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科學家釋疑海地地震為何破壞力巨大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科學家釋疑海地地震為何破壞力巨大

2015年04月03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57 次

此次地震的震源距離太子港15公里,深度為8公里,由於靠近震源,太子港在更大程度上遭受破壞性力量衝擊。
 
  此次地震的震源距離太子港15公里,深度為8公里,由於靠近震源,太子港在更大程度上遭受破壞性衝擊。

  據英國媒體報道,毫無疑問,12日發生在海地的地震是一次令人恐怖的自然災難。對於這樣一個缺少經驗和準備的貧困國家來說,類似地震這樣的可怕事件無疑會在一夜之間讓其墜入地獄。


  在主要工業國家,位於地震多發區的建築均裝有阻尼系統,允許它們在震動中倖存下來。在遭遇與海地相同的地震時,這些建築不但會來回晃動同時還會發生扭曲。但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簡單的混凝土結構建築卻會在同樣的應力下轟然倒塌。


  根據測震儀記錄的數據,當地時間16點53分(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1點53分)初步測定的震級為7級。此次地震的震源距離太子港15公里,深度為8公里,由於靠近震源,太子港在更大程度上遭受破壞性力量衝擊。


  英國開放大學行星科學家大衛·羅瑟裡博士表示:「震源靠近地面是在任何給定震級下由地震導致的地面劇烈晃動的主要原因。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發生的晃動往往最為劇烈。海地地震的震源距離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因此才產生如此嚴重的破壞性。」此外,一系列強烈餘震——次數超過10次,震級超過5級——也進一步提高了破壞性。


  1946年,與海地共享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多米尼加發生8.1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近2000人死亡。海地這一地區最後一次發生大地震是在150年前。


  加勒比海與北美洲構造板塊之間的北部邊界是一個更大的地質背景,當地面積巨大的地表塊以水平移動方式彼此碾壓。加勒比海板塊相對於北美洲板塊向東移動,每年移動距離大約在20毫米左右。在此次地震發生的地區,這種移動出現在大量平滑斷層帶。位於海地的兩個主要平滑斷層分別是北部的Septentrional斷層和南部的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斷層。


  地震數據顯示,12日的地震發生在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斷層。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羅傑·穆森博士表示:「這一地區在過去大約250年一直較為穩定。」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採訪時說:「隨著板塊相互碰撞,壓力在這段時期內慢慢積聚,所有這些能量的釋放只是時間問題。但問題是最終以何種方式釋放,是一次性的還是通過一系列小地震?」


  美國地質調查局表示,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斷層歷史上就曾出現強烈震動,分別是在1860年、1770年、1761年、1751年、1684年、1673年以及1618年。報告稱,在此次地震中,位於Enriquillo-Plaintain Garden斷層一帶的地表可能已移動了一米左右。


  作為一個加勒比海國家,海地對與天氣有關的災難已經習以為常,經常成為颶風侵襲的對象。對此,海地至少應要求提供專門知識和技術並在適當地區安裝響應系統以應對這些緊急事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