風暴,不過照它在加勒比海上胡作非為的勢頭,距離它發飆的時候已經不會太遠!為了節省飛行時間,獵風小組放棄了常用的密西西比州基斯勒(Keesler)空軍基地,而是從距離更近,位於佛羅里達州的霍姆斯特德空軍基地出發。只需要兩個小時,機組就能抵達颶風所在地。
兩個小時似乎過得特別快,轉眼間,那個曾經在綠色雷達螢幕上出現的小黃點就變成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大傢伙,近在眼前。最初,「古斯塔夫」還比較溫和,輕微的震動,只讓機艙裡的一位研究人員的牛奶灑出了幾滴。「現在我們要擔心的倒不是天上,而是地面。」擔任此次導航工作的西德尼• 史密斯(Sidney Smith)少校希望大家不要只顧著看窗外奇異的風景,因為他們此時的飛行高度只有5000 英尺( 約1500米),而他們靠近的牙買加地區,遍佈7000 英尺(約2100 米)的高山。通常凸起的地形能夠減弱颶風的能量, 使之成為熱帶風暴, 直至消亡。但是,「古斯塔夫」好像並不甘心就此沉默,它來自於加勒比海暖水海域,如今正朝著溫暖的海灣進發。也就是說,它還沒有完全爆發,後勁十足!就在這思量之間,獵風小組的飛機已經一頭扎進了暴風圈,並穿了出來,也就不到3分鐘。飛機上的儀器也同時飛速地運轉。但這還不夠,想要判斷「古斯塔夫」究竟會變成怎樣的惡魔,他們還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地穿越颶風。
「我想我們需要再來一次,離颶風中心更近一點。」飛機上的貴賓之一,氣象專家布賴恩• 施羅德(Brian Schroeder)少校發話了。「夥計們,左轉40,用最大勁抽一鞭子!」此時雷達上出現了一大片綠色,雨就要來了。「記錄下這個時間!」負責飛機氣象研究的指揮官瓦萊麗• 亨得利(Valerie Hendry)上校下達了命令。與此同時,另一位氣象專家托比• 貝克(Tobi Baker)上尉正位於機艙尾部,透過窗戶密切注視著海面的情況。
當儀器顯示風向開始變化、減弱,研究人員明白,他們已經到達了颶風的中心。本次任務的技術負責人立即將一個包裹從機艙中「扔」出,各種測試儀器漫天飛舞。他可不是被風吹壞了腦袋。這些被稱做「下投式探空儀」的玩意兒,就是要被拋到風中,才能完成使命。果然幾分鐘後,探測儀的測量數據傳回到飛機上,包括風向、風速、氣溫、相對濕度和氣壓等一系列珍貴的資料。此時他們的任務圓滿結束,開始返航。不過機艙裡面的幾個人並不覺得輕鬆。因為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古斯塔夫」並沒有減弱的趨勢,而且越來越壯大。此刻,同時拿到這些資料的國家颶風中心的研究人員,也開始部署下一步行動:確定「古斯塔夫」的動向。鎖定古斯塔夫
2008 年8 月29 日, 此時「 古斯塔夫」開始流露出凶狠的殺手本性。而兩天前與安德森他們交手時,它充其量不過是街頭癟三的檔次。中午11 點15 分,另一架獵風小組的飛機又飛向了颶風。獵風小組開始了對颶風全天候的監測。飛機上的6 名研究人員分工明確,也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在飛行員和領航員的幫助下,他們帶著新的任務,開始了對「古斯塔夫」的「追擊」。根據他們的測量,地面工作人員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出颶風的登陸地點,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此次任務的指揮官是傑夫• 拉古薩(Jeff Ragusa)少校。「夥計們,好好幹!順利的話,早點返航還能陪家人過個愉快的週末。」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個玩命的活,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不過這次,獵風小組的成員都明白,即使一切順利,週末也必然不得安寧。名叫「古斯塔夫」的惡魔勢必要在美國境內登陸,如今他們能做的只是把它的破壞降至最低。國家颶風中心分析結果的精度提高30%,意味著更加準確地判斷出颶風的登陸地點,這樣才能有效地組織好疏散撤離工作。要知道,將所有人員向內陸撤離1 英里(約1.6千米)需要花費100 萬美元,附帶造成的其他物資損失更是無法計算。在美國遭遇金融風暴以及大選當頭的2008年,獵風小組冒著生命危險的飛行,更凸顯出它的經濟意義。
從技術上,這次飛行也更有難度。雖然他們的飛機換成了WC-130J, 一款新型C-130加強版。但由於颶風的級數和威力都已經增大數倍,危險係數也直線上漲。拉古薩知道,他的飛行高度必須在1 萬英尺(約3000 米),這樣才能進入到風力最大的區域,也是最危險的區域。研究人員所攜帶的圓柱形探測器是任務的關鍵。它們都配備有小的降落傘,不過這可不是讓它們平安降落用的,而是讓它們進入颶風之中採集數據。為了數據採集更加全面,在進入颶風後,飛機需要降到2500 英尺( 相當於760 多米)的高度,讓探測器從下往上飛舞。這也意味著,獵風小組不僅要在颶風中完成前後的穿梭,還需要上下浮動。在時速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狂風中,他們的飛機的確顯得有些單薄了。
29 日下午1 點25 分, 他們到達颶風區域,整整經歷了兩個小時的盤旋、衝突之後,終於在預定地點釋放出了探測器。探測器直接連接衛星,將數據發送到飛機和地面觀測站。飛機在不停地顛簸震動,耳旁全是嘈雜的噪音,小組成員緊盯著螢幕上跳動的數據。晚上9 點45 分,獵風小組順利返航。10 個半小時的飛行過程中,「古斯塔夫」已從1 級颶風成長為4 級,而且有繼續向颶風最高等級5 級發展之勢。而且,根據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它直指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那個多災的城市——新奧爾良市。
撤離新奧爾良
3 年前這裡曾經被「卡特裡娜」颶風重創,至今很多美國人還無法忘卻這段慘痛的回憶。而在人們還在悼念舊的傷痛之時,新的災難又將降臨。不過,正如新奧爾良市市長雷• 納金(Ray Nagin)所說:「雖然我們又將面臨災難,但我們仍憧憬著未來。」正因為有了獵風小組從颶風中心取得的寶貴數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才能進行提前預警,不再讓悲劇重演。
根據分析,「古斯塔夫」的中心將在美國東部時間9 月1 日早上5 點,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東南方680 千米處登陸,之後以每小時25 千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而且此時的颶風很有可能已經達到了5 級。因此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西岸民眾,必須從8 月30 日早上8 點鐘開始,進行強制性撤離,隨後東岸的居民也將盡快撤離,新奧爾良市的部分地區將變成一座空城。納金市長態度嚴肅,一再表示:「這是現實,不是演習!」很多民眾也響應支持撤離行動。一位35 歲的母親帶著她的孩子,排在第五疏散通道處,「我們不想留下來碰運氣了,已經有80 多人被它(古斯塔夫)殺死,撤離是明智的。」
颶風「古斯塔夫」穿過路易斯安那州之後,勢力有所減弱,最終成為1 級熱帶風暴,漸漸消亡。3 年前,預警不及時加上人們的猶豫不決,導致1600 多人死於颶風以及風暴潮災難,經濟損失達數百億美元。而此次雖然勞師動眾,創造了美國歷史上先後200 萬人撤離的新紀錄,但「古斯塔夫」在美國境內卻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也控制在100 億美元左右。提前了兩天的預警,及時地撤離,正是新奧爾良居民得保平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