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心中充滿對生命的尊重珍視 | 陽光歷史

 

A-A+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心中充滿對生命的尊重珍視

2015年04月03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73 次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一場震天動地的大災難,奪去了24萬餘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家庭瞬間被震碎,給倖存者造成難以抹去的傷痛。生命在延續,生活在進行。如今,30年過去了,在倖存者們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

  ■抗震紀念館的守護者

  日前,筆者來到坐落於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西側的唐山抗震紀念館,這裡正緊張地進行施工改造。「今天一定要把牆上的小洞堵上,細節的地方請大家務必注意!」侯亞全耐心地向施工人員佈置著任務。在唐山抗震紀念館工作了近15年的侯亞全,是這次抗震紀念館改擴建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工作人員都親切地稱他「侯工」。

  52歲的侯亞全經歷了30年前的那場大地震,對地震造成的災難至今記憶猶新。當他從廢墟中被救出時,發現老母親被壓在自己的腳下。他使出全身力氣搬動砸在母親身上的房梁,救出奄奄一息的母親,送到附近的臨時醫院搶救,可是當時強心針已經用光,大夫們也無能為力。他拚命地給母親進行人工呼吸,但最後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離去。「親眼看著老母親走了,我這心……」說到這裡,侯亞全哽咽難言。

  將母親簡單安葬後的第三天,侯亞全就回到單位,投入到地震救援隊伍中。1992年,他調到唐山抗震紀念館,負責保衛安全工作。他工作細心、認真,自己繪製了展館的平面圖,圖中標注了滅火器材和安全出口的位置,貼在大廳裡,為參觀者提供方便。2001年,他擔任抗震紀念館工會主席,經常組織職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侯亞全說:「我在地震中撿了一條命,所以現在的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義。」


  說起自己的這份工作,侯亞全非常自豪:「唐山抗震紀念館是唐山的窗口,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外國友人都來這裡參觀過。我的職責就是守護好這個窗口,幹一輩子也樂意!」

  ■黨氏三姐妹的情誼

  無情的地震打碎了無數個美滿的家庭,4204個小生命成為孤兒。震後,河北省石家莊緊急籌建了一所育紅學校,來照顧這些地震孤兒。被送到那裡的孤兒,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寫有自己父母姓名的小布條,其中只有3個不滿一週歲的女嬰身上沒有布條。校長董玉國和老師給她們起名為黨育紅、黨育苗、黨育新,後來她們被稱為「黨氏三姐妹」。

  姐妹3人同住一間房,育紅學校老師對她們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照顧,令她們終身難忘。年齡最小的黨育新回憶說:「我後來聽年齡較大的同學說,有的老師還用自己的奶水餵養我們,她們真的很偉大。」

  姐妹3人在育紅學校共同度過了5年無憂無慮的生活。1981年,一對奧地利夫婦收養了沒有任何親人的大姐黨育紅。那時正值放假期間,同學們都回親戚家探親去了。放假回來,育苗、育新好久沒有看到大姐,經常問起「姐姐怎麼還不回來」,可是她們只是5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

  9歲那年,育苗回到唐山,住進了社會福利院;育新被接回親戚家撫養。從那時起,三姐妹分開了,自此以後,三姐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育紅遠在奧地利維也納,育苗當兵轉業後成為河北涿州一家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育新在唐山市殘障人士聯合會工作。由於育紅身在國外,聯繫較少,育苗和育新之間經常互通電話。

  三姐妹分別後的第一次相聚是在1996年唐山大地震20週年的時候,姐妹3人同吃同住,開開心心地玩了十幾天。雖然育紅不會說漢語,但是她能叫出育苗、育新的名字。

  如今,30年後的黨氏三姐妹已過而立之年,育苗、育新都已有了5歲的兒子。儘管震後經過民政部門的努力查到了三姐妹的真實姓名,但育苗和育新始終沒有改姓。因為她們相信這是命運的安排,是黨和祖國養育了她們,是地震賜予了她們不可替代的情誼。


  ■20對輪椅夫妻的傳奇

  震後的高位截癱患者,要面對只有15年生命極限的國際醫學界的斷言。然而,康復村裡的20對截癱夫妻,卻一年年打破了這個極限,至今依然幸福安詳地生活著。

  康復村是唐山市政府1991年出資120萬元建成的專門接收震後截癱夫妻居住的小型社區。每對夫妻住房的室內家居設施全部特意變矮,便於坐在輪椅上使用。尤其是衛生間,隱藏在靠床一面牆的推拉木板裡,衛生間裡設置了和床高度一致的水平墊子,墊子中間就是馬桶,再向裡則是洗澡的水龍頭。這可稱作是專為截癱病人設計的無障礙住房。

  2005年9月,唐山市政府又出資170萬元,對康復村進行改擴建。現在每戶的住房面積由40平方米擴大為58平方米,房內大大小小的設施全部更換一新。院裡還安裝了康復器材,為截癱病人提供運動休閒的場所。20對夫妻居住在康復村裡,其樂融融,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當初,每一對截癱夫妻的結合都不被人們看好,但是他們堅信兩人可以相濡以沫,白頭偕老。56歲的楊長祿和56歲的張秀霞,就是這樣一對不捨不棄的輪椅夫妻。在彼此幫助和鼓勵的過程中,兩人彼此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現在夫妻二人在康復村裡過著恬淡幸福的日子,安度晚年。

  20對輪椅夫妻的生活來源主要靠政府補貼,身體較好的夫妻自己能做些輕便的小生意,比如開三輪車拉客人、刻印章、配鑰匙等,以此自食其力,減輕政府負擔。

  現在,居住在康復村裡的20對夫妻中最小的45歲,最大的已經62歲了。由於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孩子,有的夫妻就把親戚家的孩子接過來一起住。孩子們的笑聲給康復村送來了歡樂,也給這些輪椅夫妻帶來慰藉和滿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