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秘台灣太空計畫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探秘台灣太空計畫

2014年10月31日 宇宙奧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88 次


 

圖:台灣太空中心

「從規模上說,台灣的太空計畫與發達國家或者大陸都無法比擬,然而其太空計畫卻很有特色,全球矚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


日前,《科學時報》記者隨歐陽自遠前往我國台灣地區交流時,專程來到台灣科學委員會與台灣實驗研究院考察,台灣科學委員會主任李羅權、台灣太空中心主任張貴祥、台灣實驗研究院院長陳文華等詳細介紹了台灣的太空計畫。


據悉,台灣太空中心於1991年成立,是台灣實驗研究院下設的9個研究中心之一,是台灣太空計畫的專職單位。其主要任務是建立完整的衛星技術能力,並進行尖端太空科學研究及應用。


台灣太空中心目前的主要成就是成功發射福衛1號、福衛2號和福衛3號,主要是探測地球的大氣層,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以福衛2號(Formosat-2)為例,該衛星於2004年5月21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寶發射場成功發射。福衛2號衛星重760公斤,外形呈六邊形,直徑1.6公尺,高2.4公尺。衛星攜帶遙測照相機(RSI)和高空大氣向上閃電儀(ISUAL)。衛星每天上午10點左右通過台灣,在災害調查、環境監測及作物普查方面有重要作用。


2004年6月2日,福衛2號完成衛星早期軌道操作進入任務軌道。2004年6月4日,遙測照相儀拍攝到第一張遙測影像;2004年7月4日,高空大氣向上閃電儀觀測到高空大氣發光現象。


據悉,自發射至今的5年來,福衛2號對於平均每月發生一次的國際大型災害事件,幾乎每次都以第一時間拍攝到影像;其高空大氣向上閃電儀觀測高空短暫發光現象至今已達1萬多次;其遙測影像儀至今照相面積已經超過14000個台灣,約是全球陸地面積的3.4倍。


李羅權介紹,2008年5月14日,福衛2號關於北川衛星影像圖是地震後的第一張衛星影像。由於福衛2號曾拍攝過同地點兩年前的歷史影像,經對比後可評估災情,因此被研究機構和媒體廣為採用。災後一個月,福衛2號將取像範圍主要集中在監測汶川、北川、都江堰、彭州、青川等地的堰塞湖、泥石流、水庫等潛在災害,通過內地大學、研究機構,將影像資料交給國家救災單位及有關部門進行災情評估,為汶川地震的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


高空大氣向上閃電儀是福衛2號上唯一的科學儀器,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長期從事太空觀測高空短暫發光現象(TLEs)任務的。據介紹,經過10年的努力,高空大氣向上閃電儀計畫在科學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建立多樣性的地面觀測系統;發現向上發展直達電離層的巨大噴流;獲得世界上第一張TLES的全球分佈圖;意外發現淘氣精靈(elve)是TLEs的大宗;提出巨大噴流的可能物理機制等。


《自然》等期刊對高空大氣向上閃電儀取得的科學成果進行過專題報道。


福衛3號同樣很具特色。張貴祥介紹,福衛3號於2006年4月15日發射成功,它是全球第一個利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衛星訊號偏折角的測量,為研究及作業單位提供近實時的大氣資料。福衛3號由6顆衛星組成一個衛星網絡,該衛星網絡也被稱為「氣象、電離層與氣候星座觀測系統」(COSMIC)。


福衛3號衛星系統設計來自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UCAR)。該聯盟包括美國69所大學,重點從事大氣和相關科學研究。星座中的6顆微小衛星每顆重62公斤左右,裝有4部GPS天線、一台「小型電離層光度計」和一台「三波段信標儀」。福衛3號每天提供約2500個點的測量結果,測點基本上均佈於全球。由於衛星的無線電信號能穿透厚厚的雲層和降水,所以天氣條件不會對數據採集過程造成干擾。研究人員可通過衛星信號的變化取得整個低層大氣的濕度和溫度數據,還可從中提取高層大氣電結構和地磁場信息及其他數據。國際上的科學研究人員通過設置於台灣氣象局的台灣資料分析中心申請福衛3號的科學數據資料,截至2008年10月,有49個國家的943人上線註冊下載資料。


「台灣的實力有限,要想我們的航天科技對世界有貢獻力,不一定要走大而全的道路,我們的衛星、火箭發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爭取做到有自己的特色,並通過合作取得更多的成果。」李羅權說。


據透露,台灣下一步的衛星計畫將同時發射12顆衛星,同樣獨具特色。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