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馬可·波羅描繪的忽必烈與傳世畫像不符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馬可·波羅描繪的忽必烈與傳世畫像不符

2015年05月20日 元朝皇帝,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26 次


 

基督教是忽必烈試圖影響的最後一種宗教。因為基督教同西方聯繫在一起,忽必烈歡迎基督徒並努力和他們修好關係,是另有所圖的。為了證明他統治的正當性,並向他的中國儒士臣民展示他的"功績",他需要來自遠方的訪客(外國使節)前來覲見並向他鞠躬。因此他樂意歡迎歐洲基督徒來到他的皇宮。


馬可·波羅無疑是忽必烈時代東西方交往中最著名的基督徒。但是,有一些學者推測,馬可·波羅可能根本就沒有到過中國,而他敘述的一些事件,可能是從與波斯或阿拉伯的商人或旅行家的交談中得知的。馬可·波羅自己的話引起了這些懷疑。他聲稱曾協助蒙古人圍攻南宋的襄陽城,但是那場戰鬥在1273年就已經結束了,比他聲稱到達中國的時間還早兩年。他還寫道,他曾在揚州做過三年的總管,但是他的說法得不到中國和其他史料的證實。不過,一位現代學者獨闢蹊徑為他辯解道,馬可·波羅曾監督過該城的鹽業。按照這個解釋,因為從鹽業貿易中所獲得的利潤非常巨大,馬可·波羅也許覺得自己就是揚州的總管。且不管這個觀點是否站得住腳,馬可·波羅的書中的確令人奇怪地遺漏了不少東西。譬如說,他沒有提及茶和茶館、針灸以及纏腳風俗等中國文化中的獨特之處。然而,他的支持者堅持認為,他的交往對像主要是蒙古人,因而他沒有注意到這些中國特色。還有人認為,馬可·波羅在書中沒有提及漢字書寫,因此他可能沒有到過中國。但是他的支持者基於同樣理由加以反駁。傅海波先生對馬可·波羅及其著作的處理方法可能是最得當的,他寫道:"無論如何,在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馬可·波羅的書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關中國的幾章是取自其他的、也許是波斯的資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詞彙)以前,我們只好作善意解釋,假定(姑且認為)他還是到過中國。"


馬可·波羅曾說,在他到東方旅行之前,他的父親尼古拉和他的叔叔馬飛阿就曾經來過蒙古汗廷。在波羅兄弟到來之前,蒙古和西方之間的聯繫無疑是很冷淡的。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和威廉·盧布魯克所率領的使團在外交上是不成功的,不過由這兩位教士所撰寫的報告,則向歐洲人描寫了他們對蒙古人的第一次近距離和準確觀察的結果。他們對東方產品的描述吸引了波羅兄弟等歐洲商人,激勵他們前往中東旅行,然後到達更遠的東方。


尼古拉和馬飛阿於1252年從威尼斯起程開始他們的旅行,可是他們沒想到,差不多二十年後才能回到自己的城市。他們首先停留在康斯坦丁堡進行貿易,然後經過金帳汗國的領土前往忽必烈的汗廷。他們於1265年末或1266年初到達元廷。忽必烈對他們的到訪感到很高興。按照馬可·波羅的說法,忽必烈"慈祥地微笑著",並且"盛情款待他們,使他們極感快樂"。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會見他的叔叔和父親的描述,顯示了這位大汗具有幾乎無饜的好奇心。忽必烈在談話中起主導作用,詢問了有關他們的國王、司法系統、戰法、風俗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的基督教。他請波羅兄弟說服教皇派一百個有學識的基督徒和他們一起來中國。以他對於宗教的折中態度,忽必烈大概對招募博學的神職人員從而把他的臣民都轉變成基督徒並不十分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恐怕是搜羅學識淵博的人來幫助他治理中國。他對波羅兄弟的請求就是為獲取這類專才而採取的一種策略。他招募了一些基督徒,但他並不特別熱切希望自己的人民皈依基督教。然而他需要說服波羅和基督徒階層,他需要博學的歐洲人幫助他引導他的人民歸向基督教。


當波羅兄弟於1269年回到基督徒世界時,他們得到的卻是深深的失望。他們獲悉,教皇已經在一年前去世了,而樞機團還沒有選出繼位者。波羅兄弟估計僵局不可能很快打破,於是決心帶上馬可·波羅,在沒有教皇祝福的情況下,開始他們的旅程。當然,他們也無法獲得忽必烈所請求的一百個學識淵博的基督徒。但他們仍然起程了,並於1275年到達忽必烈的汗廷。


一百位學識淵博的歐洲人沒能到來一定使忽必烈感到沮喪,但是他仍然熱情招待了他的三個客人。畢竟這可以作為額外的證明:外國人竟然不遠萬里來向大汗進貢。馬可·波羅這樣描述了他們的首次會面:"他們(波羅家的人)跪在他面前,俯伏在地,執禮甚卑。"波羅家人的叩頭毫無疑問在講究上下尊卑地位的臣民面前提高了忽必烈的身份。儘管忽必烈沒能獲得一百個學識淵博的人,但是他得到了馬可·波羅這個額外的欣喜,一個既聰明又能幹的年輕人歷經艱辛來到中國。他精通數種語言,包括波斯語,也可能會蒙古語。


馬可·波羅曾聲稱,他和忽必烈有過多次交談,並對這位大汗進行了非常生動逼真的描寫。他親眼看見了正處於權力巔峰時期的忽必烈,對這位大汗的描述極盡讚美之能事。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評價是,"俾世人皆知我言盡實,皆知其為世上從來未有如此強大之君主。" 他在描寫忽必烈的體貌特徵時對他也是讚美有加。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所做的描寫應是這個年輕的歐洲人在中國逗留的前幾年,因為他對這位大汗的描述與1280 年由劉貫道所畫的忽必烈像非常不同。馬可·波羅說忽必烈"不高不矮,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適宜"。可是劉的畫像卻顯示他相當肥胖。根據馬可·波羅的說法,他有一雙黑眼睛,一個高聳且大小適中的鼻子。他的面部呈白色,雖然偶爾他的面色(或許當他喝了酒的時候)會變成玫瑰紅色。馬可·波羅非常詳細地描寫了忽必烈生日和新年的慶祝活動,大汗親自主持的狩獵和放鷹活動,以及忽必烈的皇后和妃子等等。


忽必烈顯然非常喜歡這個年輕的歐洲人。他的皇宮來了一位聰明的歐洲基督徒,而且他很快認識到,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應該善待這個年輕人。如果忽必烈希望強調他執政的正統性,同時吸引更多歐洲人來到中國,他就需要張開雙臂歡迎歷盡艱險來到這裡的歐洲人。


忽必烈可以通過實施對基督教更寬容的政策進一步拉近與歐洲的關係。在他和馬可·波羅的對話中,忽必烈希望給馬可·波羅一個印象,那就是,與他境內的其他宗教相比,他更傾向於基督教。他告訴馬可·波羅,一旦一百位學識淵博的基督徒到達中國,皈依基督教的熱潮便會興起,他自己也會接受洗禮。他在宮廷中僱傭了相當數量的基督徒,包括一位漢文名字叫愛薛的天文學家和醫生。


忽必烈向基督徒示好的另一個表現是派遣景教徒出使西方。其中最著名的使節是拉班·掃馬,他曾前往聖地朝聖,也曾向西部旅行,在巴黎覲見了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腓力四世),在法國的波爾多城覲見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拉班·掃馬的使命證實忽必烈能夠維護與西方基督徒的聯繫。忽必烈需要西方訪客,一方面是由於他對商業貿易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急於向他的中國臣民顯示,他已經被世界各國接受為大汗。


到了1279年,忽必烈已經確立了他的中國皇帝地位。他已經與境內各種職業和社會團體,以及各種宗教建立了廣泛聯繫。他在中國建造了首都,恢復了儒家禮儀制度。所有這些行動都使他獲取了中國平民的大力支持。


標籤:



給我留言